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全称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为山地内陆国。国土面积约
3.8万平方公里。人口78.4万,不丹族约占总人口的50%。不丹语“宗卡”为官方语言。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
一、
不丹概况
不丹的版图仿佛一个低矮的宝塔,就像寺庙里佛像前的供品摆出的宝塔状,国土面积只有
4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欧洲的瑞士。从空中俯视不丹,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国境线以北是中国;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连接着很多枝形山脉,这些枝形山脉从北到南纵贯不丹,犹如一把巨型宽齿梳子从山脊滑落下来,在不丹的土地上切割出千沟万壑。有人把不丹的地势比喻成一个巨大而陡峭的阶梯,这个说法还是很恰当的——它的地势竟然从海拔7500米以上的雪峰陡降至海拔仅100米的平地。
在短短不到150公里的直线距离内,你可以经过从高寒地区到温带、亚热带的多种气候类型。放眼南边,较为平缓的半个弧形是不丹与另一个邻居印度的国境线。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包裹着形似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样娇小的不丹。
相对于南北方向的阶梯状分割,不丹从西到东的地形很像斜躺着的起伏的波浪,中央地带的山谷之间形成令人畏惧的屏障,把短短350公里的直线长度曲折成近800公里的旅行距离,在山谷间上下盘绕。在1975年横贯不丹全境的公路修成之前,从西到东徒步横穿不丹全国至少要两个星期,人与牲畜要爬上爬下地翻过一连串把一个又一个河谷分开的陡峭高山。但这条路是自古以来传统的交通干道,向北向南都有鱼骨状四通八达而且路况较好的驮道网络,连接了所有主要的山谷。即使今天,从最西端的哈宗到最东面的塔希冈宗,驾车沿着北纬27.5度一线顺着山路曲折而行,也要行驶整整三天。
公元7世纪起为中国吐蕃王朝属地,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2世纪后,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逐渐成为执掌世俗权力的教派。18世纪后期起遭英国入侵。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1910年1月,同英国签订《普那卡条约》。1949年8月,同印度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外交被迫接受印度“指导”。1961年以来,不丹国王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85年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2007年2月,同印度签署经修订的《不印友好条约》,废除外交接受印度条款。
1998年,第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再兼任政府首脑,将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2001年,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启动制宪工作。2006年,第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让位于其子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2007年12月,举行首次国家委员会(上院)选举。2008年3月,举行首次国民议会(下院)选举,标志着不丹开始向君主立宪制转变。2008年7月不丹颁布首部宪法。新政府致力于应对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大力发展经济,巩固国内政治体制,同时逐步扩大对外交往,强化主权国家地位。
不丹的经济并不发达。官方货币是努扎姆(Ngultrum,BTN),与印度卢比等值。国内生产总值22亿美元(2015年,按当前价格计算),人均GDP约合2836美元。农业是不丹的支柱产业。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后,98%以上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住房,平均每户拥有土地1公顷多。粮食基本自给。2015年,农业、畜牧业、林业约占GDP的16.6%,同比增长9.7%。其中,农作物、畜牧业、林业分别占GDP的10.1%、3.9%、2.5%。农业和林业劳动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8%。第二、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2015年分别占GDP的41.3%和42.1%。水电资源丰富并向印度出口,水电及相关建筑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不丹资源丰富。有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煤、铅、铜、锌等矿藏。尤其是水电资源蕴藏量约为3万兆瓦,目前仅约1.5%得到开发利用。近年来,对印度电力出口带动不丹水电站建设,电力行业逐渐成为经济支柱之一。2010年,水电产值127.636亿努,增长8%,占GDP的17.6%。2015年,不丹全国发电量为77.31亿千瓦时,出口57.21亿千瓦时。
不丹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麦、大麦、荞麦、马铃薯和小豆蔻。畜牧养殖较普遍。森林覆盖率约为70.46%,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1.4%。盛产水果,苹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国出口。
二、不丹历史
“不丹”这个名称出自梵语,意思是我国西藏的边陲。不丹当地通用的藏语宗喀方言称这片土地为“竺域”。这个词的意思是“龙的国度”。“竺”即“龙”,是西藏中部一个小寺院的名称,不丹的国教竺巴噶举派(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即白教)就是从那里产生的。不丹人自称为竺巴,意即“龙(竺巴噶举派)的人民”,称国王为竺加布,意即“龙(竺巴噶举派)的国王”。
