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慧田哲学  ·  张鸣:退休之际的废话(这也太敢言了) ·  昨天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新型储能装机全国竞技,内蒙古领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90后的三十岁,到底立不立?| 黄油电波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3-20 22:00

正文

「黄油电波」是对青年文化最新脉动的持续观察与快速汇总。我们监测与捕捉那些观念与行为变化的前沿信号,激发围绕文化趋势和商业创新的启发性探讨。欢迎加入电波讨论,一起滋滋滋!


三十岁意味着什么?随着第一批90后即将迎来三十岁年龄门槛,围绕三十而立的话题,衍生了一系列的热词。例如,“三十不立”、“中年儿童”,“中年少女”、“1/4人生危机”等。这些热词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90后会如何选择与展开新年龄阶段的生活,以及它会如何重塑三十岁的文化与商业。


“三十而立”的立,通常与传统以稳定性为基础的中产指标相挂钩——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婚姻家庭美满,最好还有一双儿女。媒体普通认为,面对加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对于很多普通90后而言,“三十难立”,传统中产指标的达成需要延后,“年龄”不再是关键节点标尺。而我们想进一步探究的是,90后还追求“三十而立”吗?如果他们依旧追求“三十而立”,“立”的又是什么?


青年志认为,“三十岁”作为年龄节点,依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相比于追求传统中产指标的三十而立,90后年轻人更为渴望全新个人能力指标所构建的“新三十而立”。



三十「难」立,90后早就知道了

传统中产指标下的三十难立已是共识


几年前,围绕“80后的三十岁困局”, 媒体第一次揭示了三十而立的困难,以及描绘了80后的一些行动实践。 身处于初步到来的风险社会,80后既无法完成传统中产身份的建立,也困顿于找到自我的漫长与承担自由的后果,「人到30岁,改变愈难」。 于是,一小部分人选择了叛逃,例如辞职下海,重新出发;更多人则选择了回归家庭,重拾兴趣,在自我的小世界中对抗焦虑。中国三明治在13年撰写的报告《中国30岁生存现状——困局与突围DREAM OR DIE》中,详细述说了80后“看似处处是路,实则无路可走”的三十岁困局与突围。


如今第一批90后即将迎接三十岁,媒体和品牌讨论的焦点发生了一些转变。 强调90后的三十难立有现实的原因,因此可以不立或延后立,试图缓解和接纳其中的焦虑。


具体而言,有三种论调: 1)成年初显期延后,导致“三十难立”是正常的。 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就“三十岁”的话题重提“成人初显期”的延后,一条公众号详细描画了“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的中年儿童形象。 2)三十不需要立,人生不设限。 成年的样子不应该被年龄定义或者以年龄为界限。例如SK-II于2017年发布的一则关于“人生不设限”的广告,聚焦30岁女性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年龄压力,强调“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别让他人为你设定期限”。 3)正视“三十而立”概念的多元化。 就像KnowYourself瞄准第一批奔三的90后,提出“30岁不是只能用稳定、妥协、成功或失败来片面定义的”。

SK-II《人生不设限》广告以三个带着30岁生日标签的女孩的成长故事为叙述主体,讨论年龄与女性的焦虑。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除此之外,大部分针对90后年轻人的商业创新,也都是以传统中产指标框架为基础,提供缓解「初老难立」焦虑的系列解决方案。 他们或是鼓励年轻人消费跨越原有阶层与身份的物品,制造“我过得很好”的安全感。例如蚂蚁花呗,“这个月用花呗穿着新的吃着香的玩的乐的,到下个月还或者分期还”;或是提供基础品质的性价比产品,来营造一幅好看不贵的品质生活图景。例如,网易严选主打的“好的生活,没那么贵”。

