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知识体系建立起一个虚拟世界,人们生活于其中,就像被包在一个大蚕茧里。人们对于创造及操弄这虚拟世界的真实世界毫无所知,自然对造成自己愤怒与悲伤的根源力量毫无反应。而历史正是建立此虚拟世界的重要知识之一。
美国史可以这样写:英移民坐船来,随后更多欧洲移民来,形成美国最早的十三州,而原来居住于本地的“印第安人”就成了被征服者,而较晚来自亚、非的人就是新移民。如果人们相信这一套历史,那自然也就相信一个欧洲裔美国人比有色人种更有资格号称自己是“真正的美国人”。相信这种历史事实,也就接受了自己边缘的或优势的社会身份。
但美国史也可以这样写:原来北美洲有许多族群相互争战,其中包括印第安人,欧洲移民后裔......这种“历史”也非虚构,然而相信它,美国的族群关系将与今日不同。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历史记忆(以及其它知识记忆)造成的虚拟世界中而浑然不知,我们以为“历史”便等于历史事实。“我们创作历史,我们也是如此的历史生成物”。
个人的社会认同、学术法则等等,均让我们在认识外在现象、事务上非常迟钝。由于缺少反思性,常使得许多不当的社会现实或负面的社会价值,继续存在并且被强化。反思性研究就是要突破认知的茧。
了解遥远过去和遥远空间外的人群社会,只是研究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来重新认识我们与我们所存在的现实情境。如是,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偏见是什么,以及我们的社会情境究竟是怎么样的。
最后要说明,反思性历史知识并不是要推翻、取代我们原先相信的历史知识,它只是批判原先的历史知识简化了“过去如何造成现在”,因此让人们难以察觉社会现实本相。反思性历史研究也不同于后现代主义下的“历史解构”,虽然它们都将历史视为人们在现实情境中的建构物,但结构论者大多否定我们有接触真实历史的能力,而反思性历史研究的目的仍在于探索真实的过去,并希望因此让人们对现在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