不丹人也被印度人和尼泊尔人称作菩提亚人。属于藏族血统的东不丹人是在公元九世纪初来到不丹的。他们体型与康巴人十分相似,身材健壮,下颌突出,骨骼粗壮,眼睛细长。也许是由于继承了骁勇善战的康巴人血统的缘故,承认我国西藏是宗教意义上的宗主(不丹在政治上视清朝为宗主国)。在南边,不丹攫取了孟加拉山口,从而控制了印藏贸易,并从中获得巨大利润。在东南边,不丹事实上控制了印度的库奇比哈尔土邦国,与阿萨姆王国和尼泊尔王国都有共同边界。不丹的货币在比哈尔地区自由流通——时至今日,印度的比哈尔邦叛军仍在受挫时逃往不丹寻求庇护。不丹对其西邻锡金也不时加以侵扰,并从锡金手中夺取了商道重镇噶伦堡。
1、不丹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不丹从
7世纪起属吐蕃之地。8世纪,莲花生曾至不丹传教,即为吐蕃一个部落。
吐蕃王国在不丹的统治随着藏王朗达玛时期(
836-842年)吐蕃政权的崩溃而告终,但由于当时吐蕃驻军的士兵和他们的后代广泛地定居在不丹。
不丹自
8世纪,元朝统一西藏后,不丹地方受元朝宣政院管辖。9世纪开始形成独立部落。
公元
13世纪以后,从西藏地方来到不丹传教的喇嘛们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不丹进行过名义上的世俗统治。当时的不丹仅仅指的是西不丹,那里的部落倾向于采用共同的语言,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而在东不丹存在着极大的语言差别,直到现在也还没能融合成一种统一的语言。
当时在不丹流传的教派除了竺巴噶举派之外,还有拉巴噶举派和宁玛派。西藏各教派对于不丹最高权力的竞争,是那一时期不丹历史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竺巴噶举派上师帕卓·杜果姆·希格布的个人魅力,使得这一派成为在不丹居统治地位的教派。13世纪末叶,帕卓上师在不丹旺楚河的右岸修建了一座小城堡,命名为东贡城堡,不丹人把它视为本国竺巴噶举派的发祥地。
公元1616年,阿旺·纳姆加尔喇嘛(Ngawang Namgyal,也可译为阿旺朗杰)来到不丹。他属于吉亚家族的继承人,这个家族是竺巴噶举派创始人竺衮藏巴嘉热的直系后裔和该派世袭领袖,也是西藏的竺寺和热凌地区的世袭领主。由于与噶玛噶举派的一位重要活佛发生了激烈的争端,阿旺·纳姆加尔面临被逮捕的危险,于是决心移居国外。阿旺·纳姆加尔的父亲腾派·尼玛早已在不丹居住,恰在此时向他发出了移居不丹的邀请,于是阿旺·纳姆加尔带着追随者离开西藏,进入不丹。在不丹盟友的帮助下,阿旺·纳姆加尔逐渐迫使他的主要敌手——拉巴噶举派、南宁巴派和其他一些教派——归顺或流放出境,从而把整个国家控制在了自己手里。至于不丹的另一个主要教派——宁玛派,阿旺·纳姆加尔并没有将其驱逐出境,而是让其在不丹的中部和东部自由发展。
在
1634年的“五喇嘛之战”后,阿旺·纳姆加尔统一了整个西不丹,并以“
沙布隆
”(全称是Druk Shabdrung Rimpochhe Lama,竺克沙布隆仁波齐喇嘛。
“沙布隆”是“足下”的意思)的头衔自立为不丹最高的宗教和世俗领袖。
他创建了不丹的
“宗”(县),并且创立了一整套等级职位制度,其最高职位为
“基堪布”(Rje Mkhan Po,大方丈,不丹所有寺院机构的总管,由选举产生,任期三年)
。他委派高级喇嘛管理每个寺院,这些喇嘛被称为
“翁泽”(Dbu Mzad)。
在争夺不丹最高权力的斗争中,阿旺
·纳姆加尔遭到了五世达赖喇嘛的私生表兄弟巴桑·旺布和第悉藏巴蓬楚克·纳姆加尔的对抗。第悉藏巴信奉噶玛噶举派,他在1639年派军队入侵不丹,根据传说,正当形势岌岌可危的时候,阿旺·纳姆加尔的守护神忽然化为形状很像鹰的渡鸦来保卫他,后面跟着一大群同样的鸟。这些鸟不停地袭击后藏军队,使其死的死、降的降,其余的仓皇跑回后藏。
从那天起,这只渡鸦就成为不丹的圣鸟,它的形象成为沙布隆冠冕上的装饰物,
1907年不丹改为世俗王国后成为王冠的一部分。
当萨迦派(花教)领袖索南·旺楚克替第悉藏巴为战俘求情时,阿旺·纳姆加尔毫不犹豫地释放了这些人,让他们返回后藏。阿旺·纳姆加尔的成就对不丹的邻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廓尔喀、尼泊尔和库奇比哈尔等王国都向他派出了友好使团。
1641年阿旺·纳姆加尔巡游廷布时,打败了拉巴噶举派的残余势力,并从他们手中夺回了东贡古堡。他在古堡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城堡,名为扎西曲宗(Tashichoedzong,吉祥法宗)。尽管后来的不丹统治者对这座城堡时时加以修葺,但它还是被地震震坏了。
1960年不丹国王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又在扎西曲宗的废墟上修建了一座新城堡,并在其旁边建设了一个城镇,这座新城堡如今是不丹王国的行政首都和扎撒(王都)所在地。
1650年,阿旺·纳姆加尔建立了“伦吉措克”(Lhan Rgyas Tshogs,宣政院),又仿照西藏的第巴(摄政)制度设置了
德布
(
Deb)这个官职,管理国政。他把不丹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委派一名僧官,称作“
本洛
”(Dpon Slob,大师或省长),每个宗(县)派一名宗本(Rdzong Dpon)管理行政。本洛兼任大宗的宗本,比如中不丹的本洛就兼任通萨宗的宗本,这类似于省长兼任省会市长。
不丹官员的官阶是用其披肩颜色来标志的。
黄色的披肩只有沙布隆喇嘛、德布和基堪布才能穿戴
。
大臣和副大臣、以及本洛这样的头等权贵穿橙色披肩。宗本和其他二等权贵穿红色披肩。三等以下的官员穿红白条纹披肩
。
1651年,阿旺·纳姆加尔颁布了不丹的第一部宪法《查伊克》(Rtsa Yig,意为“法令”),规定不丹的统治者是世袭的,也应是信仰宗教的,而且是宗教事务上的最高权威。这部法典严格地规范了僧侣和官员的行为,禁止喇嘛违背独身誓言,禁止在葬礼上宰杀超过一头的牲畜(供喇嘛食用)。《查伊克》禁止向农民征收除自愿贡献之外的任何赋税,规定不丹的税收由各个宗的会计官负责。土地税的数量几乎是固定的,用大米、小麦、大麦、豌豆、肉、酥油、布匹、皮革等实物交税。收上来的物品存放在各宗的储藏室里,用来供养喇嘛和军队。除了宗本及其下属官员本人外,其妻子、子女和其他家属都不得住在宗城堡里,而只能住在城堡附近。
阿旺
·纳姆加尔死于1651年,享年57岁。他去世后,不丹的“沙布隆”被分为三个转世轮回的化身,
即
“身的化身”(Ku tulku)、“语的化身”(Sung tulku)和“意的化身”(Thu tulku)
。寻找这些化身的转世灵童的方法,及其坐床仪式,与西藏地区寻找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及其他活佛的方法和仪式相同。目前
“语的化身”和“意的化身”仍在不丹转世,而“身的化身”几百年前就在一位锡金王公的身上断绝了。
1676年,由于不丹驱逐我国西藏派驻的购米官,藏军再次侵入不丹。为了报复,不丹人入侵锡金的春丕地区,但是在西藏人和锡金人的抵抗下撤退了。这时势态复杂化了:拉达克国王德尔丹·纳姆加尔站在不丹一边进行干预,因为他和他的人民与不丹人属于同一教派——竺巴噶举派。德勒克的前任国王僧格·纳姆加尔曾赐予竺巴噶举派一大片地产,位于西藏西部和拉达克地区,用来支付这一派的香火费用。拉达克王国后来被克什米尔土邦吞并,克什米尔又在1947年之后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但直到1959年为止,不丹都在拉达克地区派有名为“不丹雪山喇嘛”的僧官。他们夏天住在塔尔钦的总管署,冬天搬到科恰尔的冬季总署,负责管理那些村庄的税收事务。
