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元宇宙
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国内最重要的舆情报告和软件供应商之一,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www.gsdata.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ABC回应产品争议、成都警方通报保安持棍殴打 ... ·  22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巴中人社局工作人员电话辱骂办事群众,舆情化解 ... ·  22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广西百色一中学教师被举报性侵学生、丽江机场“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元宇宙

“近因效应”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

清元宇宙  · 公众号  · 舆情  · 2018-08-06 18:27

正文


今天为大家科普 “音叉效应 ”。



近因效应也叫新颖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信息时,对近期信息的记忆 效果优于前期信息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之前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近期信息在记忆中更清晰,也更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选择,而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其中,对系列事件和人物的舆论评价中,近因效应显得突出。舆论的关注热点总是在系列事件和人物的最新动态中,并且将最终舆论定论在近因中,比如关于李鸿章的舆论评价,梁启超曾在《李鸿章传》中提出“使彼而卒于中日战事之前,则彼为十九世纪之一伟人,作世界史者必大书特书而无可疑也。”而李鸿章由“誉满天下”到“谤满天下”,转变的就是甲午战争,若后期的失败掩盖了先前一切的辉煌,社会舆论就会出现极端的转变。



与近因效应相对的是首因效应,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首因效应?有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关于法庭辩论的测试,条件设置如下:



结果发现,被试者听完连贯的陈述后,间隔一段时间在作出回答(条件3和4),就会出现首因效应;而如果两部分陈述之间存在延迟(条件5和6),就会出现近因效应。而条件1、2、7、8 则没有出现明显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因此,在连续列出事物特征时,人们较会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当事物特征之间存在延时,则更容易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 [ THE END ] —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免费使用清博舆情系统

| 清博报告 |


微信公号估值测试

微信千强年度报告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