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7处最美园林,都去过的有福了 ·  20 小时前  
大皖新闻  ·  今晨,新疆连续地震! ·  昨天  
骏景农业  ·  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  2 天前  
顾爷  ·  卢浮宫全攻略 ·  4 月前  
地理狗看世界  ·  地理狗目录——和世界交朋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69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03 14:38

正文






本愿称名的相承内涵

分科


所谓“相承”,就是从佛经到祖师,从印度到中国,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到善导大师,然后到我们的心中,承接。我们承接的教义是什么?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那么它的内涵是怎样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


出本愿文


“本愿称名”为净土宗根本义,其根据乃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本愿称名”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讲“相承”,本愿称名就是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流露出来的,到释迦牟尼佛宣说净土三部经,然后到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样承接下来。


第十八愿愿文有三十六个字,非常简洁明朗,没有提到其他任何复杂的修行。当然,这段愿文要详细解释的话,慧净上人有一本书叫《第十八愿讲话》,以第十八愿为中心,广泛搜集其他经、论、释中的文句,综合罗列出来。第十八愿展开就是整个一部大藏经,印光大师讲,一大藏教是六字名号的注脚。第十八愿因中叫“本愿”,果上就是六字名号。


此愿为四十八愿之根本、核心,也是净土宗全部教理之根本、核心,亦即一大藏教之根本、核心。此愿为弥陀生命之所在、世尊出世之目的、诸佛共宣之本怀、众生唯一之出路,故对此愿的解释,绝对不可随意含糊,必须征之佛祖诚言。


从这几点就知道第十八愿的重要性。从阿弥陀佛、释迦佛到诸佛,到我们众生,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本怀、目的就是要宣说此愿,宣说念佛法门;诸佛出广长舌相赞叹,也是赞叹阿弥陀佛名号;众生呢,以我们这样的造罪众生,真要今生出三界、成佛道,离开阿弥陀佛本愿称名哪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就是缘分好,遇到这个法门,不然的话,谈修行,从何谈起?无法说,不可说。如同面对茫茫的大海,不是决心大就可以过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定要有好的渡海方法和工具。所以,还是要乘上大船才好。茫茫大海就是生死苦海,苦海无边,靠我们这两下子,要渡越无穷劫的生死轮回,这是不可能的,一定会葬身鱼腹。


所以,对此愿的解释,绝对不可随意含糊,“必须征之以佛祖诚言”。尤其是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因为它是这样关系重大,涉及到一切众生的根本解脱大事;又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核心、心髓,五劫思惟最核心的要件就是第十八愿,那能随便解释吗?不可以的。诸佛出世的目的、释迦牟尼佛出世的目的也在此。所以这一愿的解释一定要有佛祖的金口诚言为标准。

列相承释义


关于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其实也有学者查资料,说如果看《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还有梵文本和藏文本,“乃至十念”的这个“十念”好像是讲十次的思维,善导大师怎么把它解释为十声的称名,解释为口称呢?所以他们就觉得这里难以通过,不知道善导大师的这种解释真是最透彻、最到位的。


关于这一点,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辩义》(全文见附录七),从“十念”到“十声”,大家可以去看。


分科如下:


(1)经释


世尊说明此愿之“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又,其“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愿文“乃至十念”,诸释不同,但依其“成就文”及“成就偈”,皆说“闻名”。又,四十八愿凡摄他方国土众生,皆说“闻名”,可知所谓“念”,乃是念彼佛名号,非念其他。


释迦牟尼佛解释第十八愿的文句很多,不过“第十八愿成就文”是最亲切的了,直接跟第十八愿相关。


“愿文‘乃至十念’,诸释不同”,对于“乃至十念”有不同的解释。


“但依其‘成就文’及‘成就偈’,皆说‘闻名’”,“闻其名号”才“信心欢喜”,“乃至十念”是念什么?有的人解释为《弥勒上生经》所说的“十念”,有的解释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的十念。这样就很广泛,也比较艰难。


如果以释迦牟尼佛的解释,“成就文”“成就偈”都说到了“闻名”。而且,在四十八愿当中,凡是摄他方国土众生的愿,都说到“闻名”。前面说到摄他方国土众生十六条愿,其中十五条愿都说“闻我名号”如何如何,“闻我名字”如何如何;只有一条愿说“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所以,利益他方众生,都是以“闻名”为根本。


“可知所谓‘念’,乃是念彼佛名号,非念其他”,这就是证据。就是说,这个“十念”是以名号为体,“闻其名号”,才有“乃至十念”。这样的“乃至十念”,不管怎么解释,思维也好,口称也好,忆念也好,想念也好,思念也好,悟念也好,不管怎么念,一定不能离开六字名号;离开了名号,跟释迦牟尼佛的解释就是相反的。我们在这个范围之内再讨论是忆念,是心念,还是称念。