网易严选 @图片来源:网络

而我们认为,传统中产指标框架下的难立,早在媒体探讨之前,就已成为90后的共识。他们不再纠结于80后的“难立”,而是渴望寻求三十而立的新标准。 原因也很简单,90后是更加理性与独立的;他们更早面对世界展开探索与实践;经历过去几年高速来去的风险与风口,他们也更早感知了加剧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万能青年旅社的一曲“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是80后面对三十岁困局时的真实心境,90后面对三十岁,更像是草东没有派对所唱的“你看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啊,那东西我们早就不屑啦,哈哈哈”的自嘲与清醒。



90后依旧向往「立」

只是立的标准变了

从传统中产指标的难立,到个人能力指标的立


从三十难立,到新三十而立,今天的90后渴望通过持续的自我构建与创造,来获得不断调整与发展的个人能力,从而抵御与应对持续的不确定。这种个人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开源节流、风险对冲的理财力;2)可拓展、可跨界的职业延展力;3)能够真实接纳彼此的爱的能力;4)向内自省的感知力。

1. 理财力

从有房有车的经济资本, 到开源节流、风险对冲的理财力。

年轻人不以传统的有房有车等财务数字为立的指标,而是通过开源节流、风险对冲等方式来学习与获得理财能力。从关于理财的知识付费课程到各种记账app,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接触理财产品,尝试储蓄投资,虽然挣不了多少钱,实现阶段性小目标依旧很好。


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年轻人对理财的态度趋于理智,在腾讯理财通和腾讯金融科技智库联合发布《8090后理财报告》中,半数受访者以“稳健增值为主,适当投资”为理财的目的。

在第一财经关于8090后理财的文章中,平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姚若媛在研究生毕业三年多的期间里,通过合理理财存下了30万元。@图源:第一财经

2. 职业 延展力

从有上升空间的光鲜工作,到可拓展、可跨界的职业延展力。

斜杠青年、跳槽、辞职、转换跑道......我们看到当下年轻人早早开始尝试多种工作和发展自我的可能性。从持续关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的天花板,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能力,应对职场风险和可能的个人发展能力的瓶颈,到凭借自身的技能早早归隐山林,当起野居青年、游牧浪人等,90后们在不断拓展与巩固自己的热爱、技能,创造可持续的职业延展力。

B站上走红的“野居青年”系列视频,就展示了三个美术生在深山校园里的“美好田园生活”:他们在陕西的乡下租下了一个院子,自己建房子、除草、修灶、做菜,给院子涂鸦,一砖一瓦地建造养鱼的“碧池”、乘凉的“因缺思亭”……并把整个建造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偶尔“下山发视频”分享到网上,收获了数百万的点击。

图片来源 @野居青年

3. 爱的能力

从稳定的关系或家庭,到能够真实接纳彼此的爱的能力。

年轻人不再以何时结婚或是否处在恋爱关系中来衡量自己的当下阶段,而是重新理解与接纳彼此的真实、脆弱,甚至是暗面的部分,学习爱的能力。从社交媒体上涌现的许多讨论和父母、恋人间“不完美”关系的文章,到《狗十三》与近期大火的《都挺好》,年轻人正在重新审视与学习和恋人、父母的亲密联结,渴望哪怕在面对不可改变的残酷现实时,也能始终学习与之共处的爱的能力。

我理想中的状态是最好能通过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去帮助父母面对这个事实上没那么残忍的真相。其实不是只有小孩子要靠教的,大人有时候也是需要教的。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义务向他们小时候教我一样,去一点点引导他们,而这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方法和足够充分的时间。 ——KnowYourself 35岁还不结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图片来源 @《都挺好》剧照

4. 自省感知力

从对外的探索与体验加成,到更多向内自省的感知力。

年轻人开始关注严肃的生命意义,自主叩问生命的价值。我们看到年轻人通过禅修、内观、占星、佛学院上梵语课程等方式,思考“我是谁”以及“我要做什么”。甚至,有的年轻人采取生前立遗嘱的方式重新审视自我,探寻自我价值,从而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得个人意义的真正锚定与成长。

在越来越不确定、不可控的时代里,他们试图借此重新获得掌控自己的可能性。 —— 谷雨实验室,《中产“跑进”佛学院》

《当下频道》在关于“年轻人自救指南”的话题中探讨为什么越来越多90后选择禅修。 @图片来源:当下频道



对于三十岁,我们还想说什么?


