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在城市化进程巨轮快速转动的当下,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通过规划引导、盘活存量、提高效率、技术支撑等手段,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据介绍,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持续增强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全国土地日前夕,记者深入探访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在各类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创意街区,找寻节约用地的“空间密码”。那么,它们是如何对土地资源实现节约集约利用的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在安徽合肥,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以占全市约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2%的GDP和超20%的税收,这就是合肥市高新区。这一目标是怎么实现的呢?记者来到高新区中安创谷国际科创社区找寻答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徐国平介绍,秘诀就在于“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00亩,亩均投资强度达1000万元以上,已入驻700多家科技型企业,2023年就实现产值170亿元,亩均产值7141万元。
徐国平:
运用“智慧一张图”促使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通过“一码管地”“一码关联”,也促进项目加速时间、减少环节,也是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监测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拿地即开工,竣工即办证,让企业和项目以更短的时间得到高效的服务,让最少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高效、体贴的政策、服务理念引导下,园区还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集中建设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共享共用。入驻园区的某智能穿戴龙头企业资深总监张利说,全球路演中心、运动中心、美食中心、托幼中心、人才公寓等全要素配套服务设施,让他和同事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感到十分惬意。
张利:
我觉得设计非常新颖,也非常的人性化。在里面一方面可以专心去科研、去工作,同时整个园区的配套也非常好,让大家能够劳逸结合。像我们公司员工比较喜欢运动,这个园区里面帮我们配套了一个运动场。另外园区的地铁会非常方便,配套还有食堂等等。
5G智能终端产业园(望城经开区供图)
而在湖南长沙望城经开区5G智能终端产业园,这里除了发挥资金、技术、数据聚合优势换取空间溢出效益之外,还着眼当地过渡型、成长型企业较多等特点,坚持“标准地”“标准厂房”供应。望城经开区国土办主任万昊解释,简单来说,就是这里的厂房是“万金油”,谁来基本都通用,等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确实需要单独建厂了,再进行单独供地。
万昊:
我们俗称就是让“厂房等项目”,我们园区按照工业4.0的标准和设计思路建设的5G智能终端产业园,厂房有31万平方米,采用“大承重、大间距、大跨度”的设计,基本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生产需求。比如说对于拿地条件不成熟的过渡型、成长型企业,就可以先进驻标准厂房,等后续发展成熟、发展势头评估结果良好的,再单独供地。这样既可以满足急需投产的过渡性企业的需求,又能够有效防止土地闲置,优化资源配置。
航拍下塘新能源汽车城(周杰/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空间密码”,还要用好“换”字诀。在安徽合肥长丰县,当地为了满足某汽车制造企业大面积的生产基地建设需求,通过对闲置和低效用地“腾笼换鸟”等方式,让这家车企的“合肥超级工厂”加速上马。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葛永介绍,这里是当地高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的典型代表,2023年,该基地年产值达600亿元,还带动一大批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相继落户。
葛永:
通过整合两个乡镇的9宗低效利用状态的土地,一共是1123亩,连同周边新批准征收的2795亩土地,采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给这个企业,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这是我们长丰县“用存量换增量”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换”字诀,还体现在空间功能的转换上。在安徽合肥合柴1972文创园的“合肥家电故事馆”,大学生周杰和同学们对展出的旧家电兴趣十足,不少像他一样的年轻游客在旧厂房改造的不同空间里拍照、喝咖啡、购物。
周杰:
比较复古吧,才进来看到那边的第一代的随身听,有一些洗碗机,感受一下以前的时代。
合柴1972文创园(孙玲娟/摄)
殊不知,就在五年前,这里一半还是柴油机厂老厂区,一半是城中村。文创园开发运营公司总经理李锐锋表示,园区通过实施老厂房活化利用,在保留城市工业记忆、打造城市文创新地标的同时,引入艺术展览、数字媒体、文化传播、设计服务等新业态企业137家,已解决 2000 余人就业,2023年营收达3.5 亿元。
李锐锋:
因为是个老厂区,土地怎么利用大家意见不一致。合肥市根据城市体检,利用这个老厂房片区,我们做一个创意文化产业园比较合适。再梳理这个片区到底缺什么,道路首先要打通,配套、公园、民生、产业,还有居住。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让这个片区焕然一新。
自然资源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总量控制、增存并举、有偿使用、全面节约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莫晓辉表示,其中秘诀,包含“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等,使产业用地结构持续优化,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莫晓辉:
通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释放发展空间,达到项目少用或不用新增建设用地的目的;通过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减少对地上空间的占用以及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加大投资强度、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少占地,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在安徽省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认定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引导各地共同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