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
洞见父母
昨天半夜,突然被隔壁的争吵声惊醒。
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是邻居家孩子砸了玻璃。
孩子熬夜打游戏,被父母抓住了。
争吵之下,爸爸把孩子的手机摔碎,手办也扔了一地。
孩子气得发疯,拿起椅子就砸了玻璃,差点把妈妈划伤......
家长想方设法,妄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孩子却拼尽全力逃离。
最悲哀的教育莫过于:
没有边界的父母,养育身心俱疲的孩子。
中国式家长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我是你爸(妈),凭什么不能管你?
殊不知,
这种越界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以爱为名的侵犯。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有个13岁女孩,报警让警察抓自己爸妈。
理由是放暑假,家长每天来掀被子,逼她早起。
多次争吵无果,她只好报警警告父母不能“越界”。
在她眼里,自己已经13岁,应该有自己的隐私。
而不是任由父母管教,连独立空间都没有。
家长想让孩子别赖床、珍惜光阴的初心是好的。
但是,他们却用最简单粗暴的行为,恣意践踏孩子的自尊。
发展心理学上说,
孩子从2-3岁就有了早期自我意识,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达到巅峰。
这一时期,孩子对
自我成长的敏感度、需求
都极为旺盛。
任何一点越界的行为,都会破坏他们的自我,导致心理能量和自尊水平低下。
很多家长始终不肯承认,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个体。
只要不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就下意识觉得孩子不听话。
然而,这种
越界式、摧毁式
的养育方式,同样是瓶毒药:
要么引发孩子反抗,与家长对着干,两败俱伤;
要么导致孩子摆烂,彻底失去自我管理能力。
没有独立性的的孩子,注定能量不高,也无法拥有健康自尊。
为什么父母缺乏边界感?
敲门对父母来说意味着
「丧失」
,丧失了
「完全把控一个生命」
的自恋感。
而不敲门就意味着:
我依然拥有随时了解孩子的掌控感。
没有边界感,是父母在用习以为常的行为,证明自己的权力。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两点:
一是缺乏能量的父母,借助孩子完成自我救赎。
我有个同事,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鸡娃。
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她很早就辍学。
所以,她极度渴望孩子可以代替自己完成梦想。
有了孩子后,她拼命让孩子成绩好。
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包办,一言不合就打骂。
结果去年,孩子没考上重点高中,还查出抑郁。
内心能量不足的父母,总是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
当他们的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就想借助孩子完成自我救赎。
二是控制欲驱使下的爱,更容易模糊边界。
面对青春期叛逆、暴躁、厌学、沉迷手机的孩子。
家长能想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硬碰硬,控制他!
一旦爱是出于“你要听我的”,而不是“接纳”,就会带来灾难。
“很多中国家庭,父母与孩子是共生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他们不希望孩子独立成熟,而是想通过控制,让自己感到安全。
看似保护,实则给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笼,让他们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成为附庸父母的巨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爱密不透风,孩子就会精神死亡。”
为人父母,建立起亲子关系的边界,适时退出,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1、树立行为边界,允许孩子做自己
建立行为边界,最基本的原则就是:
谁的事谁负责,尊重事情的自然后果。
举个例子,暑假作业是孩子的事,家长就算说破天,他不写,最终也得自己承担。
自然后果就是,被老师批评、知识跟不上,这是孩子付出的代价。
父母的角色不是管家、监护员,而是
教练
。
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骂,而是让孩子得到教训。
在此基础上,学会
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树立边界不是放任孩子自由发展,而是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规则和期望。
2、树立情感边界,停止抱怨和指责
即便孩子顶嘴、暴躁、玩手机、不听话。
可归根到底,父母的焦虑不是孩子造成的。
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以暴制暴,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带来副作用。
过度的负面情绪表达,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丧失心理能量。
树立情感边界,最重要的要
学会倾听,停止抱怨。
青春期的孩子,情感需求和自我需求都很强烈。
耐心倾听
孩子的想法,
无条件接纳,
孩子才会感到被尊重。
而父母内心的焦虑,需要靠自我心理建设来疗愈,抱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