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以巴弗老弟兄照片。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中国的以巴弗
——主仆吴维僔见证
文/萧若枝
《生命季刊》总第25期
序
1900年的北京。义和团事起。慈禧太后及端正载漪唆使其攻打各国使馆,并召甘督董福祥助攻。太常寺卿袁昶(浙江桐庐人)接连两次上疏,力主不要攻打使馆,以免挑起外衅。在御前会上,袁昶又力言“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局面将不可收拾。他侃侃陈言,声震殿宇,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皆附议。慈禧太后不悦而退。不久,八国联军攻下天津炮台,又向北京进犯,他与许景澄又拜伏于宫殿下上疏,泣请速斩祸首,以挽大局。载漪大怒,逮捕了袁昶、许景澄、徐用仪等人。七月四日,袁昶、许景澄被处死于菜市口。
形势的发展后来果如袁昶等所言。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开始进攻北京;七月二十二日,慈禧、光绪西遁长安。当年十二月,八国联军退出北京,朝廷下诏复袁昶原官。宣统元年(1909),又追谥袁昶为“忠节公”,并于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礼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
百余年后,2002年的宁夏。12月21日,一位名叫“以巴弗”的圣徒在宁夏银川监狱大墙外一间陋室中,安然去世。
这位中国的以巴弗便是“忠臣袁昶”(王明道语)的外孙。
恩典与呼召
袁昶遇难后,其家人匆匆自北京南下,在上海附近的松江定居下来。是时,几位美国卫理公会的女宣教士已在松江,以办学的方式传主的福音。袁昶的女儿袁季兰(1889-1967)12岁时,便进了这所小型女校(慕卫女校的前身)读书。神的救恩也从此临到了袁昶的后裔。
据悉,袁昶被杀前,曾几次暗中通知京中外国侨民(主要是宣教士)提前撤离,使其减少了许多伤亡、损失。许多宣教士十分感激袁昶,也知道这个少女袁季兰就是袁昶的女儿。宣教士们在这些女生身上花了极大的精力,一方面教她们明白圣经真理、认识真神、信靠救主,一方面也培养她们,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知识。青少年时期的季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耶稣基督为自己的主和救主。
季兰19岁时,嫁至浙江东阳的吴家,育六个儿女(三个夭折的除外)。1926年4月,小儿子吴维僔出生时,季兰也给他另取一圣经人物的名字“以巴弗”。
维僔从小在教会环境中长大,自然明白圣经的许多真理,熟悉圣经故事,会唱许多圣诗。老师在课堂上问:“谁是信耶稣的?”小维僔高举右手答道:“我是信耶稣的!”但幼时并没有重生。进入五年级后,小维僔开始反叛,对神有疑问,乃在心中积了数百个问题。时值抗战时期,小维僔随家人流亡,初尝人生之苦,便埋怨神:“为什么要造人?造了又允许人犯罪,还要惩罚我们!”后来母亲给他买了一本刚出版的《荒漠甘泉》,让他每天早晨读一段圣经,并一篇“甘泉”。
1941年5月的一日,圣灵借着《荒漠甘泉》开启了他的心,他不再骄傲,跪在床前祷告:“神啊,饶恕我的骄傲和愚昧,我错了。这几百个问题我再也不问了,都交在你手中;不是我不要明白,而是要看你要我何时能明白什么,你就一步一步光照我,使我明白。现在我先信靠你,你不会有错,你的话─—圣经不会有错。神啊,从今以后,你是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孩子,我接受耶稣作我的救主,我承认我是个罪人,求主用宝血洗净我一切的罪。”吴维僔从此在主里重生。
维僔重生后,神在各方面修炼他。他初三毕业要进高中时,神让他学习了不撒谎的功课;学习坚持圣经真理的功课。这些操练为他后来一生的服事打下了基础。
1945年1月,维僔在浙西山区读高中。放寒假时,他在学校后边的小山上读书、灵修、默想。他想到主耶稣基督本有神的形象,却为救自己的缘故,“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7-8)。他想到自己从小学五六年级时,便喜爱自然科学,自己已决意进大学读理工科,将来作工程师或科学家。而那天,他问自己:“主已为我降卑,我为主降了什么?主为我流血舍命,我为主舍了什么?”他再次默想主在十字架上的大爱,心被恩感,便俯伏跪下,对主说:“主啊,我把自己献给你,我不再想作什么工程师或科学家了,大学不考也行,你要我作什么,我就作什么;你若要我作原来我最不想作的传道人,我也情愿了。”祷告完毕后,他深知主已悦纳他。
高中毕业考之前,维僔决定,既然已经奉献给主,便不打算再考大学了。那时,他爱主的心越来越热切,晚上的祷告也越来越长,似乎主就在旁边,亲密极了,心中有说不尽的话向主倾吐。最初他祷告到晚10点,后来祷告至半夜甚至后半夜,鸡叫以后才躺下睡一会儿,但精神很好、不疲倦,白天仍照常上课或复习。再后来他就通宵祷告,直到天亮(6月天亮得早)。同学们还都在沉睡,他却脑子非常清醒,便悄悄起来,拿了小圣经到窗口下,坐在凳上,打开圣经,主便用经文向他说话: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7-38)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9:23)
