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不能陪伴父母。
具备移民条件和实力的人一般都三十好几了,再在国外打拼几年或十几年下来,突然发现父母在变老,体力和精力一年不如一年。即使不需要子女照顾,感情上的缺失让老人在心理上倍感孤单,那种无助和冷落一天天渗入老化的肌骨。
刚来加拿大的头四年,我一直没回国。因为父母身体健康情况尚可,日常生活能自理,而我忙着自己的新生活,有时候还很自私地往西飞往南飞,就是不朝东飞,那时感到自己并不十分想念国内。
可突然有一天,看到视频里爸妈的白发在增多,脸庞体形在消瘦,心中不禁开始忐忑不安。于是,算计日子,订好机票,带孩子回国度假。
整个暑假都是快乐的陪伴。朝夕相处,一起出游,看到父母很开心,感慨他们平时过得实在太孤单了。
身边的朋友,老父亲突然就去世了,只好匆匆忙忙回国奔丧。期间,岳父大人接着去世。如此人间境遇,让人难免唏嘘。
和友人谈起“尽孝”这个话题不免语气沉重。出国意味着远离父母,意味着其他的兄弟姐妹就要承担更多的照顾父母的责任,意味着无奈,内疚和想念。
每年春暖花开时,小区街头就看见很多来自国内的老人,来加拿大和子女儿孙享受天伦之乐。每年春夏秋冬,不断听说身边谁谁谁回国探亲了。也许,这些方式多少能增加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弥补不能照顾老人的遗憾吧。
“父母在,不远行”既然做不到,那只有且行且珍惜了。
移民另一个坏处是汉语言文化的断层。
我儿子在不到六岁时和我们一路懵懂来到加拿大。他不知道这样的搬家对他意味着什么,那时侯,我们也不尽知道。
他不知道他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向他全面输入英语及加拿大文化,他所听所写的是abc,所见所闻的是西方习俗和生活习惯。
他去中文学校学中文,后来我开始教他中文,一周只有几小时的时间写写字。他现在六年级,中文程度只相当于国内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准。看他咬文嚼字地拼读着生字,或者当他拿着喜欢的中文书找我来读,我内心好像有几百匹马在奔腾。
他无辜且快乐的笑脸根本无法体会我内心对我的儿女即将失去中国文化土壤的复杂感情。我将儿子带出国,改变了他的生长环境。以后,他生活得也许比我们好,但他的子孙的历史,就要从这片土地上改写了。
他是无法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得到多少营养和乐趣了。也许他不觉得他在失去,因为他并未实质地拥有过这个根。
有中国生活背景的他尚且还能接受中国文化,那以后呢?他的孩子们很可能连中文都不讲了。
我为此感到遗憾。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移民的生活一页页翻开,生活显露出千疮百孔的一面。
移民,对夫妻关系是个很大的考验。一部分家庭,要辛辛苦苦地找工作,要拖着老大不小的身躯回校园学习,学英语,学实用的专业,考证书,要适应新工作岗位。
和以前在国内比,大多数人的职业平台要降级,甚至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