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2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3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在茶汤里体验“寒热温凉,升降沉浮” ·  3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资料|“书”的影像诗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5-12 17:25

正文

编者按: “图书”本身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承载世世代代的伟大天才留给后世的文明遗产,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我们处在一个影像视听的时代、机械复制的时代,也是灵光消逝的时代,在每秒24格的真实中,纪录片的冷眼旁观的镜头,带着“书”从历史中走到我们的面前。


小编根据自己的阅片经验整理了7部有关书的纪录片,并附赠视频连接(提示:部分链接需从App内部打开)。对于这些纪录片,大家有什么看法,或者你还看过哪些与书有关的纪录片,欢迎来与小编交流。


01

书香

The Beauty of  Books


(来自: BBC,2011年)


《The Beauty of Books》是由BBC制作的纪录片,分4集讲述了圣经、中世纪巨著、绘本和平装书的历史,每集30分钟。

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其中第四集《1984》平装书封面的那双眼睛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是第一本用一只眼睛表现书中可怕世界的封面,虽然现在在图书封面上采用这种手法早已司空见惯,但放在那个时代是极其大胆的做法。


不可思议的勇气造就的封面之美,也让初次接触出版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封面设计的力量。



经典作品不仅是书的内容,也是每一本“书”本身。这个纪录片讲述的经典作品诞生的故事,正像是为每一本书注入了生命,它们从历史中来,走到我们的面前。


推荐指数: ★★★★★


02

书谜

The Secret Life of Books


(来自:BBC,2014年、2015年、2016年)

《书谜》是继《书香》后,BBC的又一力作,共3季(第一季、第二季均为6集,第三季2集,目前只在网络上找到第一季和第三季),每一集都由一位爱书人带着自己的理解与读者分享一本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讲述者多多少都会带着自己的“偏见”,会因偏爱而格外热情、感性。


读者能从中收获的是,他人的解读,每次阅读,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充满新的生命力。


SE01:

狄更斯:《远大前程》



新结局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已臻化境的他当然有高明的手段,它蕴含着一丝希望、一缕阳光。提供了可能性两个不完美的角色未来可能会在一起,他并不是屈从于他人,他也想要这样的结局。我觉得这有点像愿望实现的练习,通过暗示角色的幸福结局,狄更斯想象自己也是如此。



莎士比亚: 第一对开本



我们从《第一对开本》中学到了很多,推翻了我们对于作者浪漫的偏见。例如,一个孤独的天才的想法,但我认为我们仍可以对这个文字背后的人窥见一些,当然,隐隐约约的,但总是全然深刻生动的动态,例如,我们不清楚他在1605年周围的世界里看到了什么,但我们知道他如何看待它,以及他的感受。任何一本书若能带来如此收获,足矣。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



伍尔夫的死或许成了她生命中最出名的一部分,但这当然不是她最伟大的遗产,她找到了一种让思维进行特技飞行的叙述方式,让我们脑中的一切始终浑然天成地联系起来。她甚至教给我们新的阅读方式,将差异和不确定填平。



《马比诺吉昂》



我总是为《马比诺吉昂》着迷,我喜欢其中的幽默以及滑稽怪异的情节线。但最重要的是,是我认识到,这些古代人写作的鬼怪精怪之故事仍能持续感动今天的我们。它们赋予我们去窥视我们祖先生活的窗口,并让我们陶醉在哪神奇的超自然世界。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即使我认识到,勃朗特的写作中反映了属于她那个时代的一些偏见,这部小说仍然值得反复阅读,细致体会。而其核心,是为妇女争取与男子更大程度上的平等而大声疾呼。探寻这本小说和其中的含义模糊指出,收获如此丰厚,理清了促使我发福回顾这本书的东西,现在的答案如同我少年时第一次读此书时一样,简·爱这个复杂的人物,她世界中的道德困境,如此令人信服、栩栩如生。即便成书近两百年后,她的故事仍然能鼓舞人心且引起争论。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这本书看似是要讲述闪电、怪物以及黑暗,还有某种烂俗的哥特式恐怖故事,而事实上是关于人的,关于人和人事如何彼此影像的。它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恐怖故事,但最终会激起我们追问如何去活着。



