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并设置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本号文章。
美国版的“何不食肉糜”
文/乌里单刀
西晋
惠帝
时,有一年闹灾荒,
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官员把情况报告给惠帝,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官员听了,
哭笑不得
,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
后来,人们就用“何不食肉糜”形容某些人的愚蠢。这些蠢货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同样的处境,就武断地对别人的
困顿
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人是趋利避害的,人的行为总是其权衡取舍下的最优选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行为自然也没有分别。如果能够选择,灾民又怎么会放着肉粥不吃,去啃草根树皮呢?不就是没有选择,不得已而为之嘛!
同样的道理,人们住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或住丰分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群租房,同样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要么是负担不起更好房子的房租,要么是为了省下钱来实现更高价值的目标。
他们宁愿忍受这样的居住条件,也要留在想要留在的城市,是因为这城市给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和希望。否则,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
出于朴素的同情心,看不得穷人受苦,把人们赶出那些拥挤、破旧而简陋的住房,真的能够改善他们的处境吗?这跟
晋
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何不食肉糜”这种事儿,并非中国独有,浓眉大眼的美帝也干过。
众所周知,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区,不仅是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的经济中心。这里是纽约市中央商务区所在地,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是纽约最富有的区。
然而谁能想到,19世纪时的曼哈顿,并不像现代那样繁荣和光鲜,而是有着众多“有碍观瞻”的贫民区。
那时的曼哈顿下东区,有很多犹太移民居住在极为拥挤的廉租房中。有一半的犹太人住在3~4个人共住的房间中,还有接近1/4的人挤在5人间里。当时的人口密度,是100年后其他贫民区的3倍之多。
而且在19世纪中期的贫民区,厕所并不在室内,而是位于住宅楼后面的院落或小巷中。到了19世纪末,自来水(水龙头和厕所)才得以接入住宅楼供房客共同使用。1894年,近4000个公寓房间只配有51个私人厕所,在超过25万租户中,只有306人的家里配有浴缸。
虽然居住条件恶劣,但这些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并未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是满怀对自己和子女在美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为了这个美好的将来,他们宁愿暂时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也要省下钱来。他们用省下的钱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后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境况,这种改善远远超过了当时大部分人的想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部分的犹太人能够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正是依靠了他们已经生活于美国的家人的资助。
在更早的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人处于欧洲大饥荒的水深火热之中,靠着他们先一步来到美国谋生的家人的资助,他们才得以远渡重洋,来到美国。那些先来到美国的爱尔兰人,他们同样住在贫民区中,用省下的钱为家人支付了船票,解救了倍受折磨的家人。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几百万爱尔兰人来到了美国。
同时期的意大利移民,也在纽约一些破旧的房屋中勉强度日。这里的居住环境,与欧洲其他城市和南美地区的住房相比,强不了多少。然而,通过省吃俭用、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可以将节约下来的钱寄回意大利,维持家人的日常用度,直到他们攒够了钱衣锦还乡,或是把家人接到美国或其他地方团聚。
尽管居住环境不好,但生活在贫民区里的人自己并不在意。可是当事人不在意,某些第三方的良心知识分子却非常在意。
这些进步主义改革者,像极了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家于谦的父亲于老爷子。于老爷子是个心地善良的老财主,见不得穷人受穷受难,所以他家方圆十里内不能有穷人,然后,他把附近的穷人都赶走了。
在白左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压力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与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践踏了租户、房东、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和其他住房市场参与者的选择。
其中最常见的干预措施就是“清除贫民区”(slum-clearance)项目。其他的干预方式还包括阻止“城市扩张”(urban sprawl)以及促进或防止出现种族隔离的居住区的法律。
政府主导拆除被第三方观察者认为有碍观瞻的破旧住房,这在19世纪被称为“清除贫民区”,在20世纪则被称作“城市重建”(urban renewal)。
然而,19世纪的“清除贫民区”,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居所。20世纪的“城市重建”计划,所创造的安身之所也少于它所拆毁的,而且很多新住房的租金超过了这些流离失所的租户所能承受的水平。最终结果是,这些政府计划限制而非扩大了低收入房客的租房选择面。
这些行动让大量低收入的租户流离失所,却美其名曰“为他们好”。然而中国有句老话: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西方也有句谚语:一个傻子给自己穿衣服,比任何一个聪明人来替他穿,要穿得更好。这些记者或社会改革者们是有多么的狂妄,才会认为作为第三方的他们,比这些低收入租户更了解什么才是对他们好?
事实难道不是很明显吗?如果负担得起且不影响自己的其他目标和需求,这些租户早就搬到更好的居所了,用得着这些社会工程师咸吃萝卜淡操心?
在各位“社会的良知”搞搞震之前,那些贫穷的移民及其家人的经济状况,已经通过他们的勤俭节约中得到改善。
但当社会改革者通过政府的力量,强迫他们支付更多钱,住在他们暂时并不想选择的更大、更好的房子里时,这些移民就很难再改善自己未来的生活了。
“社会的良知们”并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相反,由于他们的“好心”,移民不得不牺牲其他目标和追求,如寄钱给远在欧洲受到社会迫害和暴力威胁的家人,把钱用来支付上涨的租金。
当然了,说别人家的猪黑,不等于自己家的猪就白。
N年前,某大城市某个公寓发生了一场大火。火灾夺走了19条生命,这些人当中只有2个人是本地人,其余都是外地务工人员。为了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当地展开了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并强制上百万外来务工人员在期限内迁离住所。
直到现在,都还有当事人在抱怨当年的这段经历。比如某法塔赫大佬说,“我当年被清理过,基本上我再也不想踏入那个城市了。最魔幻的是宜家双层床被锯了……”
一网友吐槽:他住的某公馆顶层复式不能算低端住宅了吧?一回去发现床都被人闯进来给砸了,190平的房子满屋狼藉,我勒个去!
另一网友说:下班回来,屋里一片狼藉,互相打听,最后听说是去xxx领东西,砸之前东西都收着呢。去了之后,先报家门,然后被何不食肉糜的训一顿……不敢还嘴,拿东西走人。
这次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出发点是好的,怎奈“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某些刁民竟然不知好歹,不但毫不领情,反而质疑和抹黑这个行动,污蔑为趁机清理“低端人口”……
2024-5-14
经济学与伦理学入门经典阅读: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上)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下)
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名篇:《法律》
财产权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