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基金都在限购。
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日限购2千元,蓝筹精选日限购5千元。
谢治宇的兴全合润混合日限购3千元,兴全合宜日限1万元。
傅鹏博的睿远成长价值暂停申购。
……
于是就有人问,基金开始限购了,是不是代表了什么信号?是不是该卖出了?
基金限购,一般就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短期资金流入过多,基金规模剧增,不好管理。
比如说,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
在2
020
年7月,规模1
80
亿元。
2020年10月,规模340亿元,涨了160亿。
2020年12月,规模680亿元,涨了340亿。
保持着每个季度几乎100%的规模增长速度。
如果不限购,很难说2021年4月,规模会不会变成1360亿元。
这种规模的剧增,会带来两个难点:
难点一:需要调整投资策略。
不同的资金量,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就我自己的心得而言,打理10万,和打理100万,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事情。
更何况张坤是从180亿变成680亿呢。
同样是回撤1%,原本浮亏1.8亿,现在要浮亏6.8亿。
眨眼间,5亿元就没有了,500000000元就没有了。
这已经不单纯是考验投资能力,还要考验心脏承受能力了。
难点二:资金的快速进出,会影响经理的投资策略的实行。
往往基金限购的情况,都是出现在长时间大涨之后。
因为这时候,基金收益率高,原本不玩基金的人,看了眼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进场来。
这些人未必多了解股市,多了解基金经理,他们只知道三个字:有钱赚。
所以一旦基金波动,跑得最快的,也是这群人。
刚制定好的投资策略,很可能会因为资金的快速退出,又要及时调整,让人头大。
第二个原因,阻止资金盲目进场。
股市已经涨了一段时间,整体估值高,回撤风险大。
而现在冲进来的资金,绝大多数是被收益率吸引过来的盲目资金,涨了他买,一跌了,他很难拿得住,就会割肉。
一割肉就真实的亏了。
所以经理只能用限购的方式,阻止你情绪上头,盲目进场。
而根据历史来看,这种做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比如说,
18年上半年,医药股大涨,葛兰认为现在医药股估值过高,在近5月份时对中欧医疗限额。
同年7月份,中欧医疗开始连跌。
直到2019年1月,跌势才停止。
还比如说,
2020年初,科技类股票大涨,泡沫变大,刘格菘在二月份对广发双擎升级限额。
没过多久,刚进三月份,广发双擎升级就开始下跌。
还比如说,
2020年7月27日,傅鹏博对睿远成长价值限额。
其后几个月,睿远成长价值就进入了震荡期。
……
所以基金限购,说白了,就是经理管不过来了,或者经理劝你少买点,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