1700年,不丹利用锡金国内形势发生动乱的机会入侵锡金,直抵当时的锡金首都拉当孜,并占领这个国家达六年之久,锡金幼王查克多·纳姆加尔逃往西藏。1706年,不丹撤离了提斯塔河以西的锡金领土,但是保留了河东的整个锡金。从1728年到1733年间,不丹贵族之间为了沙布隆的继承问题而爆发了一次内战。当时担任德布的阿旺·嘉措任命他自己的首席顾问乔勒·纳姆加尔喇嘛,即“语的化身”,为沙布隆。不丹的大喇嘛们用武力加以反对。阿旺·嘉措逃到中不丹的伦孜城堡避难,并请求西藏出兵干涉,但西藏方面只是口头答应了他。1729年,阿旺·嘉措被罗曲仁钦大喇嘛捕杀,“意的化身”吉格梅·诺尔布被任命为沙布隆,罗曲仁钦担任德布。
但是不久之后,胜利的这个集团又发生了内部争吵,这一次西藏进行了干涉,其边防部队越境进入不丹,占领了竺加尔城堡和帕罗地区,并强迫不丹确认吉格梅·诺尔布为沙布隆。在这次冲突中,西藏萨迦派和宁玛派的宗教领袖都进行斡旋,最后不丹的冲突双方在萨迦派代表的调停下停战。为了表示感谢,此后每年不丹代表都要携带赠送给西藏摄政者的礼物前往拉萨进贡,这种做法直到1951年才停止。这样,不丹像锡金一样被西藏地方(即清朝中央政权)纳入了中国朝贡体系。西藏人称不丹的贡使为“竺洛恰”(Druk Lhochak),以区别于拉达克派来的贡使(拉达克洛恰)和尼泊尔贡使(廓尔洛恰)。
此后的不丹实行类似于西藏的神权
-摄政二元政体。沙布隆
是不丹宗教和政治的最高领袖,历任
“意的化身”有担任沙布隆的优先权。在“意的化身”圆寂、直至其转世灵童成年的这段时间里,则由“语的化身”摄行沙布隆职位。从1651年阿旺·纳姆加尔喇嘛去世,到1907年不丹取消沙布隆制、成为世俗王国的这段时期里,不丹一共出现过九位沙布隆喇嘛,其中头四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内战或政治交易而上台的,后五位沙布隆是通过转世认定的(阿旺·吉格梅·达克巴,1724-1761;阿旺乔吉·加尔增,1762-1788;阿旺·吉格梅·达克巴,1791-1830;阿旺·吉格梅·诺布,1831-1861;阿旺·吉格梅·乔加尔,1862-1903)。在1907年之后,沙布隆就只保留了作为不丹宗教领袖的象征性地位。
不丹的世俗统治者
“
德布
”掌握着行政权,类似于摄政王。不丹政府的一切公文都是以德布的名义签发的。这个职位理论上应当由宣政院选举产生,然而实际上却是由各贵族家族中最有势力者担任。阿旺·纳姆加尔死后,他的儿子藏巴·多尔吉被立为“
加舍
”(王储),登上了不丹德布的黄金宝座。他死于1680年,无子,竺巴噶举派的热凌家族支系至此断绝。德布之位又转到了阿旺·纳姆加尔的弟弟腾津·拉布吉身上,转归竺克家族支系。
由于贵族之间的斗争,腾津
·拉布吉在1694年被迫退位,德布职位转到了卡尔比家族的手中——与西藏的神权统治不同,不丹国内的政治生活往往受着有权势贵族的支配。从理论上讲,不丹的省长(
本洛
)和县长(
宗本
)应当是由德布任命的。但是帕罗(
Paro,相当于西不丹)和通萨(Tongsa,相当于中不丹和东不丹)这两个地方的本洛更有权势,最终使本洛成为世袭的官职。他们甚至僭越德布的权力,在各自的区域内任命宗本,并随意把职位分配给属下。
这样,在
1907年以前,不丹虽然是一个明确的政治实体,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是按照封建家族的世系分成若干小单位,每一种权位都在试图掌权的敌对家族首领之间引起不断的竞争。为了沙布隆喇嘛的继承或德布的选举,不丹内战频繁,直到1907年建立世袭君主政体以前,国内几乎没有安宁可言。到1907年,诸本洛中最有势力的通萨本洛
乌颜
·旺楚克
(
Ugyen Wangchuk)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沙布隆神权体制,成为不丹的世袭国王。
2、不丹对外战争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里,不丹经常侵袭莫卧尔帝国的孟加拉省,并取得了沿着孟加拉边境山麓的一大片隘口地带。至于孟加拉与不丹之间的缓冲国——库奇比哈尔土邦国,也逐渐沦为不丹的附庸国。
像不丹一样,库奇比哈尔在古代是迦摩缕波王国的一部分,十六世纪时被出身于库奇族的诸王占领,其领土最大时扩展到整个下阿萨姆地区。在它最后一任强有力的统治者纳尔纳拉扬土王去世后,不丹在库奇比哈尔的宗派斗争中不时支持对自己有利的一方,从而攫取了很多权益。到十八世纪初鲁普纳拉扬土王统治时期,库奇比哈尔分裂为以总司令和他的同盟者——莫卧儿帝国孟加拉总督为一方,以首相和不丹人为另一方的对峙局面。但是由于莫卧儿政权的衰落,不丹逐渐巩固了它在库奇比哈尔的地位。
不丹在库奇比哈尔的首都派有一个称为“加契拉”(Rgya Spyi Bla)的喇嘛官员,以及一支不丹卫队。没有加契拉喇嘛的批准,任何重要的措施都不能实行。不丹还把库奇比哈尔的造币厂迁移到不丹,铸造了它自己的银币“乌塔姆加提卡”,在库奇比哈尔境内流通,其价值相当于半卢比。每年不丹巴克萨山区的宗本和其他一些不丹官员都要南下走到齐恰卡塔,库奇比哈尔的国王以及总司令和首相都要去迎接,并设宴款待,然后交换礼物(实际上是向不丹进贡)。
1772年,卡金德拉纳拉扬总司令把废王的儿子达伦德拉纳拉扬立为新国王,希达不赞成,但卡金德拉纳拉扬拒绝改变他的选择,于是希达派他的侄子廷布津本率领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再次南下。库奇比哈尔总司令把年轻的国王、王太后以及全体王室成员带到了巴尔兰普尔王国避难。不丹大军占领了库奇比哈尔全境,并把拉姆纳拉扬首相的儿子比金德拉纳拉扬立为国王。卡金德拉纳拉扬被赶出库奇比哈尔后,便以被废的国王名义同英国人交涉,要求与其共同对付不丹。
1773年4月5日,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的威廉堡缔结了一个包括九项条款的条约,卡金德拉纳拉扬承认东印度公司对库奇比哈尔的最高权力,并答应立即付给兰格普尔的英国税务官五万卢比,以偿付英国派遣远征军的费用。卡金德拉纳拉扬还同意将国家岁入的一半交给东印度公司。库奇比哈尔就这样开始了它对英国的臣属关系。
由于库奇比哈尔位于孟加拉的天然界线内,因此管理东印度公司印度领地的总督沃伦·黑斯廷斯早就认为必须对其加以占领。他认为如果这次出兵讨伐不丹得胜,则还将能从这个山地王国那里赢取更多的利益。1773年春天,东印度公司出兵,把不丹人赶出了库奇比哈尔。
当不丹面临英军的进一步威胁时,英国人的仇敌、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成为了不丹的新盟友。他预见到,加入不丹战败并蒙受屈辱,则廓尔喀的前途将是黯淡的。一个强有力的不丹可以把英国人牵制在喜马拉雅山东段,从而使其无暇在廓尔喀边境制造事端。为了赢得希达的友谊,廓尔喀国王还赠送给他几处地产,其中一处位于加德满都谷地附近的下木斯塘。
在此期间,不丹国内的敌对派贵族趁希达去巴克萨山口巡视时发动了政变,并取得成功。导致希达下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在国内的一些行为触怒了不丹人民,例如扎西曲宗城堡在他统治期间被焚毁后,希达企图在一年之内用强制劳役将其修复,甚至用自己的名字为这座城堡重新命名。此外,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力量在不丹-库奇比哈尔战争中站在不丹的对方,也是希达在政治上遭到失败和毁灭的一个重要因素。
