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作息不规律,有时候我会担心自己突然死掉……”
“一边救治患者,另一边患者恶言相向,心太累了……”
……
医生工作繁忙、过度劳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及各种挑战,还要应对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以及各种奇葩的患者行为。除了身体的劳累,最心累的莫过于医患沟通。
有些患者,好像有一套和常人思路不同的逻辑和理解能力,与他们沟通时,三句话让医生胸口憋闷,五句话让医生两眼发黑,十句话让医生精神崩溃,二十句话……二十句,不敢想医生会不会被气到“吐血”。
絮絮叨叨一大堆,半天说不到点子上;问的时候全懂,做的时候全错……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让医生欲哭无泪的六种患者,和他们沟通前,医生都得来一口深呼吸,做好心理建设。
1.“没有人比我懂”
有这样一种患者,他们的领地意识很强,即使是看病,也能反客为主,把问诊变成独领风骚的solo秀场。
社交平台患者提问
这类患者认为自己比医生懂、比专家还有经验,开口“我看百度这样说的”,闭口“我有个朋友说”、“我亲戚说”、“我村里有个”等,他们只要一说话,医生根本张不开嘴。
他们固执己见,医生的专业意见,对他们更像是一种挑战尊严和脸面的忤逆行为,不管医生说什么,都要插嘴,都要反驳。碰到这类患者,医生真的都不想说话,即便他说晚上看见太阳,医生也认了。
2.无效沟通
医生:早上吃的啥?
患者:随便吃了点。
医生:症状出现多久了?
患者:有段时间了。
医生:家里有人得这个病吗?
患者:哎呀,家里人前段时间都感冒了……
有这样一种患者,不知道是对医生缺乏信任还是表达太随意,他们深谙“糊弄学”的精髓:沟通两百句,有效信息为零。医生想从他嘴里套出一句有效信息简直是难于登天。医生忍着性子听他说一大堆,结果还是不知所云,主打一个“说了,还不如不说”。这种沟通,没什么效果,只会让医生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越听越着急,越听越迷茫,越听越发昏。
3.问东答西
医生:早上吃的什么?
患者:医生你看看我这里!
医生:之前有其他疾病吗?
患者:我就是这里,还有这里一直痛……
和这种患者沟通,医生深刻领悟到什么叫“问牛答马”。你说他不理解吧,对方又能听懂你在说什么,你说他理解吧,对方又“已读乱回”,主打一个“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给人一种捉迷藏的感觉。
4.从头说起
无论医生问病史还是问症状,这类患者都喜欢从“盘古开天”讲起:今天早晨出门买菜,家里几个人,中午吃的啥……
而且,与这类患者沟通,就像是触发了重启关卡,不管进展到何种境况,他们都会自动来到故事开始的地方,给医生再讲讲背景说明。好不容易听他讲完后,医生知道他今早吃了两个馒头,中午去邻居家串了门,下午去公园跑了三圈,就是不知道他为啥来医院。
5.复读机
医生:来抬下巴。
患者:抬什么?
医生:抬一下下巴。
医生:怎么抬下巴?
医生:抬头。
病人:抬多高吗?
医生:抬头看天花板。
患者:你早这么说不就好了!
说真的,如果医生有罪,我们可以审判他,但请不要折磨他。医院好像有种神奇的魔力,不知道是过于紧张,还是沟通太不走心,有些患者一走进这道大门,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就会瞬间骤降,甚至就连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要说三次。
6.顶级理解
医生表达的:这个药有一定的副作用。
患者理解的:完了,我会出现这几十种副作用!
医生表达的:这种慢性病无法根治。
患者理解的:这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绝症!
医生表达的:术前不要进食。
患者理解的:不可以吃,但可以喝,可以稀饭、喝汤、喝奶茶……
本来以为沟通困难已经是极限,但偏偏就有些“秀儿”,能给医生来个过度理解甚至反向理解。别的患者沟通,是在理解,这类患者沟通,则是做阅读理解:在最短时间内,快、狠、准、稳地从一大堆信息中摘出自己认为正确、重要的关键信息,并且沟通时专门捡“风险、副作用、不良反应”等负面影响的话语来重点理解。
有些患者可能这样认为:不就是多说几句话的事吗,医生也太小题大做了吧!其实不然,医生每天处于高压环境,要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和学习任务,而上述这些沟通方式,不仅会增加沟通成本,减少其他患者沟通的时间和机会,还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矛盾。长期面对这种不良沟通,不仅会烦躁、心累,脾气差,还会分散精力,影响医生本身的工作和精神状态。
当然希望在未来,患者、家属能在沟通时,能充分信任医生,诚实沟通、高效沟通、精准沟通,而不是不听医生的问题,也不管医生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让本就困难的医患沟通雪上加霜。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