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你熬夜看球了吗?除了看球,其实我们也在看世界杯广告……但最近看到好多人吐槽央视的世界杯广告,甚至微博上都有了联合抵制的“组织”(人气还不低)。
这届世界杯广告真的很差吗?
这届世界杯登上央视的品牌主,可以说都是顶尖大牌,你几乎看不到没名气的“暴发户”品牌。主要涉及乳业、手机、汽车、互联网、酒类、饮料、家电、运动、运营商等行业。
蒙牛、vivo、海信这三个首当其中,本身就是本届世界杯的官方赞助商,又继续在央视广告上下了大手笔。除了三个土豪之外,汽车品牌是最多的(当然也是最有钱的)
互联网品牌数量仅次于汽车,包括优信二手车、转转、拼多多、链家、BOSS直聘、马蜂窝、知乎等……当然,今年备受吐槽的广告,也大多出自这些互联网品牌。
比如刘昊然无厘头的知乎提问体:
比如Boss直聘打鸡血的传销广告:
比如马蜂窝的唐僧念经洗脑广告:
这三支广告,应该是目前被吐槽最多的三支广告了。
为什么这些广告被吐槽?
这些备受吐槽的世界杯广告,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典型的“叫卖式广告”,一般在15秒内重复出现品牌名称,给观众洗脑。其实这类广告在电视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过年期间我曾写过二手车品牌在央视的广告大战,还有大家更熟悉的杨幂溜溜梅广告、58同城广告、姚晨的赶集网广告、黄渤的人人车等等……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这样的广告?
第一,
在紧张刺激的世界杯期间,我们的注意力都在比分上,理论上来说,任何的广告观众都是不待见的。这点不用否认。
第二,
这些广告的确很洗脑,循环多次的出现更是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
第三,
我们身处一个social 时代,我们平时看的是微信公众号的软文、以克制出名的朋友圈广告、有意思的刷屏H5、甚至连网剧的中插广告都变成创意至上的剧情植入式……世界杯4年一次,但整个广告形势,和4年前相比简直是天翻地覆了,我们不再接受这些叫卖式广告了,我们对广告的容忍能力被social广告培养的越来越弱了。
叫卖式广告为什么依然存在?
以上简单的道理,难道品牌们不了解吗?品牌的代理商们不了解吗?当然不是。但这些广告为什么看起来还是这么脑残?而且还会出自这些social意识不差的互联网品牌之手呢?
原因还是一个字:贵!
在今年央视世界杯广告资源认购仪式中,现场标底价28.45亿,预估实际销售额约32亿,溢价率12%;除此之外,FIFA官方二级赞助商蒙牛和VIVO还选择了FIFA赞助商专享方案A套餐。也就是说,第一批资源整体标底价为35.62亿,总收入约39亿。而据知情人消息,央视广告售卖已经超过40亿。最有钱的蒙牛选择两个套餐,在世界杯广告上投入接近5亿。
虽然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但央视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尤其是央视拿下今年世界杯独播权之后,其广告价值也是直线飙升。这些广告位折算成每秒的价格,都在百万级别。
一秒钟几百万!这么贵的广告位,还不应该多喊几遍品牌名,多喊几遍slogan吗?说白了是必须要“物尽其用”,再有钱的品牌,也经不起这么挥霍广告费。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这些备受吐槽的世界杯广告,投入并不小,品牌主也不可谓不用心,几乎全都是大牌出镜。知乎的首位代言人刘昊然、马蜂窝的黄轩、以及转转的迪丽热巴,优信二手车的小李子,更别提蒙牛的梅西和vivo的内马尔……
现在,让我们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央视的世界杯广告位,真的很贵,每个品牌都是斥巨资,但只有15秒的表现机会,最保险的做法当然是尽量让品牌多出现几秒,这是保证曝光率最大化的最简单方法。于是就有了这么多叫卖式广告,甚至不需要考虑逻辑,你不用知道“为什么旅游之前要上马蜂窝”,也不用“确定你真的知道吗”,更不用理解为什么升职加薪要疯狂呐喊……反正,不止是你看到了这些品牌,几亿中国人都看到了……
至于完善品牌认知,描述品牌竞争力这些活,不应该全部交给央视的这15秒,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完成。对于这些品牌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央视世界杯上获得大量曝光之后,如何向这些受众传递更多有价值的品牌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