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定律(10000 Hours Rule)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Malcolm Gladwell)的作品《异数》(Ourliers)中提出的。书中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条定律认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的锤炼。
10000小时,按照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星期工作5天,就是差不多4~5年。那么,你真的相信吗?除了时间的堆积,你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10000小时定律,一般讨论的是关于某一项技术或动作的学习。作为麻醉医生,临床工作中需要接触到多项操作:气管插管、外周静脉置管、外周动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神经阻滞、椎管内穿刺等等。我一直认为,形成身体记忆,甚至于某种意义上的条件反射,是进行临床操作的最终目标。
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经常可以注意到,初进临床的阶段,有些医生对临床操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一些拆开但未用的套管针、穿刺针等,他们会悄悄带回去研究;偶尔休息的时候,他们会拿着喉镜片,反复练习揣摩气管插管的动作;他们会收集各类临床操作视频和图谱,对照着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
我一直非常佩服这样的医生,要学习一项技能,首先需要经历认知——无论你是被迫学习还是自愿学习,你必须要对这项技能产生兴趣,了解掌握这项技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积极创造接触的机会。
我曾经认识一个神经内科医生,来麻醉科轮转学习两个月。当时,因为岗位的需要,她被安排在麻醉后苏醒室负责监护和转运的工作。但是,她却希望学习椎管内麻醉的相关操作,这是所有麻醉操作中跟她的专业最息息相关的一项。
于是,她放弃了早上10点上班的“懒觉福利”,每天一早8点,都会去产科麻醉房间“蹲点”,帮手术室内的老师准备东西,为的就是,能够允许让她在一旁观摩脊麻的操作。等到10点,大概进行第二台剖宫产的时候,她再回到苏醒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个星期之后,房间内的老师会偶尔带她穿刺一两个,慢慢地,掌握了一些要领之后,老师也对她比较放心了。而她,每天早上也从未缺席。
第二个月,她已经能够独立进行脊麻的操作了,就算她每天穿刺2例,一个星期就是10例,一个月就是40例,甚至超过了我们本科室医生的穿刺次数。
她说,在自己科室,平时做腰穿的机会并不多,仅有的机会也总会被师兄师姐抢去,自己没有实战的经验,上级医生更加不会放心给她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总之,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你必须对这项操作感兴趣,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创造练习的机会,这才算是真正走入了10000小时的第一步。
模仿模仿再模仿
每一项临床操作都不是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中规中矩,每个人也有各自的习惯。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学习某一个示范者的动作,形成最初的记忆——记住,是某一个人,而不是所有人。
在我刚刚接触动脉穿刺的时候,曾经被前辈们堪称“五花八门、玲琅满目”的穿刺方式吓傻了眼。除了直接置管法和穿透退针法,这两大“基本大法”之外,每一个前辈对穿刺针的选择、持针的方式、操作者的位置等等,竟然都不一样。
但是,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差别——挑选一个人的动作,形成最初的印象,而且,这个示范者的动作步骤越少、条理越清晰、成功率越高,越有助于初学者的掌握。
于是,我挑选了直接置管法作为自己动脉穿刺的“入门大法”,而且,那段时间,我总是跟着同一个大钉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她的穿刺方法作为练习的模版。
在这个阶段,大钉子总是手把手地教我,而我总是让她失望——我的穿刺动作呆板、僵硬,穿到动脉的几率还稍微高一些,但是成功置管的情况就屈指可数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我一边手里扶着仿佛已经穿破动脉夹层的套管针,一边饱含深情地注视着她,希望她可以帮我悬崖勒马!
好在大钉子总是对我很宽容,她告诉我,左手有桡动脉、尺动脉和肱动脉,右手也是,加上左足背动脉,一共穿刺部位有7处,只要你不要把我的退路都给切断了,你放心大胆地穿刺就好了!再说了,还可以找心外科医生帮忙穿个股动脉啊嘛!
