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是清华大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大学

首席科学家×5!

清华大学  · 公众号  ·  · 2024-07-12 08: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七年前的初夏

一颗叫作“慧眼”的天文卫星发射成功

成为惊艳世界的国之重器

也让时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清华大学工物系1979级校友张双南

为人所知

七年过去

各项性能依旧良好的“慧眼”卫星

仍在太空中服役

62岁的张双南先后作为

五个空间天文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依然在钟爱的事业上全身心投入

探索茫茫未知宇宙的奥秘

是无数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

“宇宙特别钟爱我们

给我们不同的‘礼物’”

对于“寻找”与“拆开”这些“礼物”

张双南始终保持热情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归来,为了那声召唤




走进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 桌上的“慧眼”卫星模型闪闪发光 ,记录着他最为人所知的一段故事。


2017年6月15日,当“慧眼”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 奔向茫茫宇宙,时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张双南内心激动万分,那是梦想实现的感觉。


那一刻,张双南不禁回忆起 多年前来自导师李惕碚的来信


张双南在阿拉巴马大学的实验室给学生们讲解


2001年底,正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任教的 张双南接到李惕碚的来信,希望他能够回国帮助研制中国第一台空间X射线望远镜 ,即“慧眼”卫星。


几乎没有犹豫,张双南便作出选择,源于对导师的信任,更是对梦想的执着。


从小学到中学,张双南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高考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84年本科毕业后,张双南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硕士, 师从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和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开创者之一李惕碚院士 ——他们都是清华毕业的校友。随后张双南留学英国,博士毕业后到美国工作,在国外从事科研与教学的过程中,领导一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的想法像一颗种子,不断在他心中向下扎根,直到迎来大洋彼岸的召唤,仿佛春风化雨。


2004年毕业20周年之际,张双南(前排左一)和班主任赵岚 老师 (前排左二) 一起在清华的办公室




来之不易的“慧眼”




“慧眼”卫星是一台来之不易的太空望远镜。从李惕碚和吴枚等科学家于1993年提出,到2011年立项,再到2017年发射, 前后整整用了24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 ,过程中的漫长科研与各种困难不言而喻。


然而这些,张双南却不太愿意回忆,他笑称自己是个“好了伤疤忘了疼”“永远向前看”的人。“ 每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项目,所做的事情都是以前没做过的,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解决问题。 ”作为项目团队主要带头人,他的原则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解决了便是,这个原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中每一个人。


张双南在演讲中


2014年前后,“慧眼”团队在美国找到一家供货商,对方是做这种探测器和望远镜的商业公司中水平最高的,“ 已经按照中国的设计研制出来,但要发货时被美国商务部拦下了,说是在地面实验室用没问题,但放到太空中不行。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科学家们选择自己干! 他们与北京一家公司联合,开发研制出所需要的技术和材料,卫星的发射因此延迟一年。但也正因为此,团队在探测器及空间X射线、伽马射线、望远镜方面的研发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活捉”黑洞喷流、给中子星“把脉”、测量“宇宙最强磁场”、精确探测迄今最亮伽马暴、开展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 “慧眼”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也产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


如今,设计使用寿命只有四年的“慧眼”卫星,由于各项性能依旧良好,仍然在太空中服役,寻找并拆开各种来自宇宙的“礼物”。





中国加速度




张双南在“慧眼”卫星数据中心


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原主任, 张双南除了担任“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之外,还担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伽马暴偏振实验、新一代“慧眼”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eXTP)空间天文台、 中国空间站伽马暴偏振实验2号和旗舰级实验“高能宇宙辐射探测”项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专家组的首席科学家 ,为中国宇宙探测领域的加速前进贡献力量。


朋友的一个玩笑话至今令张双南记忆深刻:多年前当他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侃侃而谈中国宇宙探测领域的规划时, 底下有外国同行笑称张双南“疯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规划如今很多都已实现 ,这在张双南看来,是无数国内同行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和付出换来的。


张双南坦言,目前中国和美国在宇宙探测领域的差距仍然很大,但中国正在加速前进,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反超。他举例说, 如果“慧眼”卫星是个小型天文台,那么新一代“慧眼”就是一个旗舰级的空间天文台 。“新一代‘慧眼’发射后,我们可以说在这一领域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了。”




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张双南喜欢的一张照片,他称之为“时间机器”


满负荷工作了20多年,张双南开始给自己做减法。


今年春节,张双南卸任了他担任20年的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职务。接棒的,是来自清华大学天文系的冯骅(本科和博士都毕业于清华),而实验室也正在步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序列。对于继任者,张双南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相信他会比自己做得更好。


虽然张双南仍然在不断推进很多新项目,但是他决定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而是 将机会更多留给年轻人,让他们独立承担,挑起大梁,并鼓励他们“做事业要稍微有一点理想主义” ,比如担任“怀柔一号”极目卫星首席科学家的熊少林(本科也毕业于清华),在当时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空间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2010年兼职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建立了X射线成像实验室,带着从清华招来的几位“弟子”,再次创业,从无到有、十年磨一剑研发了国际领先的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了2024年1月发射的“爱因斯坦探针”X射线天文卫星(注:卫星的名字是张双南起的),该卫星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科学发现。2024年4月初,他也辞去了该实验室团组的首席科学家,接棒的是2010年从清华招来的实验室第一位成员张臣,年轻的张臣已经是这个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工作之外,他又在给自己做加法。


他登上讲台,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讲授通识课 火爆程度一座难求 ;他热爱科普,不仅参加各种活动,还 出版了《极简天文课》和《科学方法与美学》等科普书籍 ,坦言“作为科学家我们只能以此回馈公众”。


这一切源于他曾经的经历,“ 我受的教育虽然已是国内最好的,但出国后就明显会感觉到差距。这也是我花时间带团队、在学校开课、做科普的目的, 希望帮助年轻人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帮助他们将来做得比我们更好。


张双南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次采访。对方问到“ 什么时候中国能够赶上欧美 ”,他的回答是“ 我的学生的学生成长起来,能够在国际前沿发挥作用,就差不多了 ”。每当看到身边年轻人的成长与成绩,张双南内心都会充满欣喜,仿佛看到那个曾经的自己。



更多 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吕婷

文|郭玲

视觉设计 | 贺茂藤

排版 | 曾净

编辑|彭稳平

责编 | 苑洁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选



在自己研制的飞机上睡着,他说很幸福!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全球首座!背后是这群清华人!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清华博士毕业去工地!一干就是十年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