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值
网易原创情感文化栏目。槽值爆表,不吐不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莓辣MAYLOVE  ·  2.7 雌性大熊猫一年可受孕的时间最多只有3天 ·  8 小时前  
槽值  ·  为什么医院坚决不让高度近视献血? ·  17 小时前  
槽值  ·  网易沸点工作室多岗位实习生招聘中 ·  17 小时前  
于小戈  ·  过了一个最惨春节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槽值

内娱欠她的,终于开始还了

槽值  · 公众号  · 两性  · 2025-02-07 13:00

正文


最近,两则振奋 人心的好消息在不少影迷中间传开。

一则是,2024年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女性传记电影《泳者之心》,其原著小说即将引进中文版, 名字按照原文“Young Woman and the Sea”翻译为《女人与海》。

图源:公众号春潮Nov+

另一则是,有网友发现,经典高分电影《海蒂与爷爷》,在某视频网站上已更名为和原名“Heidi”更贴近的 《海蒂》


放眼“风起云涌”的内娱,这似乎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连热搜都冲不动的程度。

但意味着 电影中被隐去的“她们”,正在渐渐拿回自己的姓名。

从去年夏天电影名字到底应被翻译为《泳者之心》还是《老娘与海》的讨论,到如今终于能看到如实翻译的《女人与海》。

归位的聚光灯,只是接力的开始。
上映期间,内地累计票房仅1000万出头,但在豆瓣获得9.0的高评分。

过去一年,《泳者之心》在银幕之外掀起的讨论, 将长期以来电影译名中女性名字被篡改、隐藏这一现象,撕开了一道口子。

电影改编自格伦·斯托特2009年出版的非虚构书籍《Young Woman and the Sea》,讲述的是历史上第一位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特鲁迪·埃德尔的传奇故事。

不难看出, 无论是原版书籍还是电影,其名字对应的都是海明威的著名小说《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

而在电影的内地引进版中,“Young woman”却被译为了更泛指却不常见的谐音词“泳者”。


如果不了解故事,这不算一个坏名字,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好名字。

“光看名字还以为是发生在室内的游泳比赛,既没翻出大海/海峡这一重要元素,也没凸显主人公的女性身份。”

在搜索软件上输入 “泳者之心” 四个字, 哪怕加上了关键词“电影”,依然会被提示是否打错了字。


在影迷们看来,相比官方含混不清的译名,无论是《女人与海》还是《老娘与海》都是更加直接且准确地表达。

“而他们最 终选择这个翻译,大抵是已经习惯了无视女性的名字。”

纵观电影史,在涉及女性角色的译名上或增或减的翻译,俯拾皆是。

德国战争电影《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德语原意为 “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

但在国内译为 《我们的父辈》 ,直接让参与这段历史的女性集体隐身。

“德文甚至是母亲在前,你们怎么敢的。”

传记电影《Temple Grandin》, 片名为一位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的本名 (坦普·葛兰汀) ,中文译名却成了《自闭历程》。

很多网友表示, “看了海报才知道,电影讲的是一位女性的经历”。


包括此次少数平台变更了名字的电影《海蒂》,国内影迷对其原译名的诟病更是由来已久。

作为全世界儿童都熟知的小女孩海蒂的故事,1880年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名为《Heidi》,1937年由秀兰·邓波儿主演同名电影也延续了这一名字。

但在2015年的电影版引进中,中文译名《海蒂与爷爷》将原本戏份较少的角色与主角海蒂并列,一度让很多人直呼受骗:

“请问,电影后半部 分爷爷的戏份在哪里???”


在原本的女性名字上添加前缀和别称,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隐形毒药”——

这类译名看似强调了女性的主角身份,却利用刻板印象词汇吸引眼球,甚至达到弱化女性的效果。

如近年让人耳目一新的美剧《The Power(力量)》,被译为了毫无杀伤力的《电击少女》。


而讲述了漫威漫画中最神秘的女超级英雄起源故事的《Madame Web》,明明可以直译为“蜘蛛女士”,却偏偏要译为《蜘蛛夫人》。


拥有特殊超能力的女性角色尚是如此待遇,涉世未深的校园青春片更是成了翻译重灾区。

美国校园青春片《She's the Man》,直译“她是个男人”,信达雅“假小子”,但被译为《足球尤物》;

