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在生活中最不可缺,酸甜苦辣诸般滋味皆是人生。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多以食物传递情感和文化,美食亦是各类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它代表着一段记忆,更是让读者有滋有味的一剂重要调味。
以笔墨为生、文字相伴的殳俏同时也是一名美食工作者,她将文字与美食相融,
让美好的味道在书中得以延续,用诱人的文字勾勒出余味悠长。
《双食记》在大约二十年前还是一部短篇小说,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并成为了一部有名的爱情惊悚片。时至今日,我依旧可以在刷短视频时看到关于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的解说。一个成功男人游走于两个女人之间,他陷入美食陷阱却不自知,危险也随之而来。而男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也给许多观影者留下了“男人不能吃两家饭”的深刻印象。
▲电影《双食记》海报
二十年后,全新长篇小说《双食记》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根据其改编的电视也即将上映。这部全新作品改动很大,围绕着美食的同时也放大了悬疑。“我写《双食记》的短篇小说时刚刚结婚。那时每天除了在家写作以外,做的更多的事情就是烹饪,也由此产生了要写一部跟做饭相关但又要给人新奇感的小说的想法,于是在做了一些构思之后它就这样被写了出来。”创作始于生活,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殳俏的作品具有穿透力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前几年有人想找我买短篇小说的版权拍电视剧,但是短篇小说的体量用来拍电视剧肯定是不够的,于是我就提出重新创作一个小说。因为这中间相隔了十几年,我对婚姻也有了新的理解,所以我尝试着重写《双食记》。我相信我会写得更加细腻。”谈及全新的悬疑小说《双食记》的诞生,殳俏在期待之余是言之未尽处的幽深。“婚姻生活是由许多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琐碎细节构成的,一种简化的定义是不足以概述这样一种复杂的生活形态的,所以很多我想表达的内容其实都在这部小说里了。”
而创作这样一个悬疑故事对殳俏来说几乎是没有困难的。“我没有什么是写不出来的。这也许听上去有一些凡尔赛,但是当我决定要写某一个题材时,我一定是在脑海里思考了很多遍,随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断涌现,我想要写的东西也会疯狂生长。所以对我来说,写作反而是一个删减的过程。”当殳俏在空白文档上敲下第一个字开始,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此出现,这种拥有上帝之感的书写快感和构建世界观的成就感是无法被替代的。“创作长篇虚构作品是考验逻辑思维及对人物的塑造力的。造好骨架再增加血肉,这个过程无疑是快乐的。”
生于80年代的殳俏自小受四大名著和经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她最初写作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半白文字和翻译腔之中挣扎。但与此同时,恰巧处在社会变革时机当中的殳俏接触到的文字类型开始愈发多样化,而通过多年的阅读更是让她在诸多的文字风格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对此她直言这个过程可能至少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一部《双食记》和我已完成的另一部作品其实都算是严肃文学,通过这两部作品我觉得我差不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有很多人喜欢将作品归类,不过在我看来,其实我只是写出我视角下的东西而已。”
▲电影《双食记》剧照
殳俏从未对她的文学有过丝毫的怠慢,总是秉持着带有自我独特标签化的文字。文学的海洋中,她砥砺前行,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创作,而是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对待她所挚爱的行业。
这些年殳俏做过杂志、纪录片。在文字和美食的不断探索创作当中,她也真切地感受到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新媒体的诞生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严重冲击,传统媒体正在式微。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传统媒体开始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期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殳俏,但她同时也保持着一份乐观。“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需要好的内容。就像我们永远都需要美好的食物一样,只不过也许用来盛装它的器皿在外观和使用方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而好内容才是触动人的内心,激发兴趣的关键。”
面对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殳俏始终保持着良好心态。随遇而安,一步一安然。“我出生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一个在不断变化并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我总是可以很好地适应并吸收,所以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依旧会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似乎美食与我们中国文学冥冥之中有着不可名状的关系。口腹之欲人皆有之,文人焉能例外?饮食之道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经典中显而易见。上至《礼记》“人饥而食,渴而饮”,如何食,如何饮,反映出人们的思想和操行。梁实秋先生在散文集《人间食话》中书写的美食人生,仿佛世间唯美食不可辜负。美食和文学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演绎着不同的文字表达。
在殳俏看来:“中国最早的美食家都是文学家。因为他们能很好地将食物的味美描述出来。在国外,最好的食评家也许是厨师出身。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以写美食而闻名的人却不一定会有厨师背景。中国美食串联着千年历史文脉,我们的美食文脉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怀念故乡的词句,而乡愁在中国人对于美食文化的理解中是至关重要的。”
汪曾祺在《食事》中写过几种寻常野菜,无处不在地流露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敬畏。美食里的乡愁不仅让游子感受到对家的依恋,更是渴望着归途的到来。亲人相聚,吃也就自然成为传达爱意的一种表现。“我家里人都很爱美食。一家人坐在一起最乐于讨论的话题就是美食。在我看来这种场景是温馨的。中国人的感情是比较含蓄的,美食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食物作为开端进行对话是另一种层面的爱与关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F风尚志:据说您在婚姻生活中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创作,曾经每周完成八篇专栏,您是如何做到的?
殳俏:我写一篇专栏文章平均需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比如有时候孩子跟我说要去做什么,我会说再等等,然后用很快的速度把它写完。完成之后再带孩子去做这件事情,等到晚上回来我可以再写一篇。这跟写小说不一样,写小说是很难被打断的,因为很容易从小说人物代入的情绪里面出来。而在写专栏的时候主体还是我自己,是我平日里品尝美食和去某个地方时的感受,即便是被打断也可以很快再重拾起来。
F风尚志: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吗?
殳俏:我认为孩子是在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和成长的。我们首先要学会聆听,其次要多给予他一些不同的选择。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资源相对有限。比如我们在儿时只能吃到本地的食物,如果家长带出去旅游一次,就会打开味蕾上的新大陆,差异感油然而生。但现在的孩子们只在一座城市之中就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孩子们可以飞得更远了,但是这种所谓的差异性并不像我们小时候可以容易地感受到。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反而要多给他一点选择。
F风尚志:您会关注自己的作品在豆瓣上的一些评论吗?
殳俏:不会。如果有一个人来当面跟我聊小说我会很开心,因为两个人是在互动和交流的,但是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很多评论会将这种交流互动的感觉弱化。所以既然没有探讨的余地,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看它。
F风尚志:您有没有什么诀窍,能在世界各地发现当地的美食?
殳俏:我更多的是靠直觉,就像你对人的直觉一样。美食也是人制作出来的,所以当你走过一家店,从它的装修、从它散发出的氛围感到在这家店里面用餐的人,你会心里觉得这应该是家好餐厅。现如今,我们可以依靠直觉来完成的事情已经很少了,大数据控制了我们的一切,但是在美食这件事上我想会是个个例。
F风尚志:您会不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在什么年龄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殳俏:完全没有。我活得比较随性,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足够丰富。比如我想写美食,于是我写了很多年的美食。在婚姻中,做妈妈也做妻子。现在恢复单身后,我又开始做长的虚构作品的写作。我写剧本,写小说,当编剧和作家,现在即将当导演。所以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可以不停地有机会去探索和尝试。如果一个人给自己设一个目标的话,其实有的时候可能会限制住自己。
CAST
编辑|陈药师
撰文|尚聪颖
视觉 | 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