钱有了,地又是个事儿。
上级指示给到,基层落实起来又是推阻不断,困难重重。
张桂梅几乎是自己跑地找地,只有好友方琼相帮。
再就是动工、施工、监工、完工,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
个中摩擦质疑都略过,建完楼下一步是招老师。
前文也提到了,张桂梅招人技巧拉满的背后,是招人太难的问题。
有的老师刚到校门口,就已经掉头就跑了。
即便勉强招满了,更难的还在后头——招生。
也就是这个环节,大家才能意识到,不是一亮出「免费读书」四个大字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从以耕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大山里捞女孩,等于跟扎根千百年的宗法观念做对抗。
「看似是一个读书的小事,其实牵扯到农村生态的方方面面。你说你把女孩弄去读书,那连带着一村女孩都想去读书,这女孩都出去了男的怎么娶老婆,彩礼送不出去这姑娘家的地就没钱养,没地就没生计,人就没钱活下去。」
所以,有的女孩才十四岁。
就为了三万块彩礼主动出嫁,觉得趁年轻还能「换个」好价钱。
所有人包括她们自己都觉得,女孩不读书没什么问题。
家里兄弟在读就够了,以后就指望他出人头地。
也有愿意主动入学的,却是冲着补贴的生活费来的。
家里人生病买药,去学校赚钱反而成了最快的。
把这样一群女孩千方百计带到学校,后续问题也是多如牛毛。
宏观到如何教学、是否分班、纪律树立,细化到性别意识重塑、生理知识普及,全部从零起步。
这些还都是理念上的。
现实中,借用邻校食堂去晚了吃不上饭、借用厕所也要排队、同时还要被排挤。
哪怕一切都慢慢上了正轨,钱又没了。
为了拉投资,不喝酒的张桂梅也要参与酒局被灌酒。
钱还没到位,学校又欠费停电了、老师不干了、学生离校了、校长位置不让干了。
女高几度要办不下去。
这部剧只有23集,集集都在处理现实难题。
难题密密麻麻,一个克服了永远还有下一个,无心做面子工程。
你会逐渐感受到,女高的建成堪称神迹。
就像剧中开学当天下暴雨,老师们和政府人员一起进山接学生。
弹幕飘来的那句:
「演得都这么难,现实要难成什么样」
但也正因如此,不必再刻意歌颂。
张桂梅的坚韧、老师们的坚守、政府各方的扶持、孩子们的争气、甚至是陌生人的一点点善意,都在一片乱流出显出别样的珍贵。
人很难不被感动,被震撼。
在欢笑中流泪,在眼泪里欣喜于剧集品质。
当然若要细究,这部剧的高分自然离不开原型人物的加持。
它也确实不够完美,部分剧情难免有主旋律煽情化的设计处理。
而且太好哭了,看起来非常废纸。
但鱼叔依然推荐大家去看。
除了「好看」之外,私以为这部剧意外填补了国产影视剧里青春励志优秀作品的空白。
燃的不止有办校,学习更燃,看完当场想做题(开玩笑)。
其实,日本的《垫底辣妹》《龙樱》,美国的《风雨哈佛路》甚至是《律政俏佳人》,都是这一类青春励志作品。
反丧反绝望,未来触手可及。
但碍于经济基础和选拔体制的不同,我一直觉得国内不太能拍得出相似的作品。
因为咱们这太苦了,苦到很难单纯励志。
盖不住这一切之上笼罩着的那层无言悲哀,和阶级跃升幻梦破碎的绝望。
纪录片《高三》
但这部剧却神奇地做到了。
因为不管在剧中还是现实里,华坪女高都是一个极致的例子。
什么阶级跃升出人头地,什么教育方法是否科学,都太远了。
华坪女高的女孩子们,每个人都是绝对贫困围筑性别困境,退后一步就葬送一生的例子。
当很多人觉得吃苦读书已经十分煎熬时,有苦可吃对于她们已经算得上幸运。
没有退路,便爆发出一股一往无前的战斗力。
就像剧中的女孩谷雨(兰西雅 饰),经历了入学退学与社会打磨,她前所未有的感受到,踏着书桌走出大山,是唯一一条自救之路。
为了重回学校,她在校门口住塑料棚、在走廊上听课也要坚持学习。
也因为谷雨的带动,女孩子们互助同进。
比着学,疯狂学,往死里学。
场面高燃,我觉着直接叫《热血女高》都行。
与此同时又视彼此为逃命的伙伴。
各种相处也迸发出催人泪下细腻的女性情谊。
这一切之外,还随之勾连了对此类高压学习方式的反思。
以及对升学率评判标准、分班制度、教育体制等问题的再审视。
与现实中外界对张桂梅的诸多质疑形成呼应。
细节丰富面向多样,会让人慢慢忽略这是某个人的颂歌。
而是一群人、一代人、一整个社会视角下的故事。
最终被「以一灯传诸灯,终至诸灯皆明」的理想主义光辉温暖。
正如它的片名所暗含的境界那样。
当女孩们飞离大山,散作山花烂漫。
有人桃李满天,却只在丛中微笑,不发一言。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