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没有承认不丹的新政府,派出了一支两百人的军队去援助希达,但为时已晚。希达逃到不丹北方住了一段时间。当时黑斯廷斯已经收到不丹新统治者的求和信函,表示愿意放弃孟加拉平原北部的整个开阔地带,只要求承认他们对南不丹山麓森林和低地的所有权。
1774年4月25日,东印度公司与不丹新政府在加尔各答的威廉堡签订合约,不丹同意释放库奇比哈尔的戴尔因德拉纳拉扬国王和苏伦德拉纳拉扬首相。黑斯廷斯把不丹-库奇比哈尔边界上一些有争议的山口归还给不丹,其中包括1773年春天被英国军队占领的契恰、大吉岭和帕萨克等堡垒。
3、英国入侵不丹
18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兼并阿萨姆,从而与不丹发生了领土冲突。过去不丹每年向阿萨姆统治者缴纳一定数量的牦牛尾、矮马、毛毯、麝香和砂金,从而取得了这些山口的使用权。东印度公司在1837年向不丹派出一个使团,试图解决阿萨姆山口的争端,但这次努力归于失败。1841年东印度公司决定永久占领所有的阿萨姆山口,而从这些山口的岁入中每年拨给不丹一万卢比作为补偿,此外还为占领提斯塔河以西的安巴里地带而付给不丹两千卢比。
不丹政府对于1857年印度反英大起义持同情态度,使得英国人对此感到烦恼。由于这种紧张关系,在阿萨姆和孟加拉的山口经常发生骚乱,不丹军队还在1862年劫掠了锡金和库奇比哈尔地区,抢走许多奴隶及金钱。1863年,英印政府委派孟加拉省副总督阿什利·伊登作为特使,去说服不丹“建立一种更能为英国人所接受的关系”。
当时不丹国内处于政治分裂状态,
普那卡宗的宗本
在一次刚刚结束的内战中获胜,立自己的傀儡竺尔登
·容登为德布。宣政院选出的合法德布
蓬楚克
·纳姆加尔在内战中失败,向帕罗地区的本洛寻求保护,不久被废,通萨地区的本洛操纵宣政院选出了
噶举
·旺楚克
为新德布。伊登与帕罗和通萨的本洛分别进行谈判,这激怒了通萨本洛。他授意噶举
·旺楚克提出了一份强硬的条约,要求英国人归还全部阿萨姆山口,并交还所有逃到印度的奴隶和罪犯。英印政府以此为借口,在1864年11月28日向不丹宣战。
尽管“金加普”(战斗部队)这个词在不丹的文献中是常见的,但是直到1950年代为止,不丹都从未有过一支统一的强大军队,而只有“保加普”(地方长官的私人军队)来执行军事任务。在和邻国开战前夕,德布任命一位高级文官为“代本”(mdah dpon,意为“箭官”)来带领各宗的军队作战。不丹的士兵装备的是藤牌,配备弓箭、矛、弯刀、匕首和火绳枪。这些士兵英勇善战,而且在一些山区里打了几次小胜仗,但最终不敌配备现代武器、训练有素的英印军队士兵。这次被称作“山口战争”(Duar War)的冲突持续了五个月,不丹战败求和。
在1865年11月11日签订的辛楚拉和约中,不丹被迫同意:
英国人占有不丹丘陵以下的贾尔派古里狭长地带
;
承认英属印度政府有权仲裁不丹与锡金和库奇比哈尔之间的一切争端;
承认大吉岭
-噶伦堡地区为英属印度领地;
同意与英国进行自由贸易。
英印政府答应在不丹履行条约之后,即付给不丹
2.5万卢比的补助金,之后两年分别付给3.5万和4.5万卢比,此后每年1月10日付给不丹5万卢比。
4、
乌颜
·旺楚克建立不丹王国
随后的不丹历史继续陷入内战与不和的老路,派系更迭更为频繁,通萨的本洛和帕罗的本洛是纷争的主要人物。吉格梅·纳姆加尔在1853年成为通萨本洛,接着又于1870年成为德布。
通萨宗是一座大城堡,坐落在一处巨大的岩石绝壁上,居高临下,难以攻取,这也使得通萨本洛成为不但所有地方首领中最强有力的人物。吉格梅·纳姆加尔在四年后退休时,指派其兄弟基泽尔巴·多尔吉·纳姆加尔接替他的职务。1876年,帕罗本洛策旺·诺尔布和普那卡宗本洛沙沃·欧杜布试图推翻基泽尔巴,失败后逃到大吉岭,向英印当局要求避难。英印政府不仅同意了两人的避难请求,而且还接受基泽尔巴的大臣德布津本来印度避难,并且付给他们丰厚的津贴。
从1881年到1907年任通萨本洛的乌颜·旺楚克是吉格梅·纳姆加尔的儿子。1884年,为了扣留其英国津贴的事,他和担任帕罗本洛的姻亲达瓦·帕乔尔一道反叛当时任德布的卡瓦藏布。卡瓦藏布得到廷布宗本洛阿鲁多尔吉和普那卡宗本洛蓬楚克多尔吉的支持。这场战斗和同时期不丹的其他内战一样,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不丹人民对战争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战斗就在农民附近进行的时候,他们仍然继续在地里干活。
为了解决这场争端,不丹各大贵族在廷布召开了一次和解会议,但没能调停成功。1885年,乌颜·旺楚克与支持德布的贵族军队在廷布附近旺楚河右岸的章林加纳唐展开战斗,蓬楚克多尔吉阵亡,阿鲁多尔吉经加萨拉山口逃往西藏。清朝驻藏大臣叫不丹的主要贵族首领把阿鲁多尔吉领回不丹,但他们拒不听从。1888年到1889年,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国在锡金发生冲突,第一次英藏战争爆发。阿鲁多尔吉曾帮助藏军进攻锡金的那通,但是西藏最终在战斗中失败,阿鲁多尔吉在亚东自杀。
在十九世纪里,英国满足于让它的印度帝国的边界悠然处于喜马拉雅山墙之下,而在山墙的中部,则由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形成一串
“保护国的链条”。只要英国深信它在这些“保护国的链条”中的势力足以把敌对的大国排除在外,那么,保持一条位于印度平原上的边界也就足够了。
让那些顺从的喜马拉雅山王国去防守进入印度次大陆的通道,同英国人自己防守相比,会是同样安全,而且要省钱得多。
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帝国的逻辑再次指引英国向前扩展势力。当时的印度副王寇松勋爵认为俄国“建立泛亚细亚统治权的欲望”的焦点正集中在西藏,因此,为了遏制俄国,英国就要使西藏地区成为一个“缓冲地带”;同时,对于清政府在西藏恢复帝国中央政府势力所作的种种努力,英国人也感到担心。
不丹的德布和沙布隆喇嘛在
1903年和1904年相继死去,当时担任基堪布的
乔勒
·土尔库·叶希·欧杜布随后短期兼任这两个职务。
在
1651年以后的不丹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由一个人兼任政教两方面的最高职务。但是欧杜布是一位大隐士,作为阿旺·纳姆加尔的“语的化身”,他完全致力于国家的宗教事务,而委托乌颜·旺楚克管理一切世俗事务。自从1865年缔结英不条约以来,英印政府就认为必须在不丹建立、维护和支持一个中央政权,而一支对于不得不越过不丹中央政府、去直接和地方上有权势的首领们打交道这一点感到厌恶。在整个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人都在谋求一个强有力的不丹中央政权,但问题是在不丹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来组建这样的政权。
欧杜布大师在
1907年辞去了德布的职位。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安排、交易、封赏和许诺,不丹的所有高级喇嘛、贵族、首领和头人在
