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鹏,金丘科技CEO。
14年,李克强提“双创”,于是投身创业,在此之前的11年都在中国软件国际(HK0354)。曾自嘲是“码农”。14-15年,金丘成立不久,通过激烈的竞标,中标7家银行的CIPS系统,即央行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拿了个市场第一。
15年,区块链被金融机构注意,金丘也开始给金融机构搭建区块链,如今也想把海星链做成真正能跑起来的链。
他用自己的本领来匹配时机,和区块链的未来一样都是不可知的,to be something,but not everything.
金丘为什么会选择切入区块链这个领域?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服务于外资银行的小型软件公司。在传统软件服务这个赛道,我们前面有巨头,无论在体量、规模和品牌上都很大。
所以,我们在寻找可以让我们弯道超车的新技术。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我们都有过考虑,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都是巨头,例如云技术有中国的阿里和国外的亚马逊;大数据本身就属于互联网巨头,人工智能没有大数据做不出来;
只有区块链是最好的弯道超车机会。
15年,“blockchain”出现,我们开始关注区块链并选择了区块链这个赛道。当时大家都看不清楚区块链未来的发展。
blockchain概念来源于美国华尔街,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谈论区块链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可以重构未来的经济秩序。
当时,
我们都是码农出生,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路线,就想赶紧做一个平台,做一个自己的链。
所以,我们开始研究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底层代码,开始规划海星区块链的第一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用以太坊的代码改造的,我们把它的共识算法改成拜占庭算法,我们的编码能力强,看了一些文档之后把它实现了。
在金融机构应用区块链,你们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开始,我们认为币是完全没有价值的,我们一直是服务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不可能使用有币的底层链。
当时,从技术上来考虑,我们认为区块链应当适用于多方参与的金融场景。
比如,我们和银联合作做的信用卡积分平台,它就是一个多方参与的项目。因为银联为中国150多家银行提供信用卡的托管服务,每个银行都有信用卡积分,但是跨行了就不能使用了,银联想让大家在各个行的积分可以流动起来。
但是系统做好了,商业却推不动了。
比如,招行的商城有很多的产品,但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积分发成别的银行用。
在早期,我们觉得联盟链的机会很大,会被很多的机构采用,只要有多方机构参与的场景都可以用。
但后来发现,不止是技术,做区块链还需要考虑商业可行性。
金丘科技的联盟链主要是依托中心化的机构,它们有了固有的资源和客户,如何说服他们参与联盟链?
我个人觉得联盟链并不好推。
因为联盟链本身是一个多中心系统,它适合从上而下来推,如果央行说有一个系统要基于联盟链来构建,那别的银行只能遵守。
但指望银行之间构建联盟链,逻辑上不太成立。
如果一些银行或者机构打算做联盟链,坐在谈判桌上达成共识再用联盟链来实现,这没有价值。
如果圆桌上能达成共识,用中心化的系统或许效率更高。
第二个是联盟链本身的问题。大机构和小机构之间,不管在数据、资源上可能都不愿意共享。比如说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本身存在同业的竞争关系,
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在商业上存在竞争的,所以用区块链来打破信息阻碍,是很有挑战的。
在金融机构推广联盟链受挫,金丘科技还想在此努力吗?
从商业角度,我们并不是很愿意。
对于银行本身自发地使用区块链,我个人并不是特别的乐观。
我们和金融机构做了接近两年多了,很多项目做完一期没二期,做了POC、概念验证,做个试用期,银行在商业这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他们不会特别积极地投入。
只有等央行的数字货币出来的那天,区块链在金融机构里才会有较大的落地。
它将影响中国整个现有的金融信息化体系,包括技术、系统、平台、观念以及管理方法,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变化。这对技术服务公司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商机。
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准备和布局,有机会,我们还是会去的。
期待金融机构领域里联盟链的从上到下推广和区块链精神或者思想是一致吗?
