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樱桃小财女
这个是以前的【樱桃小房子】,现在的【樱桃大房子】的备用号,资讯都发在“樱桃大房子(ID:ytdfz8)”上了,如果樱桃大房子又找不到了,到这能找到樱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15 小时前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15 小时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樱桃小财女

新加坡人,你们真的输不起

樱桃小财女  · 公众号  ·  · 2019-09-03 20:36

正文

本文转载自九行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 钟无艳

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国庆群众大会演讲, 宣布将国民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分别延长3年。
△在新加坡,耄耋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工作的大有人在


有人想不通,在我们高呼不要延迟退休的时候,为什么新加坡拥有全亚洲最好的养老制度,被称为是“养老天堂”,国民 居然会害怕退休?
这除了跟新加坡老龄化问题严重有关之外,在老艺术家看来,新加坡并不是所谓的让人早早懒下来的“养老天堂” 相反他们最拼,真正的活到老做到老。
△新加坡政府和社会都提倡每个人自力更生,不提供全福利性质的养老保障


他们生怕被社会淘汰得太早,巴不得干多几年。要知道 新加坡连续三年上榜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地区 ,稳坐第一。


从一开始的人少地狭,穷困潦倒到后来独立成城邦,成了外人眼中令人艳羡的宜居繁荣。于今而言,新加坡在世界的舞台上,已经可以完美地演绎一个小国崛起的神话,让人不明觉厉——
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狠劲儿,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光鲜摩登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新加坡,你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反差风景: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与中国式庙宇、伊斯兰教清真寺相映成趣。


这里既有马来文化为特色的“亚拉街”,又有印度文化特色的“实龙岗路”和华人聚居的“牛车水”。
△新加坡华人大多集中在牛水车


明明商业中心乌节路到处都是耳熟能详的国际一线品牌,你在街上看到的年轻人都跟你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你轻易用普通话搭讪开场,又可能会碰到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场景,他们基本上都是用英语交流。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出入平民菜市场,讲普通话不是地道的通行证。 相反,一口流利的潮汕话或者客家话,才是通关的秘诀。

东西文化融会贯通的新加坡,在外人眼中是最佳的移民去处。


因为这里符合他们对英式传统教养下的生活质素,新加坡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交通也极为便利,这里坐拥最发达的航班系统,就算廉价航班也能享受世界级繁华的樟宜机场。



不仅如此,这里出行非常方便,公共交通系统发达,选择多样,想去哪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路上还不堵车


这是因为 新加坡的私家车普及率并不高 ,最出名的税就是拥车证(COE),发动机排量越大动力越足,拥车证就越贵。


在新加坡生活了5年的美国媒体朋友告诉我,这里是她感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在这里就算你不用锁车、甚至落了钱包走开都没问题。


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女生,你不用担心在任何社区晚上外出会有人身安全问题。


唯一让人有点不舒服的就是能随时随地感觉到监控摄像头的存在,但一切为了安全着想, 新加坡的天眼系统非常发达。 这里的小偷小摸,都显得有点“浪费时间”
新加坡人常向外来客人调侃自己—— 新加坡是个“finecity", 这里的"fine"既是一个“美好的”城市,也是一个“严罚的”城市。 就连使用厕所后没冲水,乱过马路,地铁上喝水或者进食都会导致罚款。


在外人看来,新加坡的生活成本非常高,过着像是去年电影《疯狂亚洲富豪》里面那样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其实在新加坡人其实并没有面临着像香港人那样的住房压力, 新加坡82%的国民住在公共住宅(新加坡称为组屋),价格非常低廉,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馆式公寓,价格也一般是政府组屋的4,5倍之多。


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多元开放,还是在新加坡的小贩文化。


新加坡目前共有110个小贩中心,最近新加坡正式为该国的小贩文化申遗,用 李显龙的话来说,“小贩中心宛如‘社区饭厅’,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一环。



这里到处是繁忙的美食界,汇聚了全球的美食,花个3到7新币(大约2到5美元),就能解决一顿午饭或者晚饭。


△老艺术家钟爱的新加坡四件套:辣椒蟹、沙嗲、肉骨茶、海南鸡饭


在这里你能吃到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厅, 感受到最古早的粤菜潮汕菜味道,其实完好地存留在新加坡唐人街里


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吃档,都有米其林星的级别,庶民天堂也不过如此。




新加坡的认同感到底从哪来?