“念”,虽通于心念、口称,依《观经》下品下生“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可知十念即十声称名,“念”即是“称”。


首先我们知道“念”是锁定在名号当中,然后有所谓的“心念”和“称念”。依《观经》下下品的解释,就是“称念”。


《观经》下下品言: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解释这段文时说,善知识“知苦失念”,知道这个人被临终的死苦所逼迫,不能够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名号,因为心中忆念还是要有一定心力的,要比较清净,比较淡定;所以“转教口称弥陀名号”,转过来教他口称名号。


这样的口称名号,因为口称自然会带动心念,所以这个临终的人听到善知识这样教导他,就“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刹那之间,金莲花来现其前,迎接他往生了。


这样的称名,和心念相比,虽然念的都是六字名号,但是有难易之别——口称易而心念难;也有胜劣之别——口称摄受众生根机更加殊胜,心念就相对要弱一些。同时,口称也能引动心念。口称不加以凡夫的思维,能够跟佛的名号敌体相当:这就是口称的殊胜。


我们怎样思维都是落于凡夫的意识,打了折扣。我们思维名号有怎样大的功德,能思维到什么程度?我们思维阿弥陀佛怎样慈悲,又能思维到什么程度?我们思维阿弥陀佛的智慧多么深广,又能思维到什么程度?所以怎样思维都是打上了凡夫的印记。反而我们摒弃思维,直接顺着阿弥陀佛本愿,以不思议的心,口称阿弥陀佛,名体一如,当下契入名号本体所有的功能。


就好像手机,你怎么去思维它?就是按照它的要求按号码就可以了。念佛也没有什么巧妙的办法,是很愚拙的,符合它就可以了。不要加入我们凡夫的东西,完全地依仗于佛号,随顺它,“自然之所牵”,这样反而更加殊胜。


有的人遇到紧急情况,他哪里会在心中思维?“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不就出来了吗?当下解决问题。如果这个时候都不给他称念,说“按照经文,是‘乃至十念’的思维,你要思维”,那怎么能度“十方众生”呢?这些众生通通都遗漏了。


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不仅符合经文,也符合众生的根机,是透到底的。当然,解释为思维念,也是“乃至十念”里面一部分的内容,适合一部分的根机。就像一个瓶子,这么高,你是半腰上端这一点水;善导大师解释为口称佛名,是兜底的,所有的众生都在之内。


即使是思维念,也不可能离开名号。离开了名号,你怎么思维?“我想你,但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连名字都没有,那怎么思维?不管怎么思维,“阿弥陀佛”四个字是离开不了的,否则你思维谁的慈悲?思维谁的净土?当然,实相念佛我们不谈。


实相念佛无形无相,证悟实相,那不是净土门的,是圣道门的修行。除此之外,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名号。离开名号,我们凡夫的思维没法启动,因为凡夫是靠概念、靠名称、靠文句来思维的,不然思维没办法展开。


所以只要口称名号,所有这一切功能自然包含在内了,这样的解释就是彻底的、全面的。


(2)祖释


把“念”解释为“称”,有种种的含义。


①龙树菩萨的解释


不仅善导大师这样解释,龙树菩萨在《易行品》已经解释为“称名”了。


龙树菩萨《易行品》对此愿有简略的解释: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早提出“本愿称名”,明其现生不退。


讲“称名”,这是最早提出“本愿称名”,说明现生不退。


②天亲菩萨的解释


天亲菩萨也说本愿称名。


天亲菩萨释本愿称名: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是观佛本愿,所谓“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怎么“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呢?就是“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天亲菩萨在赞叹门里也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也是“观佛本愿力”的内容,就是本愿称名。


③昙鸾大师的解释


昙鸾大师释以“名即法”——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实相身、为物身,十念称名胜无始积业,缘佛愿力,便得往生。又,十念不限十之数,唯明业事成办,念佛必生。


“实相身”“为物身”是佛教名词。“身”就是佛身,“为物”就是为了众生。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当下就是实相。


阿弥陀佛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自利,阿弥陀佛已经彻底息灭一切烦恼,圆证实相,这叫“实相身”。阿弥陀佛这样的实相身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利他,这样完全证悟实相的觉悟功德力,是为了救度众生、利益众生的,这叫“为物身”。


诸佛都有实相身、为物身这二身。诸佛这二身所利益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或者利益三乘众生,或者利益五乘众生。阿弥陀佛利益十方众生,是把实相功能和为物功能这两种浓缩、凝结为一体,成为名号。依此名号,当下即是实相,也是为物。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因为阿弥陀佛利他就是以名号来利益众生的,是为了众生才成就名号的功德。