1907年12月17日聚集于宣政院,一致宣告德布职位竞争当中最有势力的乌颜·旺楚克为不丹的第一任
竺加布
(
Hbruk Rgyal Po,意为“龙王”),并宣布竺加布为世袭称号。
5、不丹独立后的国家治理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些效忠于帕罗本洛达瓦·帕乔尔的地方首领实际上保持着独立状态。对于帕乔尔来说,乌颜·旺楚克只是不丹几个本洛当中的一个,因而和他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不能容许旺楚克作为国家元首享有最高地位。但是帕乔尔在1918年死后,旺楚克便赢得了所有首领对他的忠心,这样,在不丹的政治生活中,崇高的沙布隆体制便为世袭君主政体所取代了。
对于清朝来说,英国入侵的结果可能导致一种真正的危险,即西藏地区有可能脱离大清,像不丹和锡金那样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因此,从《拉萨条约》签订完毕、英军撤出春丕地区开始,清朝就开始采取行动反击这种危害国家主权的逆流。1908年四川总督赵尔丰率军入藏,赵尔丰和驻藏大臣联豫携手,准备以较为现代化的世俗政府部门来代替西藏古老的政教合一体制,制订修筑进藏公路和电报线路的计划,在拉萨开办汉文学校和军校,并开始制订资源开发计划。清政府的最终目的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边界抵挡英国势力的北侵,最终把它顶回去。
赵尔丰在拉萨重新宣布中国对尼泊尔、不丹和锡金有宗主权。英印政府为了防止清朝把不丹置于其势力范围之内,于是便设法劝诱不丹修改
1865年的英不条约。原来的条约只规定不丹把对锡金和库奇比哈尔的外交关系交给英印政府仲裁,但不丹仍保留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权力。
而修改之后的条约规定不丹
“在对外关系上接受英国政府的指导”
。英国承诺不干涉不丹内政,还把每年付给不丹的补助金从
5万卢比增加到10万卢比。新条约于1910年1月8日在普那卡签字,旺楚克国王和不丹宣政院成员出席了签字仪式。
这项条约是现代不丹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尽管条约中没有提到
“保护国”一类的字眼,但它实际上把不丹的对外关系置于英国人的控制之下,置于和锡金同等的地位。不丹这时几乎就像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一样接受英国的“保护”,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乌颜·旺楚克国王接受这样的一个条约也有他自己的理由。首先,他参加了1904年英国对西藏的荣赫鹏远征,目睹了英国人在西藏的心脏地带所取得的胜利。他曾目睹英国人猛攻江孜城堡,一座用坚固的岩石修建在高地上的、防守完善、难以攻取的险要堡垒。
旺楚克从未怀疑过英国人武力之优越,但他也从未料到,缺乏在西藏高原地区作战经验的英国人竟能如此轻易地胜利。
再次,旺楚克也从赵尔丰总督的声明中感到了威胁,这位将军宣布不丹位于大清帝国势力范围之内,旺楚克感到只有英国人才能
加以遏制。最后,通过他本人在不丹内战中获得的丰富政治经验,旺楚克认识到如果不合英国人的意愿,不丹就不可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存在,就像他自己如果不借助英国人的力量就不能登上竺加布宝座和掌握政权一样。
当时的英帝国强大已极——不管怎样都远比当时清朝强大。所以,决定把不丹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不仅仅是由于旺楚克害怕英国人的力量,也是由于他认为取悦英国人是值得的。
与主动对德国宣战的尼泊尔王国和自动随英属印度帝国一道卷入一战的锡金不同,不丹并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乌颜·旺楚克利用这两个世纪以来首次出现的和平与安定时期来对不丹进行现代化改革,包括改进不丹的交通、发展商业和开发经济,以及在不丹实行西方式的教育制度。1921年,他送45名不丹男孩去噶伦堡的英国学校读书,并请英国人协助他在布姆塘创办西式学校。作为现代不丹国家的开创者,乌颜·旺楚克具有极深的责任感,并且运用政治手腕与强大的英国保持了友好关系,同时又狡猾地使不丹与加尔各答保持距离,不至于进一步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
乌颜·旺楚克死于1926年,他的长子吉格梅·旺楚克继承王位。不丹的第二位竺加布秉承其父亲的现代化政策,把政权保持在自己手里并加以巩固。他任命自己的亲戚担任重要职务,不丹的大多数宗本都是他直接任命的,而且受到国王的严格控制。
二三十年代的英印政府对不丹采取了一种谨慎的政策,小心翼翼地避免伤害不丹人的感情,甚至阻止西方人去访问不丹,因为他们知道不丹人对于这样的侵扰是会厌恶的。
1923年,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特意声明不丹是英国宗主权下的一个王国,而不是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这样就赋予不丹一个比锡金更高的地位。英国人对于不丹的控制比对尼泊尔的控制紧,而比对锡金的控制为松
。
英国人避免在不丹派驻政治官员,派驻锡金、负责处理与西藏地方和不丹关系的英国政治专员只是咨询性质的。当时印度政府每年向不丹提供20万卢比津贴,其中7.9万卢比为寺院开支,宫廷官员开支2.4万卢比,王室花销4万卢比,而用于政府日常开支的费用只有5.7万卢比。除了这笔现金外,不丹政府再无其他任何金钱收入,而只有从农民那里征收上来的实物税,而且这些税是直接交给宗本和寺院的。
1939年9月4日,即英国对德国宣战的第二天,尼泊尔王国也向纳粹德国宣战。像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一样,尼泊尔为英国和英属印度帝国军队提供了大量士兵,特别是骁勇善战的廓尔喀士兵。而不丹由于已经在1910年条约中将处理对外关系的权力交予英国,因此失去了宣战权。但是吉格梅·旺楚克国王在1939年9月向英印政府和驻锡金的英国政治专员写信,表示不丹愿意以自己能够提供的一切力量来支援大英帝国的战争努力。但是由于不丹地处偏僻,社会封闭,因此实在没有什么能够提供给英国的战争资源。不过,在二战爆发之前,印度陆军阿萨姆步枪团曾试图从定居在不丹的约6万名尼泊尔族移民当中征募士兵。1935年,英印当局的征兵官曾成功地劝说14名年轻的不丹尼泊尔人志愿报名参军。他们入伍后被转到英军第2和第10廓尔喀团接受为时两年的军训,所需费用由印度政府承担,训练结束后返回不丹,负责保护廷布和普那卡至噶伦堡的电报线路。
6、印度取代英国控制不丹
当英国人在1947年离开印度时,不丹是一个独立的、自治的国家,只有外交关系由英属印度帝国政府“代管”。作为英印帝国继承者的印度共和国试图接管这种“代管权”,从而在印度独立之后一开始就在不丹人当中产生了猜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不丹当局感觉到新印度对于他们的国家是一种帝国主义威胁,认为新印度可能会蔑视不丹人民的愿望,因此试图与尼泊尔和锡金结合成一个“喜马拉雅山王国联盟”来与印度相抗衡。但是不丹的尝试毫无结果。
