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温故社
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从实验到理论,探索催化反应隐藏的信息与机理,打开催化过程“黑匣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温故社

【解读】EST:碱金属诱导的羟基配位高活性Pt单位点催化剂用于CO/HCs氧化净化净化

科学温故社  · 公众号  ·  · 2024-07-15 12: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作者:陈建军 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李志宇 博士生(昆明理工大学)

通讯作者:张秋林 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宁平 教授(昆明理工大学)

合作者:谭伟 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

论文 DOI: 10.1021/acs.est.4c00725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宁平、张秋林和陈建军老师团队等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发表了题为 “Facilely Fabricated Single-Site Pt δ+ –O(OH) x –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Alkali on Zirconia Exhibiting Superior Catalytic Oxidation Reactivity” 的研究论文 (DOI: 10.1021/acs.est.4c00725) 。催化剂表面活性物种的调控一直是环境催化领域去除各种污染物的研究热点,而羟基作为氧化反应中重要的表面活性物种,其结构的调控与鉴定依然存在挑战。研究人员通过在氧化锆负载的铂催化剂上掺杂碱金属( Pt-Na/ZrO 2 ),制备了碱金属诱导的羟基配位富电子 Pt δ+ -O(OH) x - 活性物种。与晶格氧不同,该活性物种可与吸附在 Pt δ+ 上的 CO 反应生成 CO 2 ,将决速步骤的能垒从 1.97 eV 降至 0.93 eV 。此外,因 Na 物种对水的吸附和活化能力较强,该碱金属诱导的 Pt δ+ −O(OH) x 易于再生,从而显著提高了其活性和稳定性。本文通过碱金属诱导调控表面羟基活性,阐明了 Pt 1 /ZrO 2 催化剂上碱金属诱导的羟基配位高活性 Pt 单位点的结构,揭示了该活性结构在催化氧化净化环境污染物( CO HCs )( HCs C 3 H 8 C 7 H 8 C 3 H 6 CH 4 )中的促进机制,为设计构筑低温高效的单位点 Pt 基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支撑
引言
Pt 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活性。然而,源于低温下 CO 导致 Pt 中毒, Pt CO 低温催化氧化活性较差。因此,构筑高活性 OH 物种通过水煤气反应( WGS )有助于提升 CO 低温催化氧化活性。本文通过碱金属在 Pt 1 /ZrO 2 表面诱导形成羟基配位的高活性 Pt δ+ -O(OH) x - 单位点物种,用于催化氧化净化工业烟气中 CO HCs
图文导读

电子结构解析

Fig. 1. AC-HAADF-STEM image (a) and STEM–EDX elemental mapping image (b) of Pt/ZrO 2 , AC-HAADF-STEM image (c) and STEM–EDX elemental mapping image (d) of Pt–Na/ZrO 2 (bright dots marked by white circles are referred to Pt single atoms). Wavelet transform plots of Pt/ZrO 2 (e) and Pt–Na/ZrO 2 (f). k3-Weight Fourier transforms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fitting EXAFS spectra (g). Normalized XANES spectra at the Pt L3-edge of PtO 2 , Pt/ZrO 2 , Pt–Na/ZrO 2 , and Pt foil (h). In situ DRIFTS of CO adsorption at 30 °C (i) .

通过湿浸渍法制备了单位点的 Pt-Na/ZrO 2 催化剂( 1 EXAFS XANES 结果显示, Pt 可能与 Na 物种通过氧桥( Pt-O-Na )相连,这有效降低了 Pt 的氧化态,这与 XPS In situ DRIFTS 的结果一致

表面羟基鉴定


Fig. 2. (a) FT-IR spectra; (b) TG curves; (c) O 1s XPS spectra; and (d) CO 2 -TPD profiles over Pt/ZrO 2 and Pt–Na/ZrO 2 . The structure illustrations are of single-site Pt δ+ –O(OH) x – over Pt/ZrO 2 (e) and single-site Pt δ+ –O(OH) x – associated with Na over Pt–Na/ZrO 2 (f) .

