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找同行网
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永远是具体的! 做在知前,知在行后。因此我们都是学生,也都是别人的老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鲁中晨报  ·  颜宁(山东人),拟获中国女性至高荣誉 ·  昨天  
鲁中晨报  ·  噩耗传来!已确认,遗体被找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找同行网

还有比他更难的!

找同行网  · 公众号  ·  · 2017-08-07 01:00

正文

还有比他更难的!

他回到老家祁东县太和堂的山区,想再看看一年前栽下的油茶树,怎么就全死了?“全死了,真心疼啊。春天还好好的苗子,看着很开心。结果到秋天,都黄了。”

周新平拿2万块钱包了100个红包,“我打算把红包发给乡亲们,和大家说声对不起,解除合同。”

然而,当周新平挨家挨户拜访,再从一家家农户走出来的时候,已经哭成了泪人。“现在回忆起来,有时候还会流眼泪。”周新平感慨良多,“一些农民家里,说是家徒四壁,一点儿都不为过。有一家,爸爸30多岁时得癌症,花光了所有能借到的钱,不敢再去医院,在家拖,生生痛死了。留下了三个女儿。妈妈现在才40岁,已经满头白发,还有一身病。地没人打理,荒在山上。她家房顶是破的,墙壁是用草、秸秆和泥巴糊起来的。三个女儿和她一起挤在一张木头都已经烂了的床上,床的上面支着塑料布,是用来挡雨的。每次外面下雨,屋里都是一汪水,雨停了,再把水舀出去。靠近门口的位置有四五块黑色的砖头,码得整整齐齐——这是学习用的‘书桌’。因为安不起窗户,整面墙都是砌死的,屋子白天也是黑洞洞的,只有屋顶的破洞处能透进些光来。写作业的时候就把门打开,三个女儿轮流蹲在‘书桌’旁,从门口借一点光亮。她的二女儿说,她的梦想是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医生,给看不起病的人治病。‘因为爸爸就是没钱看病才死的。’”

(太和堂村)

村里最多的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有些老人的儿女出外就再没回来过,也没有给家里寄钱。并非是这些子女不孝,而是因为很多人在外面也没有赚到钱。可是,村里更没事做。很多老人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了,一旦重病,只有等死或自杀。他们没有尊严,很多人说,活着没意思了。对这些留守老人而言,卑微而麻木的活着,还不如“理所应当”的死去。

“他们跟我聊到死亡时的决然和冷静,让我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如果我是他们,我也不知道怎么活……”周新平说,“我离开老家快三十年了,怎么也想不到,家乡的人变的这么绝望!他们就是山沟里的野草,没人在意他们长什么样,也没人在意他们什么时候走。”

周新平的母亲曾经跟他说,邻居老太太跳水自杀了。她生了5个孩子,两个女儿嫁在外面;大儿子不幸早逝;二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小儿子在外面游手好闲,最后竟因偷窃被拘。她的老伴也过世了,自己一个人独居。这位勤劳的老人,辛辛苦苦地抚养大五个儿女,却落得如此凄惨的晚年。有一天晚上,老太太跳水自杀,正巧有人经过,把她救了上来。救她的人还陪她住了一晚,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一看,人又不见了——她跳进同一个水塘,终于如愿了。

我们没有统计数据,但在我们走访茶农时,感到农村自杀的老人比较多。哀莫大于心死。人到晚年,身体愈下,没有积蓄,没有亲情,只剩下苟延残喘。

周新平本来包了100个红包,可是走了30 多个农户,就走不下去了,他把剩下的红包交给村干部代发,一个人蹲在太和堂的油茶地,摸着一棵棵枯死的油茶苗,不知道该怎么办。

“书记和农户都留我。他们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们现在知道了,你是想干实事的人。请你留下来。你要是走了,我们又没有收入了,你放心,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一定能管好茶山。”

在那一刻,周新平突然意识到茶油对他来说是一个生意,对这些人来说却是生活的希望。他犹豫了。

可是还能做吗?他的钱都花光了!周新平把自己关在屋里。他一会想做,一会想撤;想做,需要钱,到哪里找?钱借来,再亏了,咋办?刚做茶油时,70多岁的老母亲就劝他,读了这么多年书,好不容易离开农村了,现在却回来种油茶树,早知道做这个,还读书干嘛?这可不是好干的活。

周新平哭一会,睡一会,整整三天没出屋。

四平八稳的生活,人不会升华。变化需要事件。

周新平种油茶树的初衷是什么?好几个原因搅在一起。他说,打工打厌了,想自己做出一番事业。也想给家乡做点贡献,因为每次回家都感到家乡每况愈下,与城市的距离越拉越大。当然也想赚钱,钱还有够的时候吗?

