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晚年“定粤除孙”主张的思想基础与政治权谋(刘萍)
【摘要】1921年,出于对苏俄革命的恐惧,康有为提出了“以兵定粤除孙”的主张,拟借助军阀之力,除掉与苏俄联合的孙中山,并设想了从军事上联络旧军阀,政治上利用门生旧吏,消灭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以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方略。康氏的“除孙”仅是一种象征,其实质是要消灭“赤化”。这一主张,最终因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政治主张的不同而未能实现,但却对民国政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前学界对于康有为、吴佩孚关系研究多有误解,对于康有为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力也多有忽视,考察这段历史,对重新审视康、吴关系以及民国历史的诸多细节均有必要。
清季民初孙中山“初心”说探微(赵炎才)
【摘要】清季民初孙中山围绕党员的修身多次论及“初心”一词,并使用“初志”、“初衷”、“素志”、“信仰”与“理想”等词语表达相似之意。这些不同表述蕴含了秉持大义、救国救种、振兴中华的信念,建设完美共和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坚持共和精神,积极维护民主政治的品格,维护统一和独立、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气度,富含以革命求进步,以和平谋发展的特质。他结合实际,认为谋国无成源自缺乏真诚,欲藉注重道德修养、推进思想革新、强化组织管理、践行知行合一等来强化政党成员坚守“初心”意识,增强其斗志,激发政党内在活力,使其人格救国真正外化于实践。
口岸城市与维新思潮——以上海为中心(熊月之)
【摘要】维新思潮的涌起不但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受启蒙思想家的鼓动,还受近代以来口岸城市变迁的深刻影响。以上海、天津等租界为核心的口岸城市的兴起,包括其市政建设与管理,西人在这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这些城市在现代化方面的种种表现,包括宽阔整洁的道路,严格有效的管理,体现民治精神的选举制度等,都与中国传统城市或乡镇的脏乱差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了国人的耻感文化,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近在咫尺、可资仿效的榜样,对维新思潮的酝酿与发展,具有长期、广泛、润物无声的影响。中国目光敏锐的绅商在口岸城市的努力,包括兴办新式企业与学校,倡导对外开放、学习西方,进行改良思想宣传,特别是这些城市在学会设立、报刊发行以及以现代交通、通讯为依托的联系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则使得这些城市在维新运动兴起以前,已经成为中国革新运动的先行区域。
法制与人情的博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创立始末(朱海城)
【摘要】1917年由孙中山、虞洽卿等领衔,向民国北京政府递交了设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申请,但因他们证券与物品合办之主张违反了1914年颁行《证券交易所法》相关条款,属违法之请,引发农商部和金业等多方反对。但虞洽卿等商界人士一直利用各种人情关系和社会舆情,持续向农商部施压,最终情胜于法,农商部同意其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成立表明,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宪法法令、规则契约等正式制度的变革可通过制度引进,国家强制推行,一蹴而就,而人们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行为方式等非正式制度的转型之路则要漫长得多。换言之,中华民国颁布的“新法”与帝制时期传承下来的“旧制度的那些原则”的冲突与融合事实上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