很多人喜欢拿新加坡和香港作对比,同样是有过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同样是一个天生吃港口靠港口的地方,同样曾是风靡亚洲的四小龙。


现在显然新加坡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


△香港属于中国大陆的政治港口,新加坡则是全亚洲的物理港口,扼制了马六甲海峡
很多人也没想到,今年距离新加坡开埠已经有200周年。 要知道当初新加坡从英国殖民分离,外界从一开始就有点小看这个小城邦。


他们以为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又身处马来人腹地的小国,失去了马来西亚的支撑,前途堪忧,这样的状态并不会维持太久。


△马来西亚回过头估计很后悔当初为什么撇掉了新加坡


显然他们打脸了。 地少人狭的新加坡,以自由主导经济发展方向,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崛起,拥有世界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早已成为东南亚唯一一个发达国家。
新加坡独立崛起的背后,其实背后是南洋华人崛起的书写。


△早期新加坡华侨领袖林义顺等人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当时的同盟会南洋支部旧址就设在晚晴园

当67岁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用一口流利的国语在国庆会上发表演讲时,他用儒雅又智慧的气质,讲述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通过自己的拼搏换来繁荣的盛世,其中有一句话老艺术家印象很深——
华人先辈在新加坡,就是在演绎如何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演讲鼓励年轻人:多多益善


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就已经有第一波华人移民到了这里,之后20世纪到21世纪初,又有两波华人移民潮。
随着华人不断增加,在南洋这片热土上,也形成了一种华人文化,即 被当地土著文化影响的——荅荅娘惹文化
△土生华人在新加坡、马来的结合体,就像新加坡剧集《小娘惹》那样,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尤其是早期的华族移民,他们从小就在传统的儒家社会里长大。 虽然与祖籍地相隔好几代了,有时候在外人看来, 却比国人更执着,或者小心翼翼地保留着祖先们古老的风俗习惯。
在面子上,某些商圈里的年轻人越摩登西化, 新加坡的里子,就跟新加坡华人所信奉的某些文化和价值观一样,格外传统。


你会发现这里很多宗乡会馆,还有不少像茶渊读书会、中秋庆典、中元节等等传统中国节日,他们各组屋区的氛围比我们这更隆重。


其实不妨试试在新加坡过一次春节,唐人街牛车水张灯结彩架起上百个生肖彩灯,还有一年一度的国际狮王争霸赛生龙活虎的样子, 你恍惚间还以为身处在古早味的中国乡土。


新加坡的独立,离不开“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他对新加坡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李光耀从小就在英式教育体制下成长,他深谙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引用有成功经验的移民国家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的经验,实行民主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
同时李光耀 祖籍是广东梅州大埔,祖上是客家人。 他非常 懂得政治管理上用东方的儒家平天下治国的思想体制结合。
当发现新加坡社会整体过度崇尚西方文化的风气悄然形成时,李光耀开始推行 以“儒家运动”和“共同价值” 为代表的华语运动。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儒家传统伦理正式编写成教材,并在学校开设课程的国家。


△后人评价李光耀,用“最成功的独裁者、最得人心专制家长”来形容
在老艺术家看来,李氏家族做出的最深远影响, 是让新加坡人从一开始的候鸟心态,到后来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某种程度上, 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就来源于这种对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开放包容。
△新加坡是三元价值观融合的国家,但还是以华人的价值观为主

虽然他们像西方发达的文明思潮看齐,比如通用英语交流,但依旧夹杂着本土的口音味道,以至于出现了 一个专门用来形容新加坡式英语的词叫“Singlish”
有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是用英语的语法和逻辑来讲华语。 总之你听一个新加坡人讲英语, 会听出混合了普通话、福建话、粤语、马来语等等味道。

尽管存在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但新加坡人属于同一个共同体,有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各行各业的人都能相容生存。


世人津津乐道这样一个放眼世界的新加坡。 “新加坡没有腹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腹地。


李光耀曾将新加坡比拟拼搏在 大海里的小虾 ——“世界犹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鱼可以生存,小虾也可以生存。 小虾不仅要生存,而且还要有本领不被大鱼吃掉。


现在看来,这一小国大志气的新加坡,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小虾了, 而是像伫立在新加坡河口安德逊桥的雕塑鱼尾狮。


△新加坡图腾鱼尾狮


雄狮遥望大海,汲取东方文明根源成陆地之王;鱼身委婉自得又富有生命力,象征着西方的海洋文明。
东西方的精华,浑然一体成傲视群雄的鱼尾狮。

最怕输的新加坡人,一直在争做上流


刚来新加坡的人,可能会留意到一个普遍又奇怪的细节——
你在美食街的桌上,要留意放在空座位上的纸巾, 这是“新加坡式占座”,要是动了它,就会有人跑过来警告你这是他们的座位。


新加坡总想争第一。 新加坡人总是一窝蜂朝前奔,每当有新餐馆开业或者新楼盘开盘,不用想在新加坡肯定是疯狂排队几个小时。


每次苹果或者新产品出现最新款的消息,新加坡一定会争先恐后排队。
他们非常焦虑会错过机会,会被落下淘汰。 新加坡 社会普遍崇尚精英 ,追求阶级晋升,普遍都不会掩饰自我的优越感。
新加坡人自己也开玩笑地说,在自助餐上他们会把别人挤开,盘子里的食物总要堆得满满的。


这其实是新加坡隐藏在光鲜背后的精神驱动力——怕输“Kiasu” ,这是来源于闽南语,就是 害怕失败的意思 ,但2007年这个词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解释为“一种贪婪而自私的态度”。
在新加坡,一不留神你就要暴露在功利的社会眼光里。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近日发表了一项名为《新加坡人对阶级、财富和地位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除了有房有车,教育、英语的纯正程度, 就连到欧洲还是东南亚旅游,都有具体的划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