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IM2024|主竞赛复审评委寄语:你需要让我着迷,哪怕是一个镜头,一句台词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9-24 21:49

正文


本文转自:IM两岸青年影展

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是这次复审过程中评委们的共识,每一部用心制作的短片,都承载着青年电影人们对社会、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真诚表达。


在本届影展的复审阶段,我们聆听了评委们对参赛作品的深刻见解和独到点评。他们不仅为复审短片提供了精妙的解读,更为创作者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拍电影,要生命力、想象力,甚至破坏力。


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在平潭举行,届时,这50部入围作品将全部在影展期间展 映。 更多排片信息,敬请关注后续推文。




这样说或许不公平,短片的结构的确不能与长片相比较,但这也是短片所拥有的可创可趣的灵活空间,甚至在产生新创意的时刻,那灵光乍现的火花,甚至高于长片的震撼。


今年的短片充斥着满满的“生命感”!无论是剧情或非剧情类,在故事与镜头的框架上产出更多值得检视与讨论的作品。有生动的自然表演,也有共鸣十足的叙事,当然还有真实的纪录类型,分分秒秒牵引着视觉神经的迷走,而涌入创作者的五花世界。


短片需要展现“你”的胆识。纵观进入复选的作品,题材虽广,但突破性仍有距离。有优质的必然有粗糙,两者之间,有时候的惊喜却来自后者,探索最原始的状态与感触,更甚于精心布局。技术可取,唯故事仍是初心原由。


故此担任评审的我告诉自己首要条件:


“着迷,哪怕是第一颗镜头,第一句台词。”



在本届参赛的作品里,各民族各地域的短片有一些共同的母题,例如童年的状态、家庭的变迁、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况等等。创作者们的关怀基本覆盖了当下华语片的关照范围。在经常重复的母题之间,那些有独特视角、可以突破固有叙事框架的作品,它们的执行能力或成熟或粗糙,但都对人物有细腻的观察,而且善于交织生活的紧张与松弛、喜感与心酸,因而创造了更加生动的情境。


同时,也有一些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或充分体现了拍摄者的自知、或与被拍摄对象建立起动人的平等关系,这些方向都会在未来发展成为他们个体风格。但是,华语短片长久以来的习气,仍然套现在本次选拔中,例如,不少作品囿于精致而僵硬的视听,为了展示社会关怀而展现社会关怀,反而把故事变成圈套,而纪录片也容易产生“符号大于具象”的问题,导致个体没有充分被发现,年轻的电影写作者在“发明电影”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更大的想象力,甚至,破坏力。



本次IM复审作 品总体质量超出预期,尽管复审影片数量达三位数,但很难用良莠不齐去形容,因为多数短片在我看来都达到了75分以上的良好水准,整体质量确属上乘。 考虑到IM要求的参赛者年龄比一般节展更为年轻,这般成色尤为不易。


在非剧情片领域,占比最多的仍是一批“私影像”的作品,可以发现,大多仍未出这类年轻作者最容易路径依赖的“学生纪录短片”的窠臼,但仍然有《朱黄》这样叙事深入家庭情感内里而令人赞叹的佳作;同样将镜头面对自己家人的《环》则出色的将私影像原本狭小的选题意义半径延展到广泛而深刻的公共性话题中,《菠菜》同样以小见大,叙述和调度更为成熟老道,后两部作品均体现出纪录片在时代中应有的锐度和担当,令人击节。《蚂蚁》是非剧情单元中另类的存在,形式、内容并举,技法、思考俱佳,可惜这一届此类带实验性质的短片并不多见。


剧情片中佳作更多,以《邻居家的肯特》为代表的的一批学生作品,已呈现出六边形战士的雏形,编、导、演、后期等诸环节近乎没有短板,下限很高,下一步可着力解决推高上限的问题。仍有一些年轻创作者脱离叙事将晦涩、无意义的形式感和炫技当作风格,如《第九空间》等若干部此类作品都有点弄巧成拙,简单地讲好一个故事甚至把一个情节铺陈到位仍可以出现像《冈格尼尔》这样清新感人的好作品。


另外一个需要主事者考虑的问题是,几所名校出身的参赛者在此次评比中断崖式领先其他普通高校,作为评委,我虽然认为这个结果依旧让人信服,但作为一个立志帮助更多年轻创作者的节展,遴选出更多名校中的熟手似乎意义不大。和其他普通高校的普通创作者相比,本来就占据资源垄断优势,如此只会徒增行业马太效应。那么,如果挖掘和帮助到未来的毕赣和周浩,这无疑是IM面临的一个新的命题和挑战。




短片,怎么拍?


...拿着摄影机上炕拍,将机位摆在枕边拍睡梦中的呓语,拍手的特写拍出手表现的局促和不安,拍语无伦次的惊喜,拍诚实的木讷,拍情感的闪烁,拍冰面的空镜,然后她打着出溜滑入画...


按着你的想法拍,真诚的拍,拍出想象力,拍出独特的审美。


2024年,整个世界都在不安中变化着,审美也在也在不安中变化着,在保守、在分裂,沟通变的愈发艰难。


2024年的短片会怎样?IM会怎样?


《将爱放逐》黑龙江鸡东县,冰天雪地,树挂,下午三点半的密度光。


短片拍出了层次丰富的社会现实的混沌感,故事的文学性很强,两代人的认知差异表现的非常清晰,父亲结尾买回跑丢的小黑狗,一下让残酷的现实变的语义丰富了...余味悠长。


《菠菜》作者记录了种植菠菜的老叔一家,在新冠疫情第三年,被封控,没办法卖掉地里的菠菜,弟弟在家里上网课,马上就要高考。一个家庭的局部让人感同身受,没有人不在其中。


《雨不终日》《送行》《宝孜达》《狗》还有很多。很高兴,看到了很多喜爱的创作。


2024年短片的样子。


IM已经准备好了银幕。



在记忆力下降的这个阶段,我再看电影的时候,又有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它有没有记忆点,哪怕是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一种韵律或者一种气味。


这次看到的众多影片,有着无数的记忆点,让我记住了许多的情节、场景、味道,也帮我记住了此时此刻、此地此生。我也就再次明白了,电影记得我们,也就会让我们记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