2年前的迷航系列专题 消失的年龄坐标 | 迷失的“中产”认同 中,我们说,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的是 年龄失效与年龄坐标消失的时代 。在个体化时代、风口时代与后喻时代的三重挤压下, 「青春期的后置、中年危机的前置,以及财富期的前置,共同导致了18岁成人期之后,人们进入“年龄迷航”。


今天,我们发现,年龄坐标的持续模糊已经成为90后年轻人,甚至更广泛年龄人群的普遍共识。 在这种持续的混乱与错位中,年轻人既需要不断否定既有的经验,创造新的可能性,同时又要学会灵活舍弃,时刻能够应对新的变化。在三十岁即将来临之际,90后正在经历的,不仅仅是模糊而错乱的年龄感知,更是对自我在这个阶段所需要实现的价值点的不断调整与重建。这种重建包括了上文所提到的,不再是单一的稳定「中产」标准的立,而是动态的能够保证自我不断发展的能力,以保证自己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能自由应对与持续拓展。


对于商业世界来说,在传统以中产指标为轴心,提供的缓解「难立」焦虑的解决方案之外, 商业创新的核心突破点,在于围绕年轻人实现他们所渴望的新三十而立,即“理财力、职业延展力、爱的能力,以及内省感知力”,展开产品创新和营销沟通。


例如,传统金融产品除了提供各种个人金融解决方案鼓励消费,如何才能为年轻人提供真正能平衡消费与风险对冲的产品服务?传统知识付费产品除了提供特定知识与课程,是否可以帮助年轻人将自身的热爱拓展成立身的技能?品牌沟通除了宣扬爱,如何通过产品和服务,拓展与丰富个体练习如何去爱的日常场景?办公空间零售空间等,除了提供更极致的工作和消费体验,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为年轻人提供日常也能感知自省的私人体验?


最后,我们相信,这种重建并不轻松,但一定会持续发生。 80后的三十岁,面对的是一个初步到来的风险社会与初步挤压的中产梦。90后的三十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魔幻,甚至荒诞的现实世界。 一方面,我们更早意识到传统中产梦的彻底破碎,另一方面,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依旧试图用消费主义的幻象来驯化每一个彷徨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看到根张的《三十而砺》中的反思和行动,“我已经习惯了通过追求不属于我的东西让自己变得体面,但是每次都让时间撕掉了遮羞布,这让我的人生充满了讽刺的重复,甚至在铸造这把刀的时候也是如此,二十几年来只有人帮我制造幻想,没有人教我克制欲望”。 因此,我们相信也期待,在重构即日常的时代中,有更多年轻人一定会更坦然与清醒地面对与理解自己,突破局限,不断从自身与外界汲取能量,敢于梦想、反思和行动。

! 看了这么多,快来和我们聊聊 !

# 对你而言,三十岁意味着什么?#


快快在下文“写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吧


Reference:

1)陈赛,《三十不立:推迟的成年》,《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6期

2)陈赛,《三十岁的恐慌》,《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6期

3)中国三明治,《中国30岁生存现状——困局与突围DREAM OR DIE》

4)一条,《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第一批中年儿童诞生了》

5)一座城池,《8090后生存现状:去你的“三十而立”》

6)知乎,《30岁转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应如何应对?》

7)KnowYourself,《“明年我就30岁了”︳第一批奔三的90后如何面对三十岁?》

8)KnowYourself,《35岁还不结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9)谷雨实验室,《中产“跑进”佛学院︳谷雨》

10)真实故事计划,《立下遗嘱的年轻人:追悼会不要放传统哀乐,我已经挑好了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