人有选择的时候,都会想入非非,什么都想要;只有在绝境,才能明白自己最想要什么。

这一连串打击和这三天“闭关”,周新平升华了。他反复问自己,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个事?如果为自己,完全不需要。他分分钟可以找一个年薪七位数的工作,回到他熟悉的现代生活。可是回去,心里总有一个空着的洞——太和堂这一幕幕的贫穷和无奈。他开始严肃思考人是不是应该为别人活的问题。周新平是个逻辑思维极强的人,他知道,只有找到和确信这个答案,他继续做下去的逻辑才成立。

三天后,周新平走出来了。

他说:“我想明白了,我做茶油最重要的目的是为我的家乡和农民做点事。这些年自己在城市在沿海,一直在经济发展的浪尖上。可是没想到家乡却破败成这样。小时候抓鱼的河,再也见不到鱼;小时候游泳的水塘,变成一滩恶臭的污水。有的夫妇把孩子留给父母,分头到不同城市打工,离婚后,连自己的孩子也不管了。这样的孩子,很多就成了小混混。我所熟悉的农村家庭的亲情几乎没了!亲情可是人类道德的最底线。这个底线要是没了,人就不是人了!

因此,我必须做这个事,做成了,这辈子值;做败了,我良心过得去。”

要干,首先要找钱。大三湘有三个股东,周新平占70%。他打电话给另外两个股东,悲壮地讲完要做下去的理由。他的情绪感染了另外两个股东。人心都有一块芳草地,只要气候适当都会开花。他俩一致表示:只要你坚持,我们一定支持,哪怕十年不赚钱!

最后,大三湘董事会决定再注资3000万。周新平占70%股份,这意味着他还要再投2100万。周新平个人已经拿不出这么多钱了。于是,他把老婆压箱底的钱骗了出来。周新平跟她讲,公司形势大好,还要增资。不过,周太太也只有200多万,远远不够。周新平一咬牙,又把家里的两套房子卖掉了。“一套别墅,一套单元房,以当时市场70%的价格卖,一个星期就卖掉,又有了300万。”

可是还差1600万!他找到了自己的老东家——大长江摩托车的老板。周新平跟前老板把做茶油的初衷和现在遇到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同时提出把他参与投资的一家马上要上市的公司股份作抵押,向老板借3000万。我问他,为什么要借3000万,不是只差1600万?周新平说,要是再不够呢?!

老板知道周新平的为人,不到半个小时,就同意借他三千万,可以随用随取,利息按照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比贷款利息低了一半。周新平说:“其实,老板和我都明白,我当时抵押的股份不值3000万元,我也跟老板说了。他说,没关系,他是支持我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如果我干砸了,我就再给他打十年工!”

有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资金,周新平的视野不仅远了,视角也宽了。站在贫穷而又美丽的家乡山头,再审视茶油这个行业,他突然觉得苯并芘事件可能是个好事,它会提高人们对茶油的认识,同时也给了他这样的后来者机会。

“人的发心是好的,连老天都会帮你”

周新平不是佛教徒,但这是周新平经常说的一句话。发心是佛教的一个术语,是发菩提心的简称,指的是利他和救众生脱苦难。

周新平拿到了3000多万借款后,好事竟然接踵而来。

2010年12月25日,周新平参与投资的公司上市了,周新平成了亿万富翁。借来的3000万,只花了1500多万。债务彻底解决了。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出面澄清了**茶油苯并芘超标是工艺造成的,而不是网上传的茶油本身有毒。同时,撤下了网络上针对茶油夸大事实的负面报道。同年湖南干旱,茶籽欠收,市场上茶油供不应求,价格回升很快。大三湘库存的茶油也很快销售一空,现金流正常了。

那一年,有关部门抽检了市面上所有茶油品牌,大三湘的茶油是极少数没有苯并芘超标的产品。为什么?原来最初委托大三湘做代加工的客户从没有卖过食用油,因此对与周新平的合作极为慎重。他们不仅要求大三湘加工的茶油必须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而且他们的技术人员要亲自参与茶油所有指标的测试。这个公司是靠卖保健品和化妆品起家的,虽然不懂油,但他们对化工类产品不陌生,而且一直有着极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于是,没做过油,但有化工背景的周新平和同样没做过油,但有保健品和化妆品背景的技术人员,对照国家茶油标准,找到国内几家大型食用油公司的专家反复请教,对每一条标准进行实验论证。

跨界的人往往更认真。

茶油的国家标准中有一项检测指标叫做皂化值¹,范围在193-196之间。大三湘检测后发现很多茶油样品的皂化值都超出这个标准范围。为了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找到参与标准起草的西安油脂研究所的所长请教。没有明确答案,又跑到了国家粮食局咨询,最后,他们按照国家粮食局专家的要求,把全国各地的茶籽收集起来,送了60多个样品到国家粮食局的检验机构重新检测。检测后居然发现,竟然是国家标准有问题——皂化值标准范围区间只有3。可是正常茶籽由于地区不同,种子不同,采摘时间不同,皂化值变化完全可能超过3。

周新平是个一根筋的人。他拿着数据一直找到定标准的人,最后搞清楚:这个标准竟然可能是当时制定标准的人拍脑袋定的——“193-196就可以了。”

“差不多”和“不求甚解”体现在中国的方方面面,没想到标准竟然是这么定的!

