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在京东拆分京东金融谋求上市事件后,不少业内外人士便推测出2017年将是一个上演“上市大戏”的年份,但近日拍拍贷、趣店连连向纽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消息,却依然在业内掀起了一番议论。
“纽交所是给了中国互金企业代言费了么,为什么都要上那儿上市?”这是在事件发生后,看到的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评论。无独有偶的是,在拍拍贷和趣店申请上市的新闻发布后,除了关心上市后两家企业的走势外,媒体的言论重点也放在了上市地点的选择上。
“上市”本身或已不再重要,对于“纽交所”的趋之若鹜才是疑惑产生的地方。
十年前,“国民歌手”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嗓高歌,成为了登上金色大厅的第一位中国籍民歌手。自此后,二流的三流的甚至是排不上辈分的歌手纷纷自掏腰包,进行了所谓的“不售票个唱”,来给自己的艺术人生贴金。用现在的话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在那几年里是妥妥地被我大中华“承包”了。
正是这个相同点,连接起了“金色大厅”与“纽交所”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
从2016年11月17日宜人贷向美国证券交易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向公众公开募集最高1亿美元起,到2016年12月18日宜人贷在纽交所正式挂牌,成为登陆纽交所的中国P2P第一股为止。宜人贷的纽交所之路,不但被看作是中国互金企业登陆纽交所的敲门砖,也成了影响众多互金企业备战境外上市潮的开端。
在《2016年氪估值排行榜TOP200》报告中我们看到,截止2017年2月底,蚂蚁金服、陆金所、众安保险、京东金融、乐信集团(分期乐)、信而富、91金融等9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相继传出正在筹备IPO的消息。
而在这组名单中,除了众安保险、京东金融和91金融打算在国内上市外,包括蚂蚁金服和陆金所在内的6家平台都选择了境外上市的路线,“出境率”高达到66%。
争先恐后的上市成了家常便饭。而这其中,拍拍贷和趣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赴美先发团”的两员大将。
在各大媒体的消息报道中我们看到,拍拍贷和趣店已经分别在农历春节前后向纽约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且按照在美上市流程,同时向美国证监会(SEC)抄送报表及相关信息。如果能得到SEC方的肯定答复,那么这两家互金企业的纽交所上市路将很有可能顺利起航。
虽然从现在看来,一切仍处于悬而未定中。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拍拍贷与趣店登陆纽交所成功,中国互金企业的境外上市潮还将比现在更加澎湃汹涌。
为何要走“境外上市”这条路,实际上各家也都有各家的“苦衷”。这就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正在亮光的出口,而无论出口下面是山、是海,还是真正的路,我们想的都会是:先出去再说。这反映了大部分谋求“境外上市”的中国互金企业的心情。
作为近几年中国成长最快的一个行业,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程度,互联网金融都到了迈入资本市场的阶段。而监管袭来、二八法则的出现,也让互金企业身后的这根皮鞭越抽越紧。
零壹财经统计,截至到2016年11月30日,全国P2P借贷平台共4800家,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613家(占到33.6%的比例),而P2P网贷行业成交量前100的平台成交量占到全行业成交量的75%;前200的平台成交量占比为85%;前300的平台成交量占比高达90%。
“二八法则”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马太效应和虹吸效应的加剧。
据支点研习社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3月13日,中国网贷行业210家P2P平台获得融资,总额在467亿元左右,其中融资金额达10亿以上的平台10家,33家平台融资金额在3亿以上。庞大的融资金额涌向了一个地方——每个领域的前20%甚至是前10%的企业。
一位互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透露: 2017年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紧迫的监管合规,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如何在这半年内快速跳出市场泥潭,尽早获得投资机构的认可,才是最大的难题。
在这个“去芜存菁”的阶段,如果不能“生”,那么就是“死”,这是很多互金平台运营者的内心OS。
而与“失去了融资机会就会灭亡”的企业相比,那些即便有了入注资金的平台,也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在这个飘摇不定的一年里,投资方对于行业的未来始终存疑,对于企业的走向,也步步惊心。
