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WPS表格中的几个常用函数公式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接入DeepSeek以后,我的Excel真的 ... ·  2 天前  
完美Excel  ·  在Excel和Word中集成deepseek ·  4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DeepSeek办公自动化:一秒生成工作表目录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70岁老妈用DeepSeek变身‘AI达人’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文史哲》杂志2019年总目录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12-22 17:29

正文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笔谈之一)

1. 5-9 / 郑永年 杨丽君

中国文明的复兴和知识重建

1. 10-13 / 徐 勇

学术创新的基点: 概念的解构与建构

1. 13-19 / 姚 洋

中国经济学的本土话语构建

1 . 19-22 / 国庆

儒家传统与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笔谈之二)

2 . 24-29 / 谢地坤

“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

2. 29-32 / 苏 力

努力创造有更多中国经验的法学

2. 32-36 / 江林昌

建构古代文史学科体系须

立足于 民族文化基因

2. 37-50 / 叶小文

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探析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2. 5-14 / 汪荣祖

启蒙还是浪漫?

——重评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与过

2. 15-23 / 泓 峻

社团传播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 文论品格的影响

3. 5-13 / 葛兆光

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

——“五四”之前有关“主权” 问题的 日本刺激与中国反应

3 . 14-23 / 汪荣祖

从文化与政治角度解读“五四”前后的李大钊

3 . 24-34 / 黄启祥

论五四时期的“孝道悖论”

4 . 5-14 / 孙向晨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笔谈)

5. 5-9 / 杨国荣

“五四”思想与传统儒学

5. 9-12 / 罗志田

为己或为人: 五四期间关于个人

的认知 与传统的无意改写

5 . 13-18 / 温儒敏

“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

5. 18-23 / 何中华

革命的吊诡:文化是结果还是原因?

6. 26-31 / 任剑涛

“五四”与拯救共和

6 . 31-36 / 陈卫平

“五四”:在多元阐释中重建 知识叙事

6. 36-41 / 谭好哲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

“人生论” 文艺观的确立

6 . 41-45 / 方朝晖

从文化心理结构反思“五四”

6. 45-49 / 魏 建

“五四”文学研究的几个历史教训

6 . 49-54 / 刘悦笛

作为“大启蒙”的“五四”:

走向“启蒙就是救亡”的历史大势

中国哲学研究

1. 99-116 / 高成鸢

“水火”范畴与中华文明论纲

1. 117-127 / 马 腾

儒家子思学派的性情论与法思想

1. 128-147 / 郑 开

《庄子》与艺术真理

2. 98-108 / 李 巍

生成还是指导: 老子论“无”的新探究

2. 109-116 / 王玉彬

庄子“齐物”观念的政治意蕴

2. 117-123 / 衷鑫恣

宋以来道学人士的心疾问题

3. 42-61 / 刘成国

文以明道: 9至13世纪《原道》的经典化历程

3. 62-73 / 杨少涵

佛道回流,还是经学势然?

——《中庸》升经再论

3. 74-86 / 陈志远

佛教历史意识的兴起

——以法显行记的几则记载为中心

4. 94-113 / 倪培民 撰   钱 爽 译

知“道”

——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认识论

4. 114-120 / 胡大雷

诸子学说与古代学术的子学经验

——论诸子体系的他者生成

当代学术纵览


2. 51-55 / [美]夏含夷 撰    程羽黑 译

《竹书纪年》和夏代编年: 我对历史方法的反思

2. 56-71 / 杨念群

“经世”观念史三题

4. 121-141 / 杨际平

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

4. 142-154 / 郭震旦

根植本土:当代中国史学主体性的崛起

5. 109-129 / 沈长云  楼   劲   包伟民

赵轶峰  黄爱平  刘志伟

近四十年中国古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5. 130-137 / 杨泽波

“积淀说”与“结晶说”之同异

——李泽厚对我的影响 及我与李泽厚的分别

6. 5-25 / 钟 焓

重写以“中央欧亚”为中心的“世界史”

——对日本内亚史学界 新近动向的剖析

儒学研究


3. 87-97 / 马来平

格物致知: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

3. 98-114 / 顾 涛

封禅礼的经学意旨

3. 115-129 / 马士远

鲁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刍议

4. 15-27 / 任剑涛

超越经学,回归子学: 现代儒学的思想形态选择

4. 28-37 / 刘清平

如何破解正义底线与血缘亲情的冲突悖论?

——与黄启祥教授商榷 “父子相隐”的命题

重估儒学价值


5. 69-89 / 姚 洋 秦子忠

中国务实主义及其儒家哲学基础

5. 90-100 / 盛 洪

道统指导政统原则及其在传统中国 的制度安排

——关于知识分子制度化参政机制的讨论

5. 101-108 / 李晨阳 刘琳娜

先秦儒家的“富德两难”问题

6. 67-78 / 谢文郁

选举制与推举制

——现代西方与儒家仁政的 政治领袖产生机制之比较


1. 67-74 / 饶龙隼

文学制度层位论

——兼述“制度与文学” 命题的设立及缺陷

1. 75-88 / 叶 晔

“诗史”传统与晚明清初的乐府变运动

2. 72-84 / 张昊苏 陈 洪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文的 文本结构与学术建构

——以小说家为核心的考察

2. 85-97 / 钱志熙

词与燕乐关系新论

5. 150-164 / 王西强

论1930年代上海“真美善作家群”的形成 及其文化姿态

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6. 55-66 / 马 新

试论中国古代农民的群体性特质


1. 89-98 / 刘 啸

从职位到官位(一): 以汉魏南北朝的校书郎为例

2. 124-129 / 余才林

韩延寿为颍川太守考论

——兼论汉初法治德治并行 的治理模式

2. 130-142 / 林昌丈

试论汉六朝闽地人群的编户化进程

——以墓砖铭文为中心

2. 143-151 /仝晰纲

诸葛亮“奇谋为短”辨证

——兼论武侯形象的演变

2. 152-164 / 刘力耘

作为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宋代经学

——范纯仁《尚书解》解读

3. 139-164 / 杜贵晨

黄帝形象对中国“大一统”历史的贡献

4. 38-59 / 孙英刚

两个长安: 唐代寺院的宗教信仰与日常饮食

4. 60-73 / 张礼恒

在臆想与真实之间: 黄遵宪《朝鲜策略》新论

4. 74-93 / 宋培军

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 民初国体因革的认知意义

5. 24-40 / 赵冬梅

和解的破灭: 司马光最后18个月的宋朝政治

5. 41-55 / 马 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