他清楚知道主在呼召他舍弃自己,一生一世天天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主,否则,就不配作主的门徒。这是主对他一生的呼召。他对主说:“主啊,我愿意。”
在以后的几天中,他作了更冷静的思考:假如主要我去边疆传道呢?假如主让我传道,而没有人肯听,没有人理睬呢?假如穷到吃不到饭,穿不上衣呢?假如主让我被多人看不起,或遭误会,或受冤枉,或被毁谤呢?假如主让我生重病、长期痛苦、或是死亡呢?……凡他所能设想到,有可能遇到的,他都一一认真考虑,掂掂分量,然后重新向主说:“主啊,我愿意付上这一切代价,跟主跟到底。”
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按主的话去执行,必会遭多人反对,必有一场属灵争战。果然,没有几天,全校几乎都轰动起来:“吴维僔发神经病啦!”“吴维僔信耶稣信迷啦!考试也不考,饭也不吃啦!”甚至有人说:“他失恋啦!”他的许多同学和老师劝他好好考大学,而他反而向他们传福音,劝他们信耶稣。
总务主任很爱他,就格外苦口婆心地劝他。因劝不动他,总务主任就急了:“你过去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现在,你是一个废物!你还劝我信耶稣?我就是下了地狱,也不要信耶稣!”他当时没有话可以回答这位爱他的老师。但感谢主,五年以后,维僔在上海又遇见了这位老师,主自己拯救了他。
平信徒的岗位
1946年秋至1949年初,维僔在“中华神学院”学习。1949年初,他开始在上海守真堂作实习传道。
那是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国民党节节败退,解放军一举渡江,上海5月份解放。解放后的上海,外边热闹极了,经常有各种游行,人们扭秧歌,打腰鼓,喊口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一阵阵从游行的队伍中传进矗立在街旁的教堂里……
空空的教堂中,维僔独自一人,俯伏在神的面前祈祷。上海的各家各户,都已做了准备,买足粮食、咸鱼,以度过两个时代交接的时期。守真堂也因此有两个礼拜暂停聚会。维僔则正好用这段时间,潜心祷告,寻求神的旨意。他说:“主啊,求你保守我,至死也要作个传道人,决不离开传道的岗位,决不改行干别的。”然而,主给他的回答正好相反。主当时并不差遣他作传道人,而是要他作一份别的工作,等候主。他听到主对他的回答是:等待,到我需要时,我会把工作托付给你的,派你作的。
维僔清楚了,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中,主要他作一名平信徒(即普通基督徒,而不是传道人)。他说:主不是叫我去贪恋世界,而是给我换了一个战斗岗位。祂要我在一个普通教师的岗位上,讨主的喜悦,为主作见证。
1949年10月起至1957年,维僔在上海作了8年中学教师。这8年中,维僔恪守神给他的“战斗规则”: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也牢记自己的两种身分。一个是教师的身分,一个是基督徒的身分。既是教师的身分,他便尽力作一个好教师。但他清楚,教师身分是暂时的,次要的,基督徒的身分则是永远的,首要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教师的身分就要服从基督徒的身分。
“社会发展史”是一篇大谎话!
解放后,他为神打的第一仗就是,虹口区政府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学习完毕时,每一个人都要写总结报告,要写自己对“社会发展史”是怎么认识,怎么看待的。维僔经过祷告,在这一点上写了一句话:
通过这次“社会发展史”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从猿到人”,一直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史,是一篇大谎话。
政治教师便组织大家“帮助”他。感谢主,因为维僔是在教会中学教书,同事们大多是基督徒,大家心中也赞成维僔的观点,所以无人发言。政治老师只好自己发言批判维僔,这反而给了维僔机会。政治老师说:“你们所信的神,是反对科学的!”维僔就回答说:“池老师啊,科学,科学规律是哪来的?是人定的吗?不是,没有人能制定科学规律,科学家也不能制定,只是发现和证实了一部分科学规律而已。真正的科学规律是神在创造天地万物之前,就制定妥当的,天地万物也都是按照神定好的规律运行。既然科学规律是神早已定妥的,为什么神要反对自己所定的科学规律呢?”有的老师听了笑了,有的点了点头,有的什么表情也没有。维僔又说:“池老师啊,今天的问题,不是神反对科学;而是人们想利用科学来反对神。”
许多老师听着维僔的辩论,为他担心,维僔自己也只有把后果交托给主。可能是因为解放初期,学校后来也没有再追查。“平信徒”的第一仗,靠主的怜悯结束。(未完待续)
萧若枝 中国大陆基督徒。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2013gmai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使用苹果手机的读者,您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