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庆山
写作者。阅读,记录,观照,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惊艳!余杭这项非遗登上央视春晚 ·  2 天前  
余杭发布  ·  除夕夜,余杭烟花秀看这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庆山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六

庆山  · 公众号  ·  · 2017-11-21 16:28

正文

图 / Mikko Lagerstedt

54.灵魂经过了磨砺,就不惧怕任何旅程


庆山: 


我非常疼痛。两礼拜之前,在家里人“爸重病,快回家。即刻动身”的召唤中,忙忙地赶往机场。六千多公里,我用一天的时间回到家。在路上,我已经知道不是病重。我已经看清楚所有的情节。那是家里人担忧我路途遥远,怕我因为噩耗难以为继。一路哭泣。飞机停到市里,哥哥的好朋友接我,并没有去哥哥所说的、他输了液躺着的县医院,而是一径开回了老家。


我下了车,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爸爸把我们撂下了。”他五十四岁,死于一场急性的心肌梗塞。十年前,我的奶奶、他的妈妈,死于同样的疾病。庆山,我知道你的父亲五十六岁离开,我不知道你如何度过那些不能入眠的时间。如何学习跟死亡和平相处?我应该做什么样的功课?读什么样的书?


我的不能释怀在于,我的父亲那么年轻强壮,每天打两个小时羽毛球;在于,我八千里加急赶回来,只剩了一具尸首。我幻想的带他们旅游,给他们我的婚礼,生了孩子教他叫grandpa,全部落空。


我其实无法原谅我自己。大学毕业之后,我去云南支教了两年,不顾家里的反对。吵了很多次没有结果,我还是背起行囊去了云南。父母送我到咸阳机场,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从初三开始在距离家里七个多小时火车车程的西安念书,大学又是在十一个小时车程的天津念完。每个假期,同学们都急着回家,而我却要等到最后才开始订票。我是放学不着急回家的人。


然后越走越远。云南支教结束之后,二〇一五年,我到了迪拜。我永远在远离,并且喜欢这样一走千里。在家的时间,多数是在听父亲和母亲吵架,多数又都是父亲在说。地上掉了头发不对,拖地板的方式不对,丢掉了他的某个盒子(母亲觉得是破烂)不对,有时候言语十分激烈。


他和母亲性格极度相反,家里的大事都要母亲做主,但是家中小事,坚决要按照他的方式来。母亲被他念叨了一辈子。我从小怕他。他严肃,一在家我就紧张。我小学五年级,他就不给家里买电视机,非常极端。我不跟他亲近,几乎见到他就要绕行。


那时我还幼小,无法理解所有争执背后的含义,只看得到表面的暴力,因此留下很深的烙印。我无法应对,所以把所有的情感封闭起来,转化成厌恶。然后不尊敬他,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受尽鸡零狗碎的折磨。我没有他的微信,不跟他联系。多数时候回到家也能跟他好好说话,但是每次听见他跟母亲口角,我都觉得心脏在抽动。这么多年了,没有任何习惯。


我拿幼小时候的创伤做借口,在父亲面前不学着成熟。我不去体会他的爱,拒绝释放心里的情感,不表达。只要母亲不在家,我们没有任何的沟通。沉默,完全沉默。甚至跟他争吵。最严重的一次,我说:“你不在家我们家才像个家。”以刚克刚。


我非常后悔,非常非常后悔。我总想着有弥补的时间,想着来日方长。我可以带他旅行,可以陪伴他过年,可以给他买衣服鞋子。会有机会照顾他。


我知道他对我的影响。因为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情况之下突然不满意,所以长大之后心里会有一部分不自信,也没法跟人对抗,害怕和拒绝冲突。他好面子,希望我是读书好又听话的女儿,所以我有很严重的虚荣倾向。我知道这一切。但我也知道,他对我们的教育极度重视,他渴求知识。他是人人尊敬的赵老师,我学习他的尽责。他热爱运动,善良,正直,孝顺。他非常非常地爱我,爱我们。


我看见他给我的黑暗和光芒。我无法接受他这样离开我。我对自己不满,十分十分痛苦。


抱歉让你看到这些负面的情绪。我很小开始阅读你的书,大约买齐了你的作品。后来我看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你的位置,一直特别。


庆山,如果我想学习佛法,该如何入门?