吉格梅·旺楚克国王曾经留心观察了印度摆脱英国统治的整个过程。1948年他派一个代表团前往新德里,讨论不丹和独立后的印度政府的关系。印度同意尊重不丹的自治权,条件是不丹与独立后的印度维持过去它和英印帝国的那种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
1949年8月8日,吉格梅国王在大吉岭与印度签署了一项条约:
不丹同意在对外事务上
“接受印度的指导”;
印度则承认不丹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保证不干涉不丹内政;
印度同意每年付给不丹
50万卢比的补助金;
印度把不丹东南部一处面积约
82平方公里、名为迪万吉里的地区归还给不丹政府。
这显然是为了减少不丹对于印度的“帝国主义阴谋”和领土野心的恐惧,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不丹向北方或别的地方寻求朋友和同盟者。
这项条约用“永久和平与友好”一类的优美字句把不丹和印度联系起来,但是在条约中既未规定不丹的对外政策受印度控制,也未规定印度对不丹的外交政策有约束力。同时,条约也未提及印度“保护”不丹的国防和领土完整,也就是说印度在不丹并没有取得像在锡金那样的名义上的驻军权。
在外交方面
。印度强迫不丹在
1949年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政府同意对外关系以印度政府的意见为指导”。虽然印度在2007年2月同不丹重新签署了《不印友好条约》,从纸面上去除了“
不丹外交接受印度指导
”的条款,但仍规定不丹外交必须不能损害印度的国家利益。
在经济方面。
印度控制着不丹的经济命脉。印度是不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援助国和债权国,不丹货币与印度卢比挂钩,不丹石油消费全部来自印度,不丹生产的近九成的水电都由印度控制,水电出口收入占不丹财政预算的
30%。印度与不丹的关系,在“保护国”、“附庸国”等概念已经过时的21世纪,显得特别另类。
在军事方面
。不丹皇家陆军约
1万人,编为7个中队(相当于营),49个连。印度派出一名少将率领的“军事训练团”(约有4000人)训练不丹军队。军事装备全部由印度提供。此外,印度还派“丹塔克工程部队”(相当于一个旅)进驻不丹,负责军事交通、通讯等建设。现在丹塔克工程部队控制着中印不三国交界处的所有山脊,这使其在战略上占有一定优势。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丹皇家陆军的训练主要由印度负责,不丹军人除在印军事院校训练外,有的还被直接编入印度陆军服役1年到3年后才回国。在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不丹陆军军费全部由印度提供,装备和军需也主要靠印度支援。如今,印军在不丹的廷布、帕罗宗、哈宗、楚卡宗4个地区拥有驻军。
在政治方面。
印度曾被插手不丹选举,通过削减补贴不丹的煤油和煤气,为选举投下变数。煤气和煤油是不丹人生活的基本燃料。政府要求印度重新考虑,因燃料价格自停供后便上涨超过一倍。印度曾削减对不丹的家用煤气和柴油补贴,以表达对不丹执政党
“亲近中国”的不满。
7、锡金王国前车之鉴。
1947年,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随即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以期继承英帝国的殖民利益,妄图接替英国政府而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印度政府千方百计扶持锡金国家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
1949年5月9日,锡金国家大会党正式组建锡金新政府,但遭到锡金王族强烈反对。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国家大会党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
1950年12月,印度与锡金傀儡政府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保护国”,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等大权由印度政府负责。
新中国正着手解决朝鲜半岛问题,无暇顾及此事。
1968年8月,锡金首都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
中国刚与印度打完边界反击战不久,两国关系相当冷淡,中国坚决支持锡金人民争取独立的正义斗争。
1973年1月,锡金在印度政府支持下举行第五届大选,亲印度党派失利,主张锡金独立的亲国王党派获胜,锡金反对党随后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国王运动。
1973年4月,锡金举行政务会议选举,锡金国大党指责在选举中有舞弊现象,并且认为以往的选举方式偏袒菩提亚-雷布查人集团。锡金国大党主席伦杜普·多尔济(Lhendup Dorji)在印度籍的首席部长克里希纳·普拉德汉撑腰下,要求进行重新投票,遭到国王的拒绝。4月2日,在国大党和人民党党员的呼吁下,许多锡金尼泊尔人在甘托克王宫外面聚集,要求获得“一人一票”的选举权利,颁布成文宪法,保障基本人权,甚至有人要求国王退位或下台,但帕尔登国王对此置之不理,而是准备4月4日的五十岁诞辰庆典。于是国大党和人民党党员在锡金各地掀起动乱,赶走国王任命的县长,建立起“人民政权”。
1973年4月8日,帕尔登国王召见印度驻锡金政治专员达斯,威胁说如果在印度执政的印度国大党不让他们的锡金党员“规矩一些”,锡金将不得不向中国寻求援助。达斯从王宫出来后与国大党主席多尔济紧急会面,示意后者以“避免政局动荡”为借口,“请求”印度进行干预。
当天下午,印度警察部队从大吉岭开入锡金境内,以“保护国王安全”为借口包围王宫,将国王一家置于软禁之下,随后锡金的两名印度统治者——首席部长和政治专员——强行接管了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并宣布在锡金实行军事管制。
1973年5月8日,处于囚禁之中的帕尔登国王被迫在一份文件上签字,该文件规定印度派出一名首席行政官对锡金实行治理,并且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选出新的议会。对于菩提亚人和雷布查人来说,这意味着在锡金建立起尼泊尔族的种族统治。强烈反对君主制的“锡金国大党”主席多尔济被任命为首席部长,国王只保留礼仪上的最高地位。这次动荡结束后,锡金人民党与锡金国大党合并,合并之后的新国大党在锡金取得了无可置疑的优势地位,取得了议会32个席位中的31席,国大党主席多尔济取得了首席部长(首相)职位。印锡签订《锡金协定》,规定锡金内政、外交、国防、经济均由印度政府全面负责,印度驻锡金政治代表全面接管锡金政府。
中国政府强烈谴责
“印度蛮横入侵主权国家”。
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
