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顿火锅说起
若干年前在重庆,和朋友一起吃火锅,我第一次见到下图这种啤酒瓶盖子,它有点像易拉罐的拉环,开瓶体验不错。朋友说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啤酒可以无工具开瓶,加上拉开的那一声“Biu”而成为忠实用户了。
图
某品牌啤酒的盖子
再看到如下图的鸳鸯锅,相比更常见的左右分隔,这个内外分隔的锅解决了几个问题:
第一, 入座的时候不用再讨论吃辣的坐哪边,不吃辣的坐哪边,通吃的坐中间这个话题;
第二, 永远不会出现“夹红汤里的菜,红油滴进清汤里”的情况;
第三, 红汤清汤沸点不同,左右分隔不会同时开锅,而内外分,配合合理的火头,可以同时开锅;
图
内外分隔的鸳鸯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口号,已经提出小十年了,我们看到世界美好了一些,但生活中的Bug依然很多,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发现,提出自己的想法,直接或间接的为优化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我也渐渐体会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X》的神奇之处:
阶段一:很多人入行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它,并且见不得老人黑它(画外音:我和别人不一样,不是那种做不了产品经理的人);
阶段二:接着做熟练了,发现说说容易,做到好难,开始加入黑这本书的阵营(画外音:我懂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谁提我跟谁急);
阶段三:再然后开始带新人了,想想又推荐新人先看这个(画外音:小孩子嘛,先看看励志故事也好,别被吓到了,也能省我不少口水);
循环往复……
而在这么多年中,我也逐渐意识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X》的不足之处,希望自己能把坑填上。所以,自序里,我就分享一下最近若干年都发生了一些什么吧。
与我有关的五本书
先说五本书,它们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四步创业法》、《淘宝十年产品事》、《有的放矢》,2010到2014年每年一本,它们是本书的内容源头。其中,两本是我写的,三本是我组织的网络协作翻译团队 @七印部落(注:可以在新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搜索“七印部落”,联系到日常运营的小伙伴) 翻译的,它们都在说产品,和你手里这本新书的话题一样。
简单说说这五本的逻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新手产品经理的方法论,适合-1到1岁的产品经理。2010年初版,业内不少已经很优秀的产品经理,跟我说是「看这本书长大的」 ,我表示很无语,2012年出版V1.1,2014年出版V1.2(也叫纪念版),截止2016年底,实体书销售超20万本,不算正版和盗版的电子书。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是做产品的高阶方法论,作者Marty有20多年的产品经验,适合产品管理者或资深的产品经理,如果你认为上面那本太初级,太局限,那这本就最适合你了。2011年翻译引进,今天看依然不过时。
《四步创业法》是一本在国内被严重低估的书,2012年引进,其实这才是硅谷的创业圣经。《精益创业》的作者都是《四步创业法》作者的学生和忠实信徒,李开复老师也推荐过它,如下图。做产品久了会发现,产品和创业的方法论其实很像,只是创业更难。在创业的方法论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对产品经理有用的东西。
图
李开复点评《四步创业法》
《淘宝十年产品事》是一本案例集,正好在2013年淘宝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出版。淘宝系产品的复杂度和多样性,可以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20年来独此一家,从前台到后台,从2B到2C,从Web到APP,不一而足。产品经理成长到一定阶段,再看方法论已经作用不大,只能通过案例来提升。自己犯错后的成长最扎实。比如,早在2008年,阿里和微软合作的一个项目上,我就花掉了公司1000多万人民币的项目经费,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所以,能通过别人的案例来学习更加高效。
《有的放矢》在2014年引进,它更加适合2014年开始的略显癫狂的全民创业时代。全书只讲了一件事情——创业、做产品的过程中,怎样可以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不浪费各种资源。不管你何时读到这里,都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去年这个时候在做什么。是不是其中有不少事情,如果当时不做,对现在的自己和公司也没有任何区别?再回忆一下你有没有目睹三年前红红火火的创业公司,绝大多数已经在今天之前销声匿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本书就能帮到你。
2015到2016年,我把它们的精华合并在了一起,开发了一门课程,叫「互联网产品的从无到有」,给不少大小公司、机构、大会分享过,借这些机会也接触到不少新的案例、理解了一些方法论的局限性,愈发感觉有必要好好整理一下。
2016,工作十年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X》里写到的各种局限性,我在十年内一直努力打破,汇报一下成果。
2006到2012年,我在阿里一线做产品,试了2B的,比如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CRM、进销存等;2C的,比如淘宝卖家的各种效率工具、天猫买家的会员体系与积分系统;平台型的比如天猫的营销产品线、会员体系;垂直型的比如淘宝的鞋类、运动、海外商品市场……这个阶段,出版了第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2年到2014年,开始关注人,从「做产品改变世界」进化为「通过改变产品经理来改变世界」,去阿里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产品大学,专门研究了产品经理成长,设计岗位模型、学习路径图等,同时也在做讲师,培训阿里的产品新人;搭建了阿里集团在线学习平台,服务当时两万多员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类似「内部网易云课堂」、「内部知乎」等系统;负责阿里集团内部的创新孵化器——赛马,探索大公司内部的创新机制与文化。这两年,出版了第二本书《淘宝十年产品事》。
2014年上半年,离开阿里的最后几个月,是一小段插曲——响应集团All in无线的号召,去做了一段时间「来往」(注:阿里在社交之路上的一次失败尝试,但也有很大价值,比如,它为后来的企业级应用“钉钉”积累了技术资本,也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做产品要从用户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从公司战略需要出发),虽说产品没起来,但对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一是接触了移动互联网,二是发现自己还是可以承受996(注:玩命的互联网公司们发明的词,每天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意思)的。
2014年8月,我从阿里离职,做了半年自由职业,全国各地到处跑,一边通过讲课、做顾问,感受各种行业、各类公司的做法,一边思考接下来做什么。接触过的公司包括电信、移动这类运营商以及他们的乙方公司;上证所、中国银联、国泰君安、汇添富、建行、招行、兴业、平安等金融相关公司;网易、携程、京东、苏宁、同程这些互联网公司;中兴、华为、联想、用友、万科、海南航空、上海航空、上汽集团、中航信等泛IT类公司;各种媒体、培训、会议公司;还有一些创业公司和创业服务机构……这半年,扩展了视野,逐步确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