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哥的小黑屋
互联网公司的野望,线下零售的忧虑,商业地产的彷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10 小时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哥的小黑屋

社区团购监管新规,够、可能也不够

家哥的小黑屋  · 公众号  ·  · 2020-12-22 23:00

正文

今天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颁布了社区团购监管新规,大家可以看图: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仔细看看,之前网友觉得社区团购心里打的“小算盘”,上面基本都提到了。

没想到监管的动作比预想快, 这和我一直强调的——一个大趋势徐徐拉开序幕,有直接关系。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一个长期大趋势开始了

在对互联网整体态度从纯鼓励,向鼓励与防控风险并存的阶段转变, 那种曾经“让互联网大步跑一跑、快速试一试”的思路,已经变了。

我发现,在社区团购这个问题上,坊间的态度有着超越以往的割裂。

来自普通消费者端的评论,集中在了:

  • 反对“先烧钱、后收割”模式;
  • 不能用资本力量摧毁“菜篮子工程”的成绩;
  • 不能砸中低端劳动力饭碗这几件事情上。

而某些长期看好(或者被PR)互联网的媒体和某些分析师,则仍然集中在:

  • 社区团购能促进农产品品牌化;
  • 社区团购能提升供应链效率。

两拨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消费者的态度,来自于一个“怕”字。 早期尝到很多甜头,免费打车、半价外卖、0元消费,当形成垄断或者寡头局面以后,就开始了打车翻倍、大数据会员杀熟、稀里糊涂安排了消费贷。

而那些在这个过程中,被套住的司机、被圈住的小餐馆老板、永远在奔跑的快递员,也更密集地出现在各路媒体和朋友圈。

从天而降的9毛9白菜, 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哇、有便宜!!”,而是“你价格这么低,要干什么?!”。


支持者的态度,则来自于,确实现在生鲜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不说别的,中国生鲜10%的货损率和发达国家3~4%的货损率,用膝盖计算都知道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生鲜的品牌化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除了阳澄湖大闸蟹、舟山带鱼、章丘大葱,老百姓随口能说来的品牌农产品有多少?

我先不聊他俩谁对,先说一个故事。

某个巨头进入生鲜领域,左手和右手分别做了两件事情。

找到了一个内脏 品类, 开始进行C端补贴和 B端加价采购,消费总量做上来以后:

  • 工厂化生产,原本散装的下水,做成了标准包装、冰鲜产品,同时加强了卤味产品的研发,贴自有品牌;
  • 在上游寻求垄断,当其他零售渠道在市场上找这个品类的时候,最后只能找到他家购买。短时间批发价翻倍,上压货源价、下踩小零售商。

如果你去问人家业务操盘手,上面这两个选择毫不矛盾。做生意嘛,这都是刻在骨髓中的冲动,品牌化能提升毛利、垄断则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问题来了,业务端的一气呵成,同时击中了我们提到的两个思考角度:

一个本来卖不上价格的细分内脏品类,把供应链能力提升了;同样属实的是,垄断之后开始收割。


为什么我不喜欢 社区团购?

因为多数进入这个市场的人,羡慕的并不是做一个自有品牌的百叶、牛舌、黄喉,羡慕的是这地区的牛下水——我说了算。

过去10年间,互联网企业一次又一次展示着什么叫“捡软柿子捏”。

  • 提升运力分配好不好?不如大数据杀熟速度快;
  • 提升推荐算法好不好?不如垄断提价速度快;
  • 提升内容质量好不好?不如擦边球流量上得快;

不是说没人做,而是多数跳进某个资本风口的人,不想这么做。

几个大佬出来指点江山、各路资本迅速跟进、行业比拼烧钱效率、最后剩下几家要么合并要么抱大腿。

可以随意控制价格了,要给当年吹下的“颠覆”、“破坏式创新”、“降维”还愿? 反正多数人不还愿,有那个功夫坐地分钱、赶快套现好不好

就像上面那个做下水的巨头一样,摆在面前的垄断利润,在股东和年底KPI压力之下,靠自律、靠理想、靠用爱发电,能忍住么?

这么多年看下来,骗了消费者感情的互联网企业这么多,这次社区团购大家反应这么强烈, 你说怪老百姓理解不了你们这些摇头晃脑的“互联网造词”专家么。


垄断提价让普通人吃不起下水没关系,还间接缓解了很多人尿酸高的问题;可是垄断了茄子土豆大辣椒,白菜胡萝卜西红柿,那可就是几亿人的大问题了。

监管如果不出手,我相信白菜和苹果,距离牛下水也不远了。

这次监管的 几条 把社区团购参与方想做的事情,点破了。
电商渗透大型市场无非几个标准套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