可能是前辈的放手和信任,慢慢地,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感觉,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成功率也稳步提升。一直到现在,我都很感激大钉子给我“允许失败”的机会,而且,在平时非心脏手术中或是抢救中,我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穿可不穿”的情况,而我,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在麻醉诱导之后,进行动脉穿刺置管,增加“练手”的机会。
——从模仿开始,对较难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寻找失败的原因,逐步改进,逐步连贯,形成一个整体。
如何度过疲劳期
接下来,就是反复练习,真正走入10000小时的核心部分。你对整套动作的感觉已经由动作本身,更进一步朝着身体记忆和意识水平进行转变。
很多人说,在这一阶段会遇到“瓶颈”,或者,就是所谓的疲劳期——在练习的过程中,成功率在一定的基础上,非但没有任何提高,反而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首先,我们只是将操作保存到身体里,而没有保存到大脑中,我们的练习没有得到对与错的反馈,这是导致疲劳效应的最根本原因——找一个人,从初学者的角度指点你,也许会纠正你一些顽固的习惯,不致命,但却制约着你的进步。
比如,在放置漂浮导管鞘的时候,有一个步骤是使用尖刀片扩皮(即,切开一小部分皮肤和皮下筋膜,便于置入较粗的导管鞘)。这个步骤,我要么扩得不到位,导致导管鞘放置困难,或者有形成静脉夹层的风险;要么扩得太猛了,置入导管鞘后,穿刺点不断渗血,也是很狼狈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总是自己琢磨,每到这个步骤也是像赌博一般,提心吊胆。直到有一次,一个从来没有看过我穿刺的榔头,指点我说,你可以把刀片的角度再直起来一点,不是与导丝垂直,而是与皮肤垂直。真的!在之后的操作中,我再也没有发生过扩皮不到位或过猛的情况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个角度,原来制约了我这么久!
其次,技能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习惯了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之后,某一天,需要进行左侧颈内静脉穿刺,顿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左撇子一般别扭,虽然操作要领都非常清楚,却还是失败了——这并不可怕,这时,宁愿慢一点,多想一步,相似的技能总是相通的。
最后,受到原有技能的限制,比如,在熟练掌握了解剖定位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引入了超声定位穿刺法,非但把之前的理论知识几乎全部颠覆,而且,需要从头进行学习,并需要克服原有技能的干扰。
增加一些压力试试
临床操作并不是学习乐器、练习唱歌或数学演算,要知道,任何操作都伴随着相关的临床决策,时刻充满着风险,甚至性命攸关!
在这时,你非常需要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操作,不要认为,有些习惯已经改不了了,只要掌握一种方法就可以了,而放弃了纠正和借鉴的机会。而且,在这个阶段,往往你会遇到更加棘手的病人,或更加变异的解剖结构!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例需要行脊麻的100kg的产妇,在常规尝试失败之后,你会使用侧入法穿刺吗?或者,你会使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吗?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例下级医生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的手臂,你会穿刺同侧的尺动脉吗?同侧的肱动脉呢?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例颈椎手术患者,伴有严重的门齿松动,你会使用视可尼进行插管吗?如果还发生了面罩通气困难呢?
压力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让我们明白,所谓平时的练习,都是为了真正关键的那一刻!坏事是,对于“非比赛型选手”,往往容易发挥失常!——直入法没有问题,那么,侧入法呢?桡动脉穿刺没有问题,那么,尺动脉呢?普通喉镜插管没有问题,那么,视可尼呢?在氧饱和度已经往下掉的时候,你的视可尼会跟着你一起发抖吗?
其实,我希望,这个阶段出现得越早越好,因为有上级医生可以帮我们“救场”!
——我们需要将压力变成常态,每天都是战场,只给自己一次机会。
匠气之外,来些灵气
事实上,不是所有人完成了10000小时的练习后,都会成为钢琴家、编程高手或歌唱家,只有匠气的人只能成为匠人,而拥有灵气的人,才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获得灵气的宠幸,毕竟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人们往往夸大了努力的成分,而忽略了灵气这个最最重要的因素。
或许,我并没有资格去探讨这个问题,毕竟,我离这个阶段还差得太多。但是,给自己制定明确的目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反复练习相关的技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可控范围内尝试一些新的举措,也许,灵气就像发酵一般,等到时机成熟,自然就会进入下一个全新的阶段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10000小时定律,只是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除此之外,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付出。那么,你距离10000小时还差几个小时呢?
作者:睡不醒的卓卓 来源:“睡不醒的卓卓”
点击下方
“
阅读原文
”
进入新青年麻醉考试中心,14万战友陪你一起迎战职称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