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占豪
独立思考·客观理性·中国立场·百姓视角·平实文字·分享天下事丨国际局势·财经投资·国学哲学丨14、15年度自媒体百大人物/自媒体最佳表现大奖/最受中国企业关注的自媒体账号丨我们一起同行,我们一起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库里的负荷管理;哈腾在纽约;掘金的双三双 ·  6 天前  
纯银V  ·  慢鸽 #24个人的2024年终总结#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占豪

给银行的一封信:数据煮久论英雄

占豪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28 01:36

正文

2011年6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研究报告,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而作为一个与数据密切相关的行业,金融业在大数据时代正经历着剧烈的洗牌与变革。

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金融领域,一众互联网公司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似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不过,当最初的泡沫退去,人们逐步发现,“大数据”三字,可能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


大数据时代,银行业后来居上?


金融业“大数据时代”拉开帷幕的重要前提,当属电商的崛起。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并带来了庞大的客户群和消费数据,而正是基于这些前提,以余额宝为首的电商系金融产品得以出现并迅速成长,在给用户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数据显示,2016年,仅工农中建四大行就曾出现单月流失存款近5000亿元的状况,再加上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这对长期依赖存贷差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巨大的压力面前,银行业也不得不变革求新,加入追寻“大数据”的洪流,并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产品。例如工商银行旗下“逸贷公司卡”、建设银行旗下“善融贷”、平安银行旗下“橙e网”、重庆银行旗下“好企贷”......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开始出现,很多“轻装上阵”,较早打出“大数据”旗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陆续消失,银行系产品却后来居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2016年互联网金融热点研究调查报告》,互金行业累计问题企业已经近3000家,而与这一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中国银监会《2016年银行业运行状况快报》,在过去的一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止增反降,且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这不仅意味着银行业客户流失的问题开始缓解,同时说明银行系大数据产品在风控层面有着不错的表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呢?


“数据大”不等于“大数据”

有的机构掌握了一定量的客户信息数据,就以为是掌握了大数据,而忽视了对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论的研究,这在金融业务中就很有可能影响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造成风险的积聚和扩散。


这是原工行行长杨凯生曾在“2016年中国金融科技创新论坛”上说的一段话。

其同时指出,截至目前,对于大数据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但频频出现的互联网金融问题企业告诉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到互联网思维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提供的是从更宽视野、更多维度、更全方位来认知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简而言之,真正的“大数据”至少应该满足两层条件,第一即海量的数据,第二即从海量数据中搜集有效数据并进行有效画像的模型。

“有效”二字,很重要。

这应该很好理解,比如具体到某一个人,他一天走了多少步也是一种数据,但显然不能凭此判断能不能借钱,能借多少钱给他,相比之下,倘若拥有了该人士的消费数据,就可以对其经济状况作出大致判断。

当然,有钱不一定意味着也有还款意愿,“土豪”老赖可大有人在,于是,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还款意愿的信用流水,依旧是征信领域的“明珠”。毫无疑问,这些明珠中的绝大多数,掌握在银行手中。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一个新的趋势——银税结合


例如上文提及的重庆银行“好企贷”,这是一款针对诚信纳税企共量身打造的,以纳税信用换取信贷额度,“守信激励、银税互动”的产品,采用在线申请、智能审批、自助放款的互联网模式,并且单户最高贷款金额100万元,期限最长12个月,先息后本还款,月利率低至0.7%–0.9%


“好企贷的银税结合并非简单地拿一个企业的纳税数据乘以倍数来做贷款,通过纳税信息主要是了解客户生产经营的情况和企业的成长性”,重庆银行董事长甘为民解释称。

其同时强调,重庆银行对大数据的应用,是基于工商、统计局、征信,还有其他的一些外部合作机构的信息,进行整合、打分、业务规则来进行判断,能不能为客户提高授信服务,应该用什么样的贷款利率。

这一模式无疑与杨凯生的理念不谋而合,且带来的好处也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来说,多了一个衡量信用指标的数据,就等于多了一份借款的可能,对银行而言,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持续经营的意愿,即还款意愿,实现双赢。


银行“数据宝藏”如何挖掘


银税结合是银行业对大数据进行灵活运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但其实在所谓的“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就可以说掌握了金融生态中几乎全部业务及环节的“数据”。

遗憾的是,这些“数据”的价值,只是停留在“记载业务”的层面上,体现的是单纯的“会计”价值,形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当然,并非所有银行都“空守宝山而不自知”,包括重庆银行在内的许多成员,也都早早地发现并运用了这些宝藏,并正试图借助新的理念与技术,将之更加灵活地运用了起来。

早在2014年7月24日,重庆银行就已经上马直销银行,将以前需要去柜台办理的开户、存款、转账、购买基金等业务全部互联网化,客户不需要去营业厅,通过重庆银行直销银行专属网站、手机APP、微信端等远程渠道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可完成操作。

更加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去线下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重庆银行同时推出了人脸交叉识别系统,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利用生物数据技术保证了安全性不被降低。

积极参与PPP项目、上线“钱大掌柜”理财门户、投资设立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重庆银行在对大数据的运用上频频落子,除此之外,还在战略层面明确提出了“三化转型”:专业化、综合经营化、互联网金融化。


根据最新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达3,731亿元,资产总额再创新高,整体保持稳健增长。2016年,重庆银行客户存款新增302.95亿元,达2,295.94亿元,劲增15.2%;个人银行存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同比增长46.1%此外,截至去年年末,该行代理理财业务手续费、担保及承诺业务手续费等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5.8%、175.8%,综合化经营效果明显;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除了前段提到的大数据风控平台、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外,还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微粒贷、快E贷等产品;至于专业化,2016年12月,重庆银行教育文化金融部与医养环保金融部,正式挂牌成立,加强公司在产融结合相关业务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银行对于时代趋势的嗅觉并不停留在对大数据的挖掘运用上。

重庆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西部最发达的都市区、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港口城市和中新互联互通建设的运营中心,地处“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中国和新加坡还在重庆推动落实着“中心互联互通”项目。

在2016年,重庆银行就充分抓住了这一机遇,取得了落地国际商贷、离岸人民币债券项目7个,涉及金额30亿元,全年累计贸易金融结算量是上年的2倍,实现跨境人民币收支是上年的9倍的好成绩。

其实,无论是互联网系的腾讯阿里,还是银行业的四大、重庆银行等城商行,他们在大数据领域都至少有着十年以上的积累,之所以如今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也还是《荀子•劝学篇》里那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经历时间与经验的积淀,无以成真正的“大数据”。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