答复

二十七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因为脑溢血突然去世。我也是匆匆忙忙赶回家里,然后直接到医院,看见他手术后昏迷不醒,三天后就去世。父亲去世前没有睁开过眼睛,没有说一句话,没有遗书。我独自守夜一个晚上,雨下得很大。天亮的时候他就被送去火化。然后我回去了千里之外的北京。


之前家里也有亲人去世,爷爷、大叔叔都是因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我的奶奶后来也去世。再后来,我的外婆、外公也都相继去世。这是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是在我小时候照顾过我的亲人。虽然我后来出门远行,离开故土,和亲人的关系较为疏远。但这种血液与基因当中的关系,无法脱离,并且始终会持续。我们即便与原生家庭有各种隐痛,但最终会知道,自己来自于这个家庭。这种关系是强烈的业力,需要今生做出承担。尽到责任才是了缘。


父亲去世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觉得他应该再次出现。比如在大街上,他应该在人群中出现。但是人去世之后,他的肉身被火化,化作尘土,这是千真万确的不能更改的事实。有些失去是彻底的。对于彻底的事物,我们除了接受没有任何其他途径。接受死亡,接受失去。悲痛很自然,但它无济于事。所以,后来我懂得,对人来说,生命中重要的课题,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学习如何活着,如何面对死亡。需要对此保持真诚和勇气(而不是伪装、逃避、禁忌)。


很多人避讳死亡,认为想都不能想,更不用说与别人谈论。这种消极态度只是显示出对生命本义的一无所知和软弱。不想、不谈论,死亡也一直与我们如影相行,仿佛始终站立在肩膀之上。应该去思惟它,意识到它的存在,即我们无法预料身边的亲人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死去,也包括我们自己。单看社会新闻,会知道每天有很多人死于病痛、交通意外、杀害等各种天灾人祸。这都是身边切实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在其中。


在活着的时候,如何去生活,这会决定人面对死亡的视角和态度。有人说,活着是为死亡做的准备。这种准备指的是我们的视角和态度。如果能够意识到人的肉身脆危,经常思惟死亡,会对生活有更加精进和透彻的态度。时间是需要珍惜的,所以去竭尽全力地爱人、被爱,努力发展自己,有所创造,并利于他人。充分地去做喜欢的事情,与喜欢的人相处。这远比我们沉浸在各种烦恼、苦痛、仇恨、是非争辩以及情绪与妄念的流浪之中重要。


而不思惟死亡的人,大部分好像时间多得花不完,所以总是在消耗、浪费,看各种垃圾连续剧、刷手机、关注娱乐明星、谈论琐屑、骂别人、与人争斗、让亲人与爱人难过、让自己难过。这些行为中,我们大多意识不到死亡存在。不知道时间可贵。


平时可以读任何有益于自己的书,来扩展自己的心界。也可以做任何能够对自己对他人产生帮助的事情,情境本身就是修行。没有什么特别的。需要选择的是我们到底把时间用在哪里,做了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在做。任何宗教,不管是哪一种,在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试图引领人类离开物质范畴而关注到精神层面,让人对自己无所知的力量、能量保持尊重,愿意探索,试图靠近。而不是狂傲自大其实愚昧无知。佛法是其中的一条道路。佛法的要旨是智慧与慈悲。


智慧,是学会如何去看待一切事物,看待自己与他人,包括看待死亡与生活。智慧会带来更接近真实的思考角度,免去虚妄的由无明带来的烦恼与苦痛。慈悲,是懂得去爱,尽其所能。佛法的入门须要闻、思、修,即听闻、思惟、实修。修行有次第,须要亲近善知识,研读经典。并且越深入佛法的大海,越会体会到它的深奥与浩瀚。但我们仍然有机会逐渐进入,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


我常想,人死去的时候带不走任何物质,但灵魂会带走爱的回忆,带走智慧的积累与领悟。人与人之间,若曾经及时地深爱,分享喜悦,即便分别也无须后悔。灵魂经过了磨砺,就不惧怕任何旅程。所以,去爱,去学习。




搜索往期微信,可以查看:

写给庆山的信。之一

写给庆山的信。之二

写给庆山的信。之三

写给庆山的信。之四

写给庆山的信。之五

写给庆山的信。之六

写给庆山的信。之七

写给庆山的信。之八

写给庆山的信。之九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一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二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三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四

写给庆山的信。之十五


需要沟通的问题请发送到[email protected]邮件名为写给庆山的信将择选回答。因精力有限,未解答的不再回复通知。望谅解。



散文小说集《月童度河》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