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原理
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
51好读  ›  专栏  ›  原理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高能电子暴

原理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3 20:30

正文




每时每刻,数万亿 带电粒子 在我们头顶疾驰而过。这些粒子主要是 质子和电子 ,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通常被 地球磁场 束缚在距离地球数千千米的高空。


然而,某些偶发事件会迫使它们偏离原本的轨迹,使带电粒子如同雨点般坠入地球大气层。这些高能粒子构成了 地空间的一个 强烈辐射区,即 范艾伦辐射带 ,或称 地球辐射带


磁场线(青色细线)环绕地球,束缚了 带电粒子(黄色细线)。(图/ UCLA EPSS/NASA SVS


地球辐射带 主要由 内辐射带 外辐射带 两个区域组成。 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内辐射带 距地球约1000千米, 主要由电子和高能质子组成, 具有 较高的稳定性; 而外辐射带则距离地球更远,主要由高能电子组成, 结构高度动态,可随太阳活动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


然而, 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 研究通过观测地球辐射带,得出了一项出人意料的结论,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对地球内辐射带的认知。


意外的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原本计划寻找从外辐射带快速 (亚秒级) 降落到大气层的高能电子。过去的理论认为,一种被称为“ 哨声模式 合声波 (whistler-mode waves) 的电磁波可以扰动这些电子,使其偏离原有轨道并坠入大气层。


为了搜索此类事件, 研究团队利用算法分析了 太阳异常性/磁层粒子探索器 (SAMPEX) 数十来年收集的数据 。然而,结果却令人费解—— 许多高能电子的位置与预期不符——它们并非位于外辐射带,而是位于内辐射带


这一发现令人疑惑,原因有二:首先,哨声模式合声波在内辐射带并不常见;其次,过去的研究表明,内辐射带中不应存在如此高能的电子。这 是否有意味着尚未被识别的机制在起作用?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 1996年到2006年, 内辐射带中出现了 45次 高能电子暴。这表明, 内辐射带确实偶尔会充满高能电子。然而,这些时间的发生频率及其具体触发条件仍不明确。


由于这些高能电子可能损坏航天器并危及太空人员,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弄清它们的来源,以便更好地设计航天器防护措施。



罪魁祸首:闪电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这些高能电子的来源,可能与地球大气层本身有关。


闪电 是雷暴期间的一种强烈的电磁放电现象,能在天空中产生耀眼的光芒,同时释放出电磁波,其中包括被称为“ 闪电哨声 (lightning-generated whistlers) 的特殊波形。这些波可以穿越大气层进入太空,与内辐射带中的电子相互作用, 就像哨声模式合声波影响外辐射带电子一样。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将这些电子暴事件与全球雷暴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发现, 一些电子暴确实与闪电活动相关,但并非所有情况都能用此解释 。进一步分析表明, 只有在地磁风暴 (geomagnetic storms) 之后发生的闪电,才会导致电子暴的释放


研究人员认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雷击之后,地磁风暴 在太空中引发了一种“电子弹球游戏”, 它们与内辐射 带的电子碰撞,然后这些电子开始在地球的南北半球之间来回弹跳,每次往返只需0.2秒。随着电子不断反弹, 一部分电子会脱离辐射带,进入地球大气层。


换言之, 是地球天气 (闪电) 和太空天气 (地磁风暴) 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这些高能电子的特性 。太阳活动使辐射带充满高能电子,而闪电随后触发这些电子坠入大气层,形成观测到的电子暴。



太空天气的影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