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不良资产证券化,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证券,证券范围很广,我们就单说一下这次的不良资产证券。一句话说明:银行将不良资产与其他优秀资产整合,凑出来一个证券,然后将这个证券投入市场,证券购买者将此类证券购买下来,就相当于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不同于债权转让,证券化的不良资产实质上还是属于银行,只不过由银行发售,整体依然由银行主控,而债权转让后,这笔不良资产就与银行无关了。
本次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推广,已有40多家银行获得证券化权限。
那么欠款人在这里面扮演什么角色?其实欠款人还是没变,银行依然会进行催收,但是银行将不良资产证券售出后,因为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内部减轻了压力,对于催收自然也不会步步紧逼,此次的证券化目的依然是减轻银行高不良率的负担。
美国,日本都曾经因不良贷款无法回收,而产生泡沫破裂,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此次方案也是借鉴这些过来人的经验。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这些国家推出来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多是以中产阶级购买为主。中国推出来后,购买主力军应该还是这一块,不同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市场可以自我消化倒还好,如果消化不良,这时候国家就会出手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大大加强了国家主体经济的稳定性,不会像美国雷曼兄弟一样,一家银行倒闭,家家银行倒闭。
最理论的状态下,证券化的市场,因为购买者的长期持有,欠款人的不良资产被中和,银行的放缓催收,可以让社会快速稳定下来。甚至催收行业也会被取代,多以证券为主,当然,这也只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来看看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个先行者国家
自1997年8月至今,意大利已发行了32笔共计98.4亿欧元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最大市场为美国,意大利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于1999年4月通过证券法,并允许对 NPAS产生的折扣损失分五年内进行摊销。相当于说证券在五年内亏了,你就会得到国家的补偿款。
日本为第三大市场,至今日本还没有从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阴影中走出来,之后则是韩国,韩国的不良资产回收率已经达到51.75%,如此一来变成了全民买单,共抗经济难关。
目前仅有一家广发银行已率先证券化推入市场,其他的银行应该也会陆续跟进。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的时候,国家就有意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当时只有寥寥数家大型国行有试点资格,而在2017年规模扩大后,又增加了十几家股份制银行,直到去年,广发银行才获得不良资产证券化权限,2021年第一期发行规模1.8亿元,涉及9.37万笔信用卡不良资产,笔均未偿本息费余额为1.95万元,入池贷款涉及广州、深圳、郑州等43个城市,充分体现小额、分散的特征。
像中国建设银行这种最早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银行,其后期的催收方面就相对比较宽松,而如果所有银行都慢慢将这些不良资产证券化后,市场上对于催收的需求将大大降低,同时欠款人面对的还款压力也会大大降低。
后续发展会如何,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很明显,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整顿不良资产,相应的政策也将会越来越优惠。现在努力赚钱提升自我,欠款人才能有机会打个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