规定印度政府派驻锡金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
同年
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联系邦”,印度议会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
1975年4月5日,伦杜普·多尔济向印度议会发出呼吁,请求将锡金并入印度。由于美国在越战中惨败,被迫实行战略收缩,在苏联的支持下,4月6日清晨,满载5000多名印军士兵的卡车开入甘托克街头,城内到处都是印度军人。为数只有243人的锡金王宫卫队被强行解散,19岁的王宫守卫库马尔·切特里被一颗流弹打死。到中午12时45分,王宫楼上升起了印度的三色国旗,锡金的法轮国旗被降下。帕尔登国王再度成为囚徒。他的副官索南·永达上尉二十多年后回忆说:“……陛下非常崇敬印度,景仰圣雄甘地和尼赫鲁这两位伟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印度会吞并他的国家。”此时甘托克全城都已经被印军占领,王宫卫队成员高举双手被押上卡车带走。锡金的所有边界全都关闭,禁止外人进出,只有一位名叫卡里尔·里德利的美国登山家当时正好在甘托克,设法偷偷夹带出了一些照片和政府公告。
1975年4月10日印度控制的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
1975年4月14日,锡金王国存在的最后一天。锡金举行“全民公决”,将国王贬为庶民(只保留“精神领袖”的地位),并作为一个邦加入印度。根据印度方面事后宣布的数据,在占锡金全国人口59%的投票者中,有97.5%的人支持废黜国王以及并入印度。由于在锡金没有出现大规模民众抗议(事实上1973年印度把锡金支持独立的数万群众屠杀殆尽),
因此联合国对此反应沉默,只有中国和其他少数几个国家对此提出了抗议。
1975年5月16日,印度联邦院通过决议,批准锡金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并为此修改了印度宪法。
1975年4月29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兼并,坚决支持锡金人民反对印度扩张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保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在中印关系继领土争端和西藏问题后结下了又一个难解的死结。按照印度官方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也是惟一支持锡金流亡政府的国家
。
8、
不丹维护国家独立努力
吉格梅国王于1952年3月30日去世,王储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在10月27日加冕成为不丹的第三任竺加布。这位国王在位二十年,把不丹领向了二十世纪,领向了喜马拉雅山和印度次大陆之外的世界。1953年,他创立了名为“赞都”(Tshogs Hdu)的国民议会,把不丹古老的各部族民主协商的习惯和传统改为现代的议会制度。赞都议员包括八个寺院代表、二十名政府指定的代表、所有的宗本、以及由村民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每几个村组成一个赞都选区,该选区的赞都议员由村头人协商或选举产生,而村头人又是由村民按照每户一票的规定选举产生的。
多尔吉国王在1956年正式废除了不丹的农奴制和奴隶制,释放了所有农奴,实行了土地改革,并且把自己的相当大一部分私有土地交给政府,以分配给农民。可是,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在中不丹和东不丹仍有许多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他们大多是国王自己的亲戚。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58年访问了不丹。他在帕罗宗城堡发表讲话,称印度愿意提供不丹所需要的技术和其他方面援助,还宣称印度不会对不丹施加任何压力以损害其独立和主权。不丹在传统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唯恐被外国的文化影响所淹没。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不丹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国际交往,不丹就不能取得任何进步。
1959年9月,不丹政府派代表团访问新德里,与印度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印度答应支付在不丹修筑一条全天候公路的全部费用,并答应满足不丹国防上的需要,包括为其训练一支正规部队。
五十年代中期组成的第一支不丹现代军队不是志愿军,而是由被征召入伍的农民组成的。不丹村民们并不热心于服兵役,而且反对征兵,因为这会使农事无人照管。根据1959年协议的内容,一支印度陆军工兵部队在1961年开入不丹,在其境内修筑了约1770公里的公路和桥梁,以及不丹国内最大的军民两用机场——帕罗机场。1961年印度陆军还向不丹派出了一个军事训练团,专门负责训练国王卫队(库松玛米)。
现代不丹的军事力量由不丹王家陆军、王家卫队、民兵和王家警察四支力量组成,王家卫队负责保卫国王及王室的安全,只听从国王本人的命令。其成员都是从应征者中挑出的最优秀的士兵,接受良好的训练,装备最新式武器。如今不丹王家卫队的人数约为500人,除了保卫王室安全外还接受反恐训练。不丹王家陆军的兵力约为9000人左右,国王兼任军队总司令,由一位少将(1964年以前为准将)担任国王的代表来指挥军队。
如今的不丹陆军装备有勃朗宁手枪、AK-101和印度制造的 INSAS自动步枪、德制HK-G3自动步枪,以及81毫米迫击炮。由于是山地内陆国,因此不丹没有海军,其空防也由印度空军东部司令部代管,但不丹陆军航空兵拥有七架俄制米-8直升机和1架德国多尼尔-228运输机,主要执行运输任务。成立于1965年的不丹王家警察部队有500多人,其成员大多是退伍军人,负责维护国内的日常治安。
吉格梅·多尔吉国王所实行的改革和革新使得不丹国内的保守分子感到非常不高兴。几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旧秩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在迅速地变化。1961年不丹和印度签署协议,开凿一条长两公里的涵洞,利用不丹境内的贾尔达卡河在印度境内发电。不丹每天获得发电量的3%,并且每年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获得每千瓦8卢比的电费。不丹政府利用它所得的一份电力在临近地区开办水果罐头加工和木材加工等工业。1963年不丹成为科伦坡计划组织成员国,1968年加入万国邮联,最后在1971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
