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清明节养生的方法,包括起居养生、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等方面,并强调了清明养生的注意事项。文章还介绍了关于清明养生的热点问题,如青团健康版制作方法、艾灸注意事项等。
对清明养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如青团食用注意事项、艾灸的适宜人群和操作方法、春季情绪波动的调整方法等。
这个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也是春季养生的关键时期
如何在清明时节调养身心?
收好这份清明最全养生指南
👇
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此时阳气升发、肝气旺盛,气温虽回暖但昼夜温差大,雨水增多形成“外湿内滞”的体质特点。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
清明时肝气达顶峰。
若疏泄不及,易致气郁化火,表现为头痛、失眠等症状。
脾主运化湿气,
雨水增多易致湿
困脾胃
,出现腹胀、食欲不振。
养生核心:
疏肝理气+健脾祛湿+防寒护阳。
注意:
清明养生需因地制宜,南方多湿宜侧重祛湿,北方干燥需兼顾润燥。
1.
睡眠调节
夜卧不晚于23时:
顺应肝胆经循行时间,促进肝血归藏。
早起宜在6-7时:
晨起后开窗通风,面向东方深呼吸以升发阳气。
2.防寒细节
腰腹保暖:
穿高腰内裤,贴敷艾草暖贴。
足部驱寒:
每晚可睡前中药足浴,可用“生姜3片+艾叶10克+花椒10克+藿香10克”煮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为宜。
1.三类“发物”
慎食
温热动火类:
羊肉、韭菜、桂圆(易引发口腔溃疡、痤疮)
生发风邪类:
竹笋、香椿、海鲜(易诱发过敏、湿疹)
滞气黏腻类:
糯米、肥肉(加重湿气,影响消化)
2.养生药膳推荐
健脾保肝茶:
党参、白芍、甘草、生麦芽、大枣各5克,乌梅1个,煮水代茶饮,保肝健脾,适合肝郁脾虚者。
开胃消滞饮:
山楂、生甘草、麦芽各10克,党参、大枣各5克,乌梅1个,煮水代茶饮,消食开胃。
清肝明目茶:
白芍、决明子、菊花、枸杞、玄参、甘草各5克,煮水代茶饮,清肝明目,适合用眼过度的患者。
青团健康版:
艾草、糯米(30%糯米粉采用山药粉替代)制糕,内馅改为红豆茯苓泥,可降低升糖指数,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食用。
茵陈鲫鱼汤:
茵陈15克 + 鲫鱼1条 + 生姜3片,健脾利湿,适合面色萎黄、肢体困重者。
1.传统功法锻炼
做八段锦,
重点
多做“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两式。
外出踏青,
选择坡度10°-15°的山地行走,通过地形变化刺激足太阴脾经。
2.防关节疼痛技巧
踏青前后,按揉膝眼穴(膝盖凹陷处)、阳陵泉(腓骨头前下方),每穴按压3分钟。
1.过敏防护
清明花粉、柳絮增多,过敏体质者外出戴口罩,减少接触过敏原。可适当饮用防风、乌梅、甘草茶等。
2.祛湿妙招
用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力度由轻至重,叩至膝关节舒适发热为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健脾有益于增强身体化湿能力。
3.呼吸道防护
按揉迎香穴(鼻翼旁)+鱼际穴(手掌赤白肉际处),增强肺卫功能。
除了以上养生要点外
今天(4月3日)下午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
时令节气与健康(清明)
有关情况
其中有不少实用干货
你需要知道
👇
1.青团可以多吃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刘静表示,青团是用鲜嫩的艾草汁加上糯米粉,再包裹各种馅料以后蒸制而成的一种美食,确实很美味。
但是青团也存在比较黏腻、高糖、高脂、不好消化的特点,
老人、小孩,还有糖尿病患者、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还有脾胃虚弱的患者,建议要谨慎食用。
2.人人都适合艾灸吗?
刘静提醒,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艾灸。
-
比如
阴虚火旺体质的人
,这些人群容易有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等一些症状,在做艾灸时很容易诱发便秘、咽喉肿痛或者是头痛等上火的症状。
-
对于
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的实热证患者
,其实也不太适合艾灸治疗。
-
还有
糖尿病患者
的皮肤感觉比较迟钝,所以艾灸时比较容易发生烫伤,所以艾灸要谨慎。
-
另外,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
也是禁灸的。
3.可以自己在家做艾灸吗?
刘静表示,
如果是首次艾灸,建议要咨询一下医生,由医生根据个人体质的情况来给出艾灸的方案,包括选穴,操作的方法,艾灸的频次以及时间等。
如果是自己在家里做艾灸要注意:
-
艾灸的温度不是越烫越好。
建议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皮肤微红的状态最适合。如果在艾灸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的皮肤灼痛感,建议立即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或者是直接换一个施灸的部位。
-
不要一次灸太多穴位、不要灸太长时间。
一般情况下根据个人体质情况,每次选2-3个穴位,或者是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就可以了。
-
艾灸中或者艾灸之后都建议注意适当防寒保暖,
艾灸之后要适当补充温水。
4.春季情绪波动大怎么办?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黄薛冰表示,
春天情绪波动确实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一般到了每年3、4月,去精神专科就诊的患者就增加了。
为什么春天情绪会波动?
-
中医的解释是:
情绪被
中医
称为情志,是由五脏当中的肝来负责的,肝功能过强或者是不足,就会导致情绪狂躁或者情绪低落。
-
现代精神医学的解释是: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会感知光照的变化,并把这个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部位来调节生物节律,进而去调节大脑当中神经递质(如
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褪黑素
)的分泌。春天光照时间增强了,生物钟面临着再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神经递质分泌的一些紊乱,进而出现情绪上的变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情绪呢?
第一,要调整睡眠,
让人体的生物节律和大自然的节律相一致。冬天注重休息,通常是早睡晚起,到了春天就要调整,
可以晚睡早起,增加活动的时间。
第二,要加强互动。
一方面是
和大自然的互动
,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去发泄一些过于充足的精力或者是过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要加强人际互动
,通过跟人的互动,可以疏泄情绪、获得支持,可以打开心扉,增强自信。
第三,
如果在春季情绪波动过于严重,
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或者是情绪亢奋持续时间超过一周,
而且
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就要
及时就医
。
清明养生不踩雷
还要记住以下“六个不”
👇
点击下方标签,关注
南方日报
,在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解锁更多技能。
回复
【南方读+】
阅读更多深度原创
回复
【找工作】
掌握最新求职资讯
回复
【+音】
有声夜读,和你谈心
回复
【天气】
查询所在地实时天气情况
回复
【报料】
进入小南报料小程序
来源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国中医药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健康中国
编辑 |
卓佩仪
校对 | 胡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