记得2016年8月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不久,就先后有7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出P2P业务。
熊猫金控、银之杰、西藏旅游、永大集团、大连友谊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终止收购互联网金融资产。匹凸匹、梦洁家纺、高鸿股份等,则直接变卖互金资产。曾经趋之若鹜的热门关键词,一时间唯恐避之不及。
比起投资人,机构显然更容易受到行业风吹草动的影响。某投行人士介绍说,投资机构的目光始终是处在寻觅状态的,因为每个细分市场的容量非常有限的,所以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只布局一个行业排名最靠前的几家公司。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更具市场前瞻性,谁自然会获得更多青睐。如果完成多轮融资、发展了三五年之后却还不选择上市,那么投资方就会认定该平台已失去了相应的市场竞争力。而为了留住这些资金,企业也只能一次次地采取“退让”和“讨好”的态度。
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来自机构的资金压力、还有来自企业如何持续发展的压力,“三江汇流”成了对“上市”这件事的空前高度的认知。而由于给予的“窗口期”十分有限,2017年更成为了上市行为集中爆发的一年。
那么,这些庞大的上市需求该流向哪里?在登陆A股难度太大的情况下,“纽交所”成了不二选择。
中国企业的上市核准制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在经过中国证监会残酷核查后,即使能够在国内上市,也基本如同“褪了层皮”一般,尤其是“必须保持三年盈利”的死杠杠,让许多企业“闻风丧胆”。
所以即便是京东金融这样的旦角,也在A股上市的路上遇上不少“坎”。3月2日,在第四季度财报发布的同时,京东宣布了金融业务分拆的进展。虽然“脱离”京东集团扫清了“非国资”这一身份障碍。
但京东金融目前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而按照A股上市对公司财务指标的要求来看,京东要想上市A股依然前路漫漫。
不过与之相比,“纽交所”显然宽容不少。尽管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纽交所对上市企业的发行标准和财务标准要求较高,但近年来对“企业必须盈利两年才能够挂牌”的放宽,满足了更多中国互金企业登堂入“市”的愿望。
从纽交所的官网信息来看,目前对于上市企业的财务标准并没有变化。但据正在接触纽交所的多家互金企业获悉,现在纽交所已经口头放宽了上市的财务标准。
另外,由于美国证券监管模式是三位一体(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全方位监管,对于资金流、信息披露和市场风险的审核方面更为灵活,这种“宽进严出”的模式,无疑给科技基因不足、盈利能力不强的中国互金企业带去了福音。
虽然上市有了指望,但并不是每家互金企业都会欣喜若狂。因为对于这些企业来讲,上市前后的一番折腾暂且不论,上市后的考验这才刚刚开始。
即便是参与上市角逐的平台运营者也明白,大部分中国的互金企业并没有成长到足以上市的最佳状态。这里面,“赶鸭子上架”的心理占到了很大成分,而最终的充其量只不过是给自己立了块说得上名堂的招牌。
这种手段,对于这一年的互金行业来说,已是见怪不怪。在《网贷管理暂行办法》后的半年里,为了躲避限额这样棘手的问题,不少平台就做出了所谓的“战略转型”或“品牌升级”的举动,而大部分都选择了和金交所这样的机构进行合作。
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内共有54家金交所,而以股东或会员身份与全国各地的金交所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的P2P网贷平台就多达几十家。
这些P2P平台美其名曰为“资产拓展”,实际上就是把金交所当成了信誉背书。直到风向转变后,很多投资人才看清背后牵扯到的像“层层嵌套、转移债权、资产投向不明”这样的种种乱象。
同样道理的还有前不久闹得轰轰烈烈的“朗迪峰会”。一波波互金企业蜂拥而至,把在纽约召开的全球性金融科技峰会硬生生变成了中国联欢晚会。
50万一个出席位、请一批国内记者专程赴美报道,这些看似滑稽的举动都化作了最后一篇篇颇具震撼力的新闻稿:《×××受邀出席朗迪峰会,展示中国金融科技力量》、《××亮相朗迪峰会,引海外媒体广泛关注》。
而在这些举动背后,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境外上市”这张面具摘下后那张真实而朴素的容颜。
“上市并不意味着成功”——这是大部分公司运营人都知道的游戏法则。就连号称永不落幕的“女性百货商店”麦考林也会最终退市,那么对于互金企业来说,上市只能算阶段性的胜利。
上市虽然为企业破开了品牌效应的口子,使得企业的人气聚拢更有成效,但一旦“已上市”互金企业数量上升到一定阶段时,“上市”这个标签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光芒,成为一张普通的卡牌。
而到了这时,支持企业生存的核心便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能否坚持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大规模稳定盈利,并且为股东创造财富呢?
所以即便是所谓的“名扬海外”,即便是一生荣耀归来,互金要面对的前路将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