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中不少人会刻意追求独立,甚至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来。越是自愧形秽的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特别喜欢强调尊严,追求"万事不求人"!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源于对外界的极度不信任和对自己与外部关系的彻底绝望。并且会本能的预设立场,把自己代入被欺压的弱者角色。愤怒和恐惧往往如影随形,它会造成一个后遗症: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无法深入,再好的关系也止步于一个安全举例之外,几乎没有深交的人。
“
不麻烦人
”
是其生活原则,幽闭的心门不会向任何人打开,内心虽然极度渴望有人能够深入理解自己,但真有人试图这样做的时候,越深入内心深处就越感到害怕,
反而会退缩。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
对温情充满鄙夷,推崇理性,不屑于表达情感,对自己在任何方面的“不够理性”都充满恐惧。刻意的压制自己的情感需求,对力量,特别是毁灭性的力量,存在某种偏执的饥渴感。即便拿自己献祭也在所不惜!
渴望力量是为了让自己安心,用以对抗孤独、焦虑和无力的暗黑深渊…
心理创伤
我在《
E1:精神结构
》中详细阐述了原理,这里只讲应用:人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精神结构相互雕琢,自我强化,形成自我遮蔽的循环。一个人从小就很独立,自己的事情都自己能搞定,从不愿麻烦别人,并为此而感到自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独立精神,实际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追求一件事:
不欠任何人的!
成长环境中,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能让彼此感到安心,至亲之间牢不可破的信任,能在任何时候赋予彼此不言自明的安全感——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概莫能外。这一点已经在《
小孩的视角
》中做了详细的案例阐述。如果最核心的信任关系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风平浪静都会像纸糊的房子一样弱不禁风。
如果成长环境中存在性格偏执又自卑敏感的长辈,任何言行都很容易造成误会,久而久之,就会极力避免交流。相处之时,非常的客气,说话都极为小心,三思而后语,字斟句酌,以免引发误会,节外生枝。虽然推崇父慈子孝的形式,然而空有其表:家里人的关系依赖某种近乎礼仪的形式维持着,绝不会袒露心扉,以免被对方当作攻击自己的把柄。彼此的内心都像刺猬一样小心翼翼的互相防备。事事追求两不相欠!
婴儿的情感需求非常强烈,因为这些需求直接关乎自己的生死。这一点似乎人人都能理解。然而,少年时代的情感需求,往往被人忽视。而这种情感需求经常被置之不理或者无法响应,心智正在逐步成长的小孩就会调整生存策略,压抑自己的需求,以便让自己不经历失望和痛苦。如果这种需求不仅仅得不到满足,甚至会招来厌恶、责骂,甚至惩罚。那么,其内心就会认定:表达自己的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情感需求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这样的环境让其感觉缺乏安全感,会逐渐形成焦虑、紧张、压抑的惯性。面对一切都缺乏确定性的把握,内心很恐惧,担心被讨厌、拒绝、否定。渴望得到肯定,会反复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并以此来构筑保护自己的盔甲。极度的崇拜力量,特别是毁灭性的力量。内心深处一直存在一种深度的绝望、压抑和自卑,久久得挥之不去。不敢敞开心扉,不敢让人发现内心软弱得地方。潜意识中认定自己不配拥有,也不值得别人的付出;并持续置身于一种渴望和恐惧的纠结之中,不可自拔。
自我救赎
最好的关系不是两不相欠,而是能够彼此接纳,彼此理解,彼此支撑。一个人如果遇事都绕着走,虽然能够避开危险,但同样错失机会。所谓“危及”的意思就是:危险和机遇同在!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小镇上有另个人去世了,一个人学识渊博,人品一流堪为表率;另外一个人的生活简直无法用一个“囧”来形容。他放荡形骸,还欠了一屁股债。然而,大家都排队去参加那个欠了一屁股债的混蛋的葬礼。因为他一旦有钱就向东家买鹅,西家买酒,跟镇上每一个人都有用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往来。
人都有恐惧和不足之处,承认并接受缺陷是改变它的第一步。只有真正强大之后,才能在岁月的门后把一切当作笑谈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哪里,或许就诞生于父母心智不成熟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的各自创伤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把扎在心里的荆棘一根一根的拔掉,比其它人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多的时间,也错过更多的机会——这是前人欠下的债,必须自己连本带利还!
人必须要搞清楚自己心中的恐惧,只有在恐惧不存在的时候,才能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早几天有人在知识星球中问一个纠结和难以决策的问题:他在老家有资源和优势,而他老婆在北京有积累。他列举了详实的信息,让我帮他做一个决策。我没有关注他罗列的优势和资源。我甚至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认为他首当其冲的是列出他自己和他媳妇各自内心中的最大恐惧。因为
人在面对抉择的时候,无论有多么严密的逻辑,最后还是会被最大的恐惧所左右。
绝望的人重建信任很难,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非常的艰难——在尝试的过程中会不断遭受打击,一次又一次的加深绝望。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带着玫瑰色美好幻象的精神鸦片来引诱你坠入深渊…
精神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