“据说新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新的标准准备取消皂化值这一项。如果取消了,这可有我的功劳。”周新平一脸苦笑。

不懂茶油的客户最后给大三湘的茶油定了34项指标,而国家茶油标准只有24项(其中产品标准15项,卫生指标9项)!没办法,那个客户是大三湘当时唯一的客户,周新平只能接受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而这34项里恰恰包括了苯并芘。

生意跟人生一样,表面看似是自己规划的,其实命运的作用远远大过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丧权辱国”的检验标准恰恰歪打正着,让大三湘躲过苯并芘的一劫。不仅躲过了,还让新进入者——大三湘茶油异军突起。

这34项超行业标准,不仅让大三湘躲过了苯并芘,还为大三湘打造了一只严格的质量团队。

士为知己者死

为了满足代工客户苛刻的质量要求,周新平把他最信任的老部下田华找来。田华曾在周新平当总经理的化工公司做过十多年质量总监,现在是大三湘的执行总裁。她个子不高,梳着单马尾,带着一副眼镜,像是大学里的教授,说话也轻声柔气。然而,她却是一个质量控制狂。周新平说,“她是中国人中,少有做事认真和坚持原则的人。有些灰色地带的质量问题,我作为总经理要放水,她都会拦下。”

田华说:“我跟周总打过很多仗。时间长了,他理解了我,曾跟我说:你永远是我的质量总监!他一创业就找我,让我挺感动。像我这么死板的人,也会被人欣赏。我原先对衡阳的印象不好。我家在西安,去广州上学坐火车要路过衡阳,一到衡阳,列车员就喊,‘衡阳到了,衡阳到了,大家把窗户拉下来。’因为窗户开着,下面的人就可能把行李架上的东西抢走。我当时只知道周总是湖南人,就问他,‘你怎么想起来到衡阳去搞?’他说,‘衡阳是我家。我打工这么多年,也有一点积蓄了,也想报效一下家乡父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听到这句‘报效家乡父老’,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我们盯着田华的眼睛问,你敢不敢说大三湘的茶油标准在国内是最严格的?

“绝对最严格的。”田华斩钉截铁,“我本来对质量要求就很严苛,但这个代工客户提出来的这些指标,让我都觉得他们太罗嗦了。他们公司要做一个新产品,会把这个产品的国内外信息,包括网上的谣传都汇集起来分析。他们公司有一个法务部,法务部的人不懂技术,只负责把所有相关信息和词条都找出来,丢到研发部;研发部必须一条条确认。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不能因为某个疏漏,让他们在中国经营多年,每年有上百亿销售额的生意出问题。”

为了确保客户的质量要求,周新平选了上海最好的油脂厂加工(当时大三湘的工厂还没建成)。田华带着人,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守在生产线上。“从生产到灌装都要守。我以前没有接触过油脂,就把有关的书都找来看。好在我做过十几年的质量管控,油脂产品质量控制对我来说不太复杂。”

田华手下有4个人,她把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条一条地写出来讲清楚后,领着他们在生产线上手把手地教。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再加上来回路途,脚都是肿的。我的鞋中间不敢脱,脱了就穿不进去。”说着,田华又笑了,“我的团队里有一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每天晚上回去趴在床上就喊,‘我想回衡阳’,然后,睡一觉,第二天又去工厂了。”

“开始那些上海师傅理都不理我们,上海人傲气,别人都是乡下人。那个小女孩,刚刚中专毕业,负责盯着封盖的工序,每次检查要拧开几十个盖子。有一次,一批瓶盖锁上后出现滑丝,瓶口螺纹和瓶盖连接处不能咬合,也不容易拧开,还可能漏油。不仅如此,瓶口液面高低也不一致。她叫人停下来,工人们看她小,忽悠她。小女孩不知道怎么办,一着急,哭了。这一哭,把生产线上的师傅吓坏了,赶紧停工,一边安慰,一边问她,‘老板究竟给了你多少钱啊,让你这么干?’其实那个小丫头当时一个月工资才900块。”田华笑着说。

“我们就是这样整天盯着”,可能是这种韧劲把对方感动了,也可能是在一起干久了,整个生产线的人不仅开始配合工作,而且主动告诉田华他们,做油什么地方容易出问题,检验应该有哪些技巧,如果有假油应该怎么判断。“这些工人说,‘我们做代工无数次了,从来没见过你们这么干活的。’”

周新平和田华原来从事的是精细化工,比食用油加工要难很多,加上这个严格的客户,两样凑到一起,把大三湘茶油的质量一开始就提高到行业水平之上。

然而,高质量并不能保证高价钱。

未完待续




[1]皂化值的定义是皂化1克试样油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皂化值是酯值与酸值的总和。皂化值的高低表示油脂中脂肪酸分子量的大小(即脂肪酸碳原子的多少)。皂化值愈高,说明脂肪酸分子量愈小,亲水性较强,易失去油脂的特性;皂化值愈低,则脂肪酸分子量愈大或含有较多的不皂化物,油脂接近固体,难以注射和吸收。

出自百度百科:皂化值http://baike.baidu.com/view/187667.htm




茶油相关案例:

(点击下面 蓝色文章标题 直接跳转)



1

唱歌的老板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三湘

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