为了研究表面羟基物种,进行了 FT-IR 测试 。如 2a 所示 3000-3750 cm −1 处的峰归因于表面 −OH 物种, Pt−Na/-ZrO 2 上的羟基强度明显高于 Pt/ZrO 2 ,表明 Pt−Na/ZrO 2 −OH 浓度更高。 随后的 TG O1s XPS CO 2 -TPD 结果 均印证该观点( 2b, 2c )。碱金属提升性能的关键在于将高活性 -OH 提供给相邻的 Pt 单原子。 Pt/ZrO 2 OH 物种 的结构可能是 Pt−O(OH) x ,没有 Na 物种的连接 ( 2e ) ,而 Pt−Na/ZrO 2 上的 OH 物种可能是 Na 物种桥连的 Pt−O(OH) x − ( 2f )

催化性能评价

Fig. 3. (a) Light-off curves of the CO oxidation reaction, T 50 referred to a temperature of 50% CO conversion, (b) normalized reaction rate, and (c) Arrhenius plots for the CO oxidation reaction.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at a low CO conversion (<15%) and a high GHSV of up to 1,000,000 mL/h/g cat to rule out the limitation of mass and heat transfer. (d) Time-on-stream tests (TOS) over Pt/ZrO 2 (at 200 °C) and Pt–Na/ZrO 2 (at 130 °C) for 120 h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10 wt % water, (e) TOS over Pt/ZrO 2 and Pt–Na/ZrO 2 at 120 °C for 60 h with and without water, and (f) CO conversion with 1–10th cycles after a TOS reaction of 180 h over Pt–Na/ZrO 2 .

CO 催化氧化性能见 3 Na/ZrO 2 的活性高于 ZrO 2 ,表明 Na ZrO 2 有促进作用( 3a )。引入 Pt 后, Pt-Na/ZrO 2 活性明显优于 Pt/ZrO 2 ,这源自于 Na 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 Na 物种诱导的富电子单位点 Pt δ+ −O(OH ) x 密切相关。通水的 TOS 测试结果显示, H 2 O 显著促进了 Pt/ZrO 2 的低温催化活性,这归结于表面羟基物种的生成,而断水后其活性下降,这意味着随着该羟基物种不稳定,导致活性下降,而 Pt-Na/ZrO 2 并没有出现该劣化现象,这表明其表面羟基浓度并未因断水而减少,即 Na 诱导形成了稳定的单位点高活性 Pt 物种

活性物种鉴定

Fig. 4. In situ DRIFTS spectra during the reaction at 120 °C. Spectra were collected over Pt/ZrO 2 (a) and Pt–Na/ZrO 2 (b) under the flow of CO and O 2 . CO flow was then stopped, but the flow of the O 2 flow was continued, and the spectra were recorded over Pt/ZrO 2 (c) and Pt–Na/ZrO 2 (d) .

In situ DRIFTS 中,观察到 Pt/ZrO 2 Pt–Na/ZrO 2 表面都存在三种羟基,而 Pt/ZrO 2 并没有发现 CO 2 生成,这与其较低的 CO 氧化活性一致( 3a ),而 Pt–Na/ZrO 2 表面各类型 OH 浓度均远高于 Pt/ZrO 2 ,可观察到大量 CO 2 生成,这与其较高的氧化活性相对应。特别的是,针对上述两种催化剂,低温( 120 °C )下,吸附在铂原子上的 CO O 2 之间的反应均无法进行,可能是 O 2 中毒所致。该 O 2 中毒效应在 130 °C 时仍显著存在(图 S18 )。然而, Pt-Na/ZrO 2 在该温度下的 CO 氧化活性较高( 3a ),可能是 Na 物种桥连的 Pt δ+ -O(OH) x - 深度参与了该氧化反应。

Fig. 5 . Detailed CO-TPSR measurements of the catalysts. The samples were pretreated in nitrogen at 130 °C for 2 h to remove adsorbed water based on TG results (Figure 2b). The measurements were then performed at 130 °C without O 2 supply. (a) CO 2 generation, (b) H 2 generation, and (c) surface OH species uptake as a function of time. The inset in (b) shows the water signal over Pt–Na/ZrO 2 . After cutting off the CO flow, the H 2 pulse was gradually introduced in the reaction system, and surface OH groups were recorded over Pt–Na/ZrO 2 (d). During CO-TPSR experiments, (e) CO 2 product and (f) H 2 product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为了研究表面 -OH 物种的活性,进行了 CO-TPSR CO + OH → CO 2 + H 2 )测量。如 5a 所示, Pt-Na/ZrO 2 上的 CO 2 生成量高于 Pt/ZrO 2 ,这表明 Pt-Na/ZrO 2 具有较高的可利用氧物种,这与其表面丰富的 OH 物种吻合。 7 分钟的 CO 2 产物( α 峰)可能来自 CO*-Pt δ+ -OH 物种之间的反应( 5a )。 11 分钟的 CO 2 信号( β 峰)可能来自 CO*-Pt δ+ 与其他氧物种的反应。而只有在 Pt-Na/ZrO 2 上才能观察到较早的 α 峰,证明了 Na 的添加提高了表面 -OH 物种的活性。考虑到该样品存在较多 Na 桥连的 OH 基团,推测由 Na 物种连接的高活性单位点 Pt δ+ −O(OH) x 可能深入参与了该氧化反应。结合 H 2 -TPR 结果(图 S19 ), Pt−Na/ZrO 2 上观察到的 H 2 源于 WGS 反应,而在 H 2 脉冲实验中,随着 H 2 脉冲体积的增大, OH 表面的负峰面积逐渐减小,这表明通过 Na 吸附和活化水, Na 桥连的 OH 易在 Pt−Na/ZrO 2 上再生,同时样品中 H 2 信号的峰值温度都接近 CO 2 信号的峰值温度。这证实了 CO 主要通过 WGS 进行转化

