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民经略
结婚人数,再次生变。
日前,民政部发布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全年结婚登记610.6万对,相比上年减少157.4万对,
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新低
。
婚姻通常被视为人生头等大事,事实上关乎整个社会。
从家庭结构到人口结构,从消费市场到房地产,从文化观念到经济增长,不一而足。
结婚人数创新低,影响究竟有多大?
01
结婚人数为何再创新低?
这里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既有文化因素,也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因素。
从短期来看,因疫情推迟婚育而产生的
补偿效应
,已经基本释放完毕。
2023年的结婚人数、2024年的出生人口的双双反弹,就是体现。我们在《
出生人口突然逆转,什么信号
》有详细讨论。
同时,
文化及民俗乃至迷信因素
,也影响了部分结婚意愿。
正如龙年存在生肖偏好一样,去年是甲辰龙年,被视为“两头无春”,民间认为是“寡妇年”,不宜结婚。
从长期来看,结婚人数的下降不是第一次出现。
我国结婚人数自2013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只在2023年有过小幅反弹,当年是特别情况。
这背后,
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推迟、适婚人口减少、婚育成本压力
,是共同作用因素。
先看婚育意愿下降,这是观念变化、个体意识、婚育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婚率下降、初婚年龄不断延后就是体现。
最能代表婚育意愿的,是结婚率。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率已从高峰时期的10‰,下降到不足5‰。
初婚年龄的不断推迟,构成双重冲击。
199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在23岁左右,2010年小幅推迟到24.89岁,而2020年则大幅推迟到28.67岁。
退一步讲,即使结婚率保持不变、初婚年龄相对稳定,结婚人数也不可避免走上下降,原因就在于
人口基数。
一般而言,18-45岁为主要婚育年龄,对应的是1980年-2005年出生的人口,大抵覆盖了80后、90后、00后三大代际人口。
众所周知,1980年代是我国第三波生育高峰,00年代是相对低谷,2010年之后有所反弹,但 2017年之后又步入下降轨道。
20多年前的出生人口,对应的是当下的适婚人群。
目前作为婚育主力的
90后、00初群体,相比80后整整缩水了几千万,
自然波及婚育人数。
结婚人数创新低,影响有多大?
最直接的冲击当属生育,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出生人口。
结婚是生育的“前摇”动作。从结婚到生育,一般存在9个月左右的时滞,去年结婚走势,直接影响的是今年的生育。
在刚过去的2024年,
我国出生人口反弹到954万
,相比前一年增加52万。
其背后正是后疫情时代结婚人数反弹、龙年生肖偏好双重作用的结果。
如今,生肖偏好已经不复存在,而结婚人数重新走低,
全年出生人口能否守住900万,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每年正常老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
如果出生人口不能稳定在这一数字之上,只会意味着总人口的下降。
不只是生育,结婚人数走低,或将
影响家庭结构,进而波及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这一场景,已在日本先行上演。
日本存在着庞大的单身群体,素有
“超单身社会”
之说。数据显示,日本“独居家庭”占比达38%,成为最普遍的家庭构成。
在我国,过去家庭追求的是“四世同堂”,而如今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碎片化、原子化家庭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人。
单身人口增多,固然能带动单身经济繁荣,但难以避免导致孤独化、低欲望等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无以为继,而与婚育相关的消费同步收缩。
至于房地产市场,表面看起来单身人数越多对房子的需求量越大,但在我国买房更多为的是结婚和教育,
如果连婚都不结了,房子还会买吗?
因此,结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生育,关乎消费,关乎经济,疏忽不得。
03
面对这一形势,国家开始全面出手了。
其一,大幅放宽结婚门槛,取消结婚费用,同时设置离婚冷静期,减少冲动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