如果依阿弥陀佛本身的实相,那是无形无相的,心不可思,语不可表,“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众生心就不知道如何去安置,怎么可以跟佛有接触呢?所以佛把这个无形无相的实相功德,凝结为六字名号,让我们可以念。


在众生这一边,名号就是为物的,我们眼睛可以看到,口可以称出来,心中可以忆念。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抓手,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可是在佛那一边,这句六字名号是实相,它就是佛当体的觉悟。


这样很巧妙,让我们通过有形有相进入无形无相,让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名字——它是有形、有限、有相的,也是有为的,而进入无形、无相、无限的功德当中:这就是巧妙的地方。


禅宗不一样,禅宗是让我们这样的众生当下直接跳入无形无相、无为无漏、无限,所以要破我执、悟佛性才可以进入这样的境界。我们都是有分别心、智慧浅劣的凡夫,怎么可能达到呢?达不到。


阿弥陀佛说:“我有异方便,你只要念这六字名号,用你分别的心也没关系。”就像打太极拳,顺势一牵就牵过来了。这叫“实相身”“为物身”。


“十念称名胜无始积业”,无始劫来,我们积累了无穷的业障,但是十念称名就可以超越。为什么呢?因为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缘佛愿力,便得往生”,“十念称名”是“缘佛愿力”,就是本愿称名,就可以得往生。这个“十念”,“名即法”,也是因为本愿的道理,名才即是法。


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本愿,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生者”就是为物身,十方众生如果不往生,阿弥陀佛就不成佛;“不取正觉”,“正觉”就是实相身。为物身和实相身是一体的,成为六字名号,让我们称念,“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所以实相身、为物身都在六字名号中,在本愿当中。这就是本愿称名的内涵。


诸佛虽然也是为物身、实相身,但是没有本愿称名,我们浊劣的凡夫就不容易得到诸佛救度的利益。


“又,十念不限十之数,唯明业事成办,念佛必生”,这也是本愿称名的内涵,念佛并不在于一定要念多少,而是说,只要称名,靠佛的愿力,决定往生。


④道绰大师的解释


道绰大师是怎么样说明本愿称名的呢?


道绰大师将《观经》下品下生植入第十八愿文中,释言: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道绰大师这一段文就在“圣净二门判”里。道绰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愿文时很善巧,直接把《观经》下品下生文移植到第十八愿愿文中。他是以《观经》下下品来看第十八愿,同时也是以第十八愿来解释《观经》下下品。这就非常圆满,因为只有《观经》下下品的往生才能完全彰显第十八愿的精神。


如果第十八愿不经过《观经》下下品来解释,我们很可能会错解,就像有学者认为第十八愿的“十念”应该是“思维念”,那就离开了佛的本意。同时,我们想一想,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观经》下品下生,能离得开阿弥陀佛的本愿吗?像这样一个卑劣的五逆众生,离开弥陀的本愿怎么能往生?所以必然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结合在一起。


而且从经文文句来看,《观经》下品下生和第十八愿有三点是一样的:


第一,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下下品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这里“至心”就代表三心,只是没有讲得很全面。


第二,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观经》下下品也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十念”是一样的。


第三,第十八愿说“唯除五逆”,有“五逆”;《观经》下下品这个人造五逆罪。


它们的内涵非常相近,所以《观经》下品下生跟第十八愿结合在一起解释,这是道绰大师的智慧发现。


道绰大师的这段文,只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第十八愿的原文,前面都是依《观经》下品下生来的。


“若有众生”,和“十方众生”大体一致。


“纵令一生造恶”,讲的就是《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他一辈子造恶,一直造到临终。


“临命终时”,也是《观经》下品下生——下品往生的都是讲临命终时,造罪一直造到临终。


“十念相续”,《观经》下品下生“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这不就是相续吗?“称我名字”,《观经》下品下生“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这些都是依据《观经》下品下生,然后把它们移植在第十八愿愿文里,而且非常贴切,非常吻合。


这就是本愿称名。


⑤善导大师的解释


善导大师有关本愿称名的解释最丰富,太多了,我们简单地列举数文。这些文句我们都是应该背诵的,应该很熟悉的。


善导大师有关本愿称名,释义最丰,略举数文: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


这段文跟本愿文在格式上是很相近的,不过在具体内容上,这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略而未解释,而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欲生我国”解释为“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念”,都很相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前面说“十念”,这里更明确地说为“十声”。“十念”直接解释为“十声”的,是从善导大师开始的。道绰大师说“十念相续,称我名字”,在文字上还是用“念”这个字。善导大师就根本没有说了,就把“念”字直接改为“声”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