催化反应机理

Fig. 6 . Proposed reaction mechanism for CO oxidation over Pt–Na/ZrO 2 . The inset displays the calculated energy profiles in eV. The structures of the intermediates and transition states of the key elementary steps are shown in the cycle. The reaction cycle represents the energy profile for Pt–Na/ZrO 2 , which is displayed by the red line in the inset. The blue line presents the energy profile for Pt/ZrO 2 (its reaction cycle is displayed in Figure S21) .

针对 Pt/ZrO 2 COOH* 转化为 CO 2 的过程是决速步,能垒为 1.97 eV 。这时 COOH* 需要和 Zr 上的 OH* 反应,而 Zr 上的 OH* 活性较低,因此反应能垒较大。针对 Pt-Na/ZrO 2 COOH* 转化为 CO 2 的过程能垒降低至 0.74 eV ,这时 COOH* 是和 Na 上的 OH* 反应得到 CO 2 ,说明 Na 上的 OH* 活性更高

针对 Pt/ZrO 2 Zr 上的 OH* COOH* 反应后得到 H 2 O* ,这个 H 2 O* 若脱附为 H 2 O(g) 仅需要 0.06 V 的自由能变,而 Pt-Na/ZrO 2 上的 H 2 O* 脱附则需要 1.09 eV 的自由能变。说明 Na 对水的吸附能更强,导致加入 Na 以后的表面水不容易脱附,而更有利于 Na 桥连的高活性单位点 Pt δ+ −O(OH ) x 的再生。

小结

这项研究从铂单位点催化剂上高活性羟基物种构筑和活性位点识别出发,设计制备出了一种碱金属诱导的羟基配位高活性 Pt 单位点催化剂,用于催化氧化净化环境污染物( CO HCs )( HCs C 3 H 8 C 7 H 8 C 3 H 6 CH 4 ),从原子水平上阐释了其催化作用机制,为设计构筑具有优异低温催化氧化活性的单位点 Pt 基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者介绍

宁平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开展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40 余年,先后任国家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等,现任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 30 余项;在 Nat. Commun., Angew. Chem., Environ. Sci. Technol. ACS Catal. Appl. Catal. B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20 余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 29 部;主持参与制订国家、地方及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8 项;第一发明人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 80 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 / 二等奖各 1 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11 项(均排名 1 );培养毕业博士 50 余名

张秋林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主持 / 在研国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5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Environ. Sci. Technol. ACS Catal. Green Chem. J. Energy Chem. Chem. Eng. J. J. Hazard. Mater. 等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总他引 2000 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美国专利 3 项、中国发明专利 26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主要从事含化学能低热值工业废气催化氧化净化与资源化利用、典型工业废气中硫、硝、尘净化或资源化利用、 CO 2 的催化转化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含化学能低热值工业废气高值化利用工业化装置 2 套,稳定运行,并逐步持续推广,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

陈建军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九届中国科协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项目人选,云南省 兴滇英才支持计划 青年人才,主持国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4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Environ. Sci. Technol. Appl. Catal. B ACS Catal. J. Energy Chem.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Chem. Eng. J. 等主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申请 / 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 20 余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 1 项,中国稀土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温室气体( CH 4 CO 2 CF 4 等)的催化净化和资源化利用、含能小分子( CO H 2 VOCs 等)的催化转化与高值化利用、耐(硫、氯、磷、水等)中毒环境功能纳米材料研究

李志宇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读博士,导师宁平教授 / 张秋林教授;主要从事 CO 催化氧化方面相关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Environ. Sci. Technol. Catal. Lett. 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2 篇。


备注: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COMPLETE REFERENCE CITATION}. Copyright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参考文献:

Facilely Fabricated Single-Site Ptδ+–O(OH)x–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Alkali on Zirconia Exhibiting Superior Catalytic Oxidation Reactiv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4, doi: 10.1021/acs.est.4c00725

文章链接 :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0725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 /资源共享/文献互助 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 ,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