1961年4月5日,吉格梅·多尔吉首相在靠近印度边界的楚卡宗首府彭措林遭到一伙君主主义者的刺杀。不丹保守派的首领——国王的西藏情妇扬吉玛和她的父亲担心首相的儿子伦杜普将要发动反报复措施,于是试图逃往印度,但是在不丹边境上被拘留。政变者当时还将首相所属的多尔吉家族成员置于集体软禁之下。但是多尔吉国王中断了治疗,从瑞士及时赶回国内,挫败了政变者的计划。所有的密谋者,包括身为国王远房叔父的巴哈杜尔·纳姆加尔准将,都遭到审判和处决。
政变平息后,多尔吉国王想任命已故首相的弟弟伦杜普·多尔吉为新首相,但是遭到多尔吉家族首领、前首相遗孀的反对。这位夫人认为此举将恶化不丹各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但是国王还是在1964年底认命伦杜普为新首相。伦杜普上台后对扬吉玛进行报复,甚至威胁要杀死她。这位国王的情妇不得不带着两岁的儿子再次流亡印度。
1964年12月,伦杜普开始排挤王后与国王的兄弟,试图成为不丹国内唯一的摄政者,国王只好再次从瑞士回国处理这次政治危机。在回到不丹之前,吉格梅·多尔吉国王先在加尔各答降落,与印度国防和外交部长进行秘密会晤。印度方面答应支持国王,包括必要时派出伞兵部队。国王随后返回普那卡,收回摄政权力。包括一名陆军旅长在内的三十多名密谋者逃到尼泊尔,尼泊尔欣然给予庇护。从当时印度和尼泊尔交恶这点来看,这个做法也许只是为了与印度为难,但是却伤害了不丹人对尼泊尔传统的友好感情。伦杜普虽然没有出逃,但也失去了国王的信任,最终在翌年逃往英国,多尔吉家族的势力在不丹一蹶不振。
1965年7月31日晚上,在不丹发生了针对国王本人的刺杀行动。在国王访问帕罗附近的基楚寺时,一伙密谋分子向他开枪,但国王幸免于难,并且宣布赦免那些袭击者。
乌颜·旺楚克登基成为国王时,以普那卡宗作为不丹王国的首都,但是他的孙子多尔吉国王从1952年起轮流以廷布和普那卡为夏都和冬都,王室和整个政府每年都要搬家两次,所耗不赀。为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多尔吉在1966年宣布以廷布为不丹的固定首都,并且扩建了雄伟的扎西曲宗城堡,作为政府驻地。
在1968年4月至5月的第一次“赞都”会议上,多尔吉国王下令不丹从那时起成为立宪君主国。他宣布经自由选举产生的赞都拥有最高权力,并授予其全权:赞都不仅有权任命大臣,而且一旦国王违背人民的福利和国家的利益时,有权罢免国王。在同年秋天的第二次赞都会议上,吉格梅·多尔吉国王还宣布,只要有四分之三的赞都议员通过对他的不信任投票,他就让位。赞都会议在翌年一致通过决议,不丹国君的继续统治应取决于人民的同意。如果赞都以三分之二的大多数比例通过对国王的不信任投票,则国王必须让位给当时王朝继承世系中的下一位继承人。
这样,通过这一不啻于革命的行动,君主专制政体在不丹宣告结束。多尔吉国王为创立一个新的政治结构而尽了自己的努力,主要是革新旧的组织,以适应新不丹的需要。他在1972年7月因心脏病发作而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医院里去世,17岁的王储吉格梅·辛吉·旺楚克成为第四代不丹龙王。当他在1974年正式加冕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君主。
在加冕典礼之前,不丹王室卫队破获了一起由前国王的情妇扬吉玛(她和国王有两个儿子)策划的弑君密谋,阴谋家们策划在新国王前往扎西曲宗城堡视政时在城堡中放火,将辛吉·旺楚克国王烧死或趁乱杀死。逮捕了三十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高级警官。不丹官方经过审讯发现,被捕的密谋分子当中有许多1959年逃往不丹的康巴人,他们在印度接受过中央情报局的训练,当时正试图经不丹渗入中国西藏地区。
1973年,不丹邻国锡金的尼泊尔裔居民发动骚乱,要求实行对尼泊尔族有利的“按人计票”选举方式,锡金国王随后被印度军队软禁。一系列事态发展导致锡金于1975年被印度吞并,在不丹引起了一片恐慌
。为了寻求独立的保障,不丹加紧寻求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获得外交承认(当时不丹只与印度和孟加拉有外交关系,后来陆续与尼泊尔、日本、荷兰、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泰国等国建交),同时开始对国内尼泊尔族不丹人加紧控制。
当时的不丹政府认为勤劳能干的尼泊尔移民可以为政府增加人头税和稻米税等税收来源,但英国驻锡金政治专员在四十年代警告不丹政府说,如此多的尼泊尔人会改变不丹的种族构成和权力分配,不丹政府这才逐渐停止吸收尼泊尔移民,并将一些在不丹居住不满十年的尼泊尔人驱逐出境。这些尼泊尔人在印度的西孟加拉和阿萨姆等地定居,在1952年组建了“不丹国大党”。1954年,该党曾经发起过向不丹境内的“和平进军”,但不丹紧急动员了民兵,封锁边境,而且“不丹国大党”也没有得到不丹境内尼泊尔族的支持,这次进军半途夭折。
1958年不丹颁布公民权法令,对境内所有尼泊尔非法移民实行大赦,并赋予其不丹公民权,其境内的尼泊尔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平息。但是到八十年代从尼泊尔传出了“大尼泊尔运动”,要求将尼泊尔族占多数的锡金、大吉岭、噶伦堡和南不丹等地区并入尼泊尔王国。与此同时流入不丹境内的尼泊尔非法移民人数也日渐增多。
当时在靠近不丹边境的印度西孟加拉和阿萨姆地区居住着500多万尼泊尔族人,其中许多人偷偷越境,前往生活水平较高的不丹南部地区,成为非法移民。像在锡金的情况一样,这些尼泊尔族的出生率也高于不丹的菩提亚人。不丹的尼泊尔族,甚至包括那些十九世纪末迁来、已经在不丹居住了好几代的早期尼泊尔移民后代,都坚持保留自己的民族习惯,包括语言、服饰和印度教信仰,这与佛教立国的不丹格格不入。
1988年不丹进行了第一次详尽的全国人口普查,规定凡是不能出示1958年时颁发的合法身份证件的尼泊尔族都被视为非法移民,并被驱逐出境。那些留下来的尼泊尔人则要改穿不丹民族服饰、学习不丹语言。不丹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避免出现1975年发生在锡金王国的那种情况:
客居的尼泊尔人在数量上逐渐占据多数地位,最终反客为主,并导致锡金亡国。
但是可以想象,这些歧视措施在不丹境内的尼泊尔人中掀起了抗议浪潮,甚至在
1990年出现了多达两万人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和骚乱。一些不丹尼泊尔人甚至呼吁印度政府将不丹南部的尼泊尔族聚居区并入西孟加拉邦,这反过来又证实了不丹政府对尼泊尔族的不信任、以及对南不丹地区“苏台德化”的担心。
不丹政府至今仍没有宽恕1990年参加示威骚乱的尼泊尔族。不丹陆军和警察平定南部地区的骚乱后,规定当地尼泊尔族必须携有政府颁发的“安全证”,只有持有这种类似于“良民证”的证件,尼泊尔族才能获得教育、工作的权利。“安全证”的颁发不仅经常被拖延,而且还得长途跋涉去廷布领取。此外不丹政府还在1991年颁布了“国服法令”,为了保持风貌及特征,要求不丹公民外出时一律要穿“国服”长袍,违者要罚款并拘禁一周。
1988年人口普查之后,在南不丹地区出现了反政府的尼泊尔族游击队,他们得到了尼泊尔和印度的一些政治力量的支持。不丹国内的种族关系日趋紧张,甚至一些身居高位的尼泊尔族不丹官员也辞去了官职,举家迁居尼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