SE02:

伊迪丝·内斯比特:《五个孩子和沙精》



故事里,孩子们逃离了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但是又不得不承担欲望所带来的后果,而后果又并不会持续太久。作为家庭生活的失败者,伊迪丝可能会自责,但是对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她就是最好的朋友。



查尔斯·金斯莱:《水孩子》



尽管查尔斯·金斯莱曾经说过他的书只是有趣的,并且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帮助无数的儿童摆脱了无法想象的痛苦。《水孩子》有多方面的意义,它属于政治领域,却又是科学的讽刺,它是基督教语言,也是儿童幻想故事。事实上,我们几乎没办法将它归类,跟别说定义这本伟大、缥缈如水一般的作品。金斯莱创作的,正是一首对未知的赞歌,是一首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颂歌,关于自由、关于创造、关于生命。



推荐指数: ★★★★☆

03

英国小说家的自白

In Their Own Words-British Novelist

(来自:BBC,2010年)


这里真正是小说家的自白,因为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能见到很多英国小说家的真容、听到他们的声音:伍尔夫、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伊丽莎白·鲍恩、赫胥黎、乔治·奥威尔格林厄姆·格林、科林·麦克因斯、安吉拉·卡特、作家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等。


BBC通过三集、每集60分钟的纪录片(网络上只找到两集),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一战后至90年代初英国小说家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时代风云和作家个人的思考历程,是对英国20世纪小说家的简单梳理。



推荐指数: ★★★★★

04

纪实七十二小时 大型书店 漫步书林

(来自:NHK)



《记录七十二小时》是日本纪录片,每集在一个特定地点,连续72小时对市民采访拍摄,每期节目25分钟左右。《大型书店 漫步书林》是对日本大型连锁书店纪伊国屋书店的观察和对读者的采访。


在看不到明确未来的时代,大家都在拼命寻找依托。能改变自己的那本书到底在哪里?


推荐指数: ★★★★

05

书店里的影像师



《书店里的影像诗》本是不知名台偶《巷弄里的那家书店》的延伸作品。起初,导演侯季然拍摄了40家独立书店,根据每家书店老板的个性、书店的风格,拍摄手法也随之变动,以每家书店3分钟的时长记录了台湾地区的40家独立书店的样貌。一家书店仅用3分钟来介绍显然是不够的,4个月后,相关图书《书店本事》出版。



两年后,《书店里的影像诗》第二季面世,依然是40家书店,每家书店3分钟。

一家只有一百本书的任性小书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书店开放式的经营理念,还因书店老板说的一句话:“这里的东西不会让你有答案,但是会让你有更多问题。”


距离80家书店的纪录片拍完已经过去3年以上时间了,不知道这些书店里,有哪些还在坚持,有哪些已经和我们说了再见。总有人觉得,书店贩卖着人文情怀,经营书店是一件浪漫又幸福的事情。但是,柔软的情怀往往被骨感的现实硌得生疼。导演侯季然在拍完纪录片后感慨道:“拍完才知开书店是辛苦、一点也不浪漫的行业,也庆幸这些书店为连锁店满街的台湾保留了文化多样性。”

而当看到九份乐伯二手书店店主夜幕中的背影时,我才发觉,书店里的烟火气是多么动人。



诗一样的短片里,80家风格各异的书店,谱写了店主们诗一样的80种人生。那些消失了的、还有那些依然存在的,都是永恒的人文财富。


推荐指数: ★★★★


06

书迷

Being A Book Fanatic


(来自:CCTV,2018年)

去年读书日当天,央视推出了纪录片《书迷》。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爱书人与书的故事,从做书人、书店店主、淘书人和贩书人四个角度讲述了4个故事,每个故事25分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