区块链是解决信任的机器,只有缺乏信任的场景才需要应用区块链。
不管是区块链技术、token经济,如果主流社会是可信的,大家还是会用主流社会的法币。在中国,炒币之后还是要换成人民币来买房买车。如果主流社会是不可信的,比如通货膨胀很厉害的国家或者是其他不可信的社会主体,人们自然会选择比特币。
委内瑞拉的法定货币不会解决老百姓的生活,不能让人们相信这个社会主体,如果我在委内瑞拉,我也会持有比特币。
区块链精神会不断地迭代,最早是从一些极客,慢慢地到主流社会,人们真正将区块链技术和思想回归到它的本质——解决信任的问题。
联盟链不太好做,那现在金丘业务的重点是什么?
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了要从古典的软件公司转型成区块链新物种。
它既不是传统的公司,也不是币圈的一个社区,我们是两者的结合。
目前很多区块链团队都全球化了,我们也在招聘一些国际的团队,以社区的方式来经营公链项目。但是金丘本身还是公司体制,也会谋求在海外上市。
我们做运营或者区块链的服务商,而不是区块链技术服务商。
海星链在之前两三年都是给银行做技术平台,它只需要你帮它定制系统,最后交钥匙了,这个系统却不是我的了。
这和银行本身的特点有关,银行不太会接受第三方平台,除非你是央行的系统。
所以,我们要慢慢变成一个区块链公司,而不是区块链的技术公司。我们目前业务主要是三个方向。
第一,古典的软件开发技术。
这方面,我们一年大概有六七千万的收入,然后每年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
这些场景不是全部是区块链的,不过这些场景都有可能和区块链有关。
第二,联盟链从金融到非金融领域的推动。从1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从金融行业向非金融行业转,比如,我们现在做的区块链大米,和浙江政府做的区块链垃圾分类,和九城游戏做区块链游戏,我们提供区块链底层的方案。
第三,关注底层公链的研究。在缺乏信任的场景里,公链仍然是有价值的,我们和海外的一些团队以及机构来做,研发底层的公链的项目。
金丘科技为什么从金融领域向社会服务领域拓展?
我们国家金融是强监管,除非是央行或者监管机构自发性地从上到下出一些行政命令才会有机会。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是非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对于新鲜技术很感兴趣,非金融整个的创新或者变革会更快。
联盟链用于社会治理,比如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还是有前景的。广州那边在做一个区块链的园区,他们不但给资金、扶持,还会给场景,这样我们会有一些机会来运营联盟链。
我们现在专注于提供底层的技术平台(海星链),其他的应用协议构建在它之上,我们并不是要做所有的技术。
如分布式电网,我们并不是要做电网相关的所有技术,我们可能只是找一个合作伙伴,注重于海星链本身,让它更强大、更实用,再外面一层才是这些应用场景。
比如,我们做分布式游戏,但不代表我们就是一家游戏公司,我们只是为了海星链底层更好调用。
简单介绍一下海星链?
我们公司从2016年开始研发了自己的基础链叫做海星链,目前已经经过了三个版本的迭代,技术路线图和国内的许多的主流区块链技术公司类似。
最早研究其他链的代码,然后不断地迭代,这个链之前在2017年获得上海市政府的专项基金的扶持,并且在这个链上和一些客户机构做了区块链应用的尝试和实践。
你们是怎样让业务跑在海星链上的?
我个人觉得,在非金融领域要从上而下找机会,要有优秀的案例,然后找中心化的机构,甚至是政府去推动,让他们上链。
抛开发币,很多企业是为了上市,有些是为了炒市值,还有一些对区块链一知半解,觉得区块链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就我们做技术的人看,起码到目前为止并不能很快解决。
我们也会对上链的项目进行挑选,我们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在行业中有一定的领导力、影响力;另一个就是经济效益上的考虑,经济效益好,我们就做。
海星链正在从一个技术平台转换成一个私有链,一个联盟链,真正跑在互联网上的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