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20 小时前  
最爱大北京  ·  2月22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北京:马松莉被查 ·  2 天前  
康石石  ·  拿到藤校奖学金的作品集长什么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相关阅读 | 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等《多面的制度: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1-05-21 09:15

正文



北大文研院系列讲座,邀请九位知名教授,聚焦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其理论方法



多面的制度
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

阎步克 邢义田 邓小南  等著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

306页,平装,72元
ISBN:978710807068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从三皇五帝到品秩爵位,从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从正式规章到潜在规则——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中,“制度”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也一直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话题。制度研究的历史 虽然 悠久,然而“制度”为何?它如何形成、如何呈现、如何研究?其变迁的动力又何在?很多问题仍未在学界达成共识。
本书源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聚焦于“制度”这一极富内在张力的对象,邀请阎步克、邢义田、邓小南、刘志伟、侯旭东、应星、周雪光、周黎安、刘世定九位知名教授,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希望在路径的交叉中激活思想,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


作  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邢义田  台湾“中研院”特聘研究员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志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侯旭东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应   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周黎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刘世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编  者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实体学术机构,隶属于北京大学。其宗旨为:涵育学术,激活思想。





目       录


序言   渠敬东

制度史视角中的酒爵酒尊——周代爵制的可视化形态
阎步克

从制度的“可视性”谈汉代的印绶和鞶囊
邢义田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朝信息渠道研究为例
邓小南

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以“一条鞭法”和“图甲制”为例
刘志伟

“制度”如何成为“制度史”
侯旭东

比较历史分析源流辨析
应星

论非正式制度——中国官僚体制研究的启示
周雪光

经济学的制度范式与中国经验
周黎安

经济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两条不同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刘世定


《多面的制度: 跨学科视野下 的制度研究 》内页





序   言


渠敬东

(北京大学文研院常务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



众所周知,几乎从历史学在中国诞生的那一刻起,典章制度便作为一类重要知识而备受关注。《尚书》已见尧舜设官分职的详细记载,《左传》中也留有三皇五帝官职构成的点滴记忆,后来成书的《周礼》,更是对国家整体结构的精巧设计,充分体现了时人对于制度建设的缜密思维。而自秦汉帝国以降,制度在历史学中的地位有增无减,有着“正史”之称;作为中国古代史乘最重要代表的“二十四史”,其中大多设有“百官志”“职官志”,集中显示出古人对制度的长期关注。

现代史学于中国建立后,制度研究亦在其中占据重要的篇幅。无论是讲求史料考证的史料学派,还是主张理论先行的史观学派,都曾对制度研究倾注了巨大的心力。其结果便是,几乎围绕每个历史时期的史学研究,制度研究都构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相关成果数量之多,可称汗牛充栋。不断涌现的新出文献亦为制度研究持续注入源头活水,无论是甲骨金石,还是简帛文书,都揭示出许多传世文献未见的官职设置和行政运作,推动制度研究走向具体、走向细节。

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一些敏锐的研究者还尝试提炼、总结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邓小南教授倡导的“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教授提倡的制度史观,侯旭东教授推动的日常统治研究,都是其中的显例。理论方法的提出表明制度研究已很深入,但同时也显现出,在什么是制度、如何研究制度上,还存在着不少分歧:制度是静态存在的法令条文,还是具体政治社会中的实践?制度居于支配性的统摄地位,还是常常被接受者的能动性所干扰甚至左右?研究制度应立足中央/国家还是地方/社会?观察制度的视角应该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可以说,在这些关涉制度的最基础、最紧要的问题上,研究者之间尚未形成共识。

另一方面,制度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要命题。早在19世纪,即有所谓的旧制度主义。而伴随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社会科学中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制度再次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以制度为核心概念来解释政治、社会、经济现象的学术主张常常被称为“新制度主义”。如何发现特定政治体制的特征以及制度运行中各类正式、非正式的惯例和价值体系?制度与行为如何互动?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新制度主义的研究中得到了推进。

不过,何谓制度?社会科学内部同样是众说纷纭。制度是什么?制度与行动者关系如何?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变迁动力又是什么?这些历史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争议的焦点。

2018年秋季至2019年春季,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简称“文研院”)推出了“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邀请了一批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聚焦“制度”这一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核心主题进行讨论。讲座的讲稿经过整理和完善后,在三联书店出版。

这本书的开篇,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他从制度史的视角分析周代可视性的等级标志——酒爵与酒尊。发达的衔号系统、精密的升降规则、森然不紊的等级待遇,必定是行政体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五等爵及公卿大夫士爵,在西周时还在孕育之中,它们实际都是春秋以来才逐渐成形的。然而,西周已是贵族社会,大小贵族虽不像后世那样有成熟的品秩勋爵,但也形成了一些萌芽性的、原生性的标识方式。

为了维持并强化秩序规范的稳定存续,人们会利用各种有形符号,使秩序规范可视化。其中,由权力建构的政治秩序,尤须借助有形的符号,标示权力主体与被支配的对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会从可视性的角度出发,以汉代官吏的印绶和鞶囊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制度及制度史的研究问题,考察古人如何将政治制度转化为有形、可视的符号,如何借助这些符号体现不同场合之下的权力与身份秩序。

政治制度史是学界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近年来,“走向‘活’的制度史”这一研究范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所谓“活的”,即不再拘泥于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制度规章,转而投向动态的、灵活多变的实施方式和功能效用,并力图借此将制度与文化、社会群体乃至思想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基于这一研究背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将以宋朝的信息渠道研究为范例,探讨如何挖掘和理解制度史的“活动”因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