围绕印度裔美国少女展开的校园喜剧《Never Have I Ever》,已经播到第四季,中文页面的译名仍然是糟糕的《好想做一次》。


如果顺着时间线往前回溯会发现, 电影片名中被隐形的女性不仅数量巨大,翻译用词也更粗暴露骨。

1946年希区柯克的电影《Notorious》,直译为“臭名昭著/污名”,中文译名《美人计》。

无独有偶,讲男人故事的前作《Ocean's Eleven》被译为《十一罗汉》,讲女人故事的续作《Ocean's Eight》却成了《瞒天过海:美人计》。


1963年以埃及一代女王名字命名的传记电影《Cleopatra》,原是展示这位极具才华的女性统治者的风采。

内地版译为颇具香艳色彩的《埃及艳后》,港台地区更是译名《埃及妖后》, 让主角作为埃及女法老的尊贵和威严荡然无存。


此外,1964年由雪莉·麦克雷恩主演的黑色喜剧《What a Way to Go!》,中译《旺夫魔女》《傻女十八变》《好女十八嫁》,癫得花样百出。

1988年的法国传记电影《Camille Claudel》,内地直译其名为《卡蜜儿·克劳岱尔》,而港台地区译名《罗丹的情人》一直以来备受影迷诟病:

“卡蜜儿·克 劳岱尔的一生因为爱上罗丹而毁灭,直至今天,依然活在罗丹的阴影里。”


面对这样的现状,仍有不少人选择性无视,或是干脆自我麻痹——

“可能觉得直译不够信达雅?”

“只要能讲好故事,就没必要较这个真。”

“翻译不能信手拈来,一定要遵从现有的常识、社会认知和语言习惯。”

但, 从来如此,便对吗?
女性的身影、声音、名字,被轻视了太久。

通常在影视创作中,就算需要提及,也会将女性的“名字”放置在母亲、妻子、女儿等“更重要的身份”之后。

时间久了,连女性自己都不禁自问:

“当她们的名字被重新提起,到底会发生什么?”

图源:《和莎莫的500天》

2021年,导演贾玲用《你好,李焕英》,让全世界记住了她妈妈的名字。

作为一部献给自己母亲的电影,无论是在取名还是叙事中都没有落入空洞歌颂母亲的套路,而是细致刻画了一个有笑有泪的关于李焕英的故事。

在这里, “李焕英”这个身份,是先于贾玲母亲的存在。

正如电影中台词所说,“她不仅仅是我的妈妈,她还是她自己。”

一个女性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 复杂性,通过对名字的强调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遗憾的是英文译名《Hi,Mom》,依然让李焕英的主体性让位于其身份标签

有时候, 并列出现在片名中的女性的名字,往往表明其更多元的社会关系的联结。

如1998年的传记电影《Hilary and Jackie(希拉里与杰基)》,中译名《她比烟花寂寞》被不少人奉为“信达雅”。

但作为一部优秀的女性电影,电影主题和叙事主轴均围绕“姐妹情”展开,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疏远、靠近、打破和重新联结的复杂关系。

译名不仅没有传达人物关系,甚至改变了情感基调,让不少影迷误认为主人公的深层动机只是“寂寞”。


不仅片名中出现名字重要, 在影视剧的叙事中,名字的消失和出现,往往也会成为其个人历史中过去和现在的分水岭。

在台剧《俗女养成记》里,不识字的阿嫲李月英,也曾因自己的名字丢失而迷失。

因为结婚冠夫姓,她的名字变成“陈李月英”多年。

但躺在床上时,她也会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叫她阿月,朋友叫她月英的时光。

作为月英的她,不是面目模糊的家庭妇女,而是喜欢吃奶油蛋糕,幻想过一种脱离家务、轻松惬意生活的普通女性。

因此她会对孙女感叹, “我也好久没有听到我自己的名字了。”

直到她执意离开家庭,离开丈夫独自搬出去住,才终于从旧的名字里挣脱出来,过上了新生活。

“在成为别人的老婆、妈妈、婆婆、奶奶之前,她其实最想成为的是她自己”

阿嫲想学写自己的名字

在前阵子播出的古装剧《国色芳华》里,女主角何惟芳到长安闯荡,遇见一位帮助她的女子叫秦五娘。

相识之前,五娘不识字,只是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五,便有了“五儿”这个名字。

而当何惟芳把五娘从喝酒后就暴打她的丈夫手中救出后,两人决定一起创业,其间很重要的一个剧情,就是 何惟芳给五娘起了新名字“秦胜意”。


当再次碰到家暴前夫的刁难时,何惟芳一句 “你如今已经不是秦五儿了,你是秦胜意” ,重新给了她反抗的勇气。


因为拥有具体的名字,这些女性的面孔鲜活起来。

她们是一个个有爱有恨,有兄弟姐妹,但也有生活乐趣的个体。

而不 再是单一、干瘪的家庭角色,和无足轻重的“无名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