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江实验室
之江实验室官方公众号。之江实验室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以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苏群  ·  卢卡首秀,湖人空接上瘾 ·  16 小时前  
掌上春城  ·  突发!喜茶宣布暂停 ·  15 小时前  
云南日报  ·  临沧市1名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  21 小时前  
昆明信息港  ·  退钱啦!退钱啦!有这些证书还能多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之江实验室

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计划重磅发布

之江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11-21 21:01

正文



11月21日,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分论坛上,之江实验室重磅发布 “三体计算星座”计划

“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成本决定了我们的创新成本。”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以“无尽的计算:从AI到产业变革”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科技发展把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位置,超过亿级的算力以及万亿参数的模型已经变成发展人工智能最基本的能力。”

计算与太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产生了联结。 “事实上,第一次把集成电路用到计算上是在太空发生的,早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一台有着16536个晶体管的计算机已经被带上太空。而当时,地面上的处理器仅有2300个晶体管。”王坚在演讲中说道。

今天,我们将再次把算力送上太空。为了应对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算力挑战,之江实验室提出打造“三体计算星座”。王坚表示,该星座是计算卫星、互联互通、机制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计算卫星,是有别于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第四类卫星,“我们希望将单颗卫星的算力从T级提升至P级,并像互联网将不同电脑连接在一起一样,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王坚进一步介绍说,“有了计算星座,一颗星也能体现价值,这对产业变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叫“三体计算星座”?王坚表示,“三体”来源于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这个问题在科学界至今无解,其本质是当有三个以上的对象协同工作时,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一样,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三体计算星座就是希望汇聚不同创新主体的力量,通过机制的创新,共同完成太空计算的宏伟目标。
在三体计算星座创新成果发布环节,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发布了星座的创新成果和行动计划。
三体计算星座是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一个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将在我国开创五个“第一次”:第一次实现整轨卫星互联,第一次实现所有卫星的天基模型加载和数据处理,第一次实现卫星的异轨激光接入,第一次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方式构建一个全新的星座,第一次使用3D打印的方式研发一颗卫星。
2024年以来,之江实验室突破了太空计算系统的关键软硬件技术,成功研制了星载智能计算机、星间激光通信机、星载高速路由器,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天基遥感大模型,并经过了三次太空发射验证,为三体计算星座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体计算星座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把算力送上天。“它将进一步改变科学研究范式,支撑科学家探索更多的未知。”赵志峰介绍说,之江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广西大学开展合作,将首次在卫星上搭载X射线偏振探测器,在太空中探测转瞬即逝的伽马射线暴;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助力太阳观测卫星的实时在轨计算;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开展合作,赋能卫星在轨实时处理对地观测数据。与浙大城市学院合作的第一颗3D打印卫星,也将深刻变革卫星的研发生产方式,重塑卫星产业的发展。
2025年是三体计算星座的突破性开局之年。之江实验室将携手国星宇航、地卫二、东方空间、魔方卫星、智星空间、蓝箭航天、吉天星舟、十方星链共同完成超50颗星的星座布局,其中首发星座一箭“12+1”颗卫星将于明年一季度发射入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