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我把 2023 年 8 ... ·  1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哪吒2》票房或达95亿元,导演饺子能赚1.35亿 ·  1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韩束母公司CEO回应为引进AI而裁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一战一百年纪念,老欧洲的挽歌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11-19 19:36

正文

文 | 刘梦龙




最近因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暂时影响了沉思录的更新频率。今天先聊聊历史。粉丝们不要着急,后面该有的都会有。另外上次说的由双瞳同学赞助的抽奖活动这两天也会推出,请大家继续关注。



今年的十一月十一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在中国人购物狂欢的时候,欧洲正沉浸在旧的哀伤与新的焦虑之中。中国人对第一次大战是没有记忆的,明明发生在中国,但日德青岛大战与中国全然无关。五四运动与巴黎和约就是中国人对这场大战的有限记忆,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好好上了一课,转眼之间公理战胜的牌坊就成了笑话,正义和尊重不是靠乞求与施舍得来的。


对欧洲来说,一战的记忆要比二战来的深刻,在许多地方,一战军人墓地往往是城镇的中心,也要比二战军人墓地来的肃穆壮丽(典型的比如法国,毕竟二战他投降了,而德国人在二战的名声太差,至今没能翻身)。对欧洲来说,一战是诸神的黄昏,对亚非拉世界来说,如日中天的欧洲人打了一场诸神之战, 然后黄种人,黑种人发现白种人在烂泥地里打滚起来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当然,欧洲今天对一战的怀念带有某种和解的气息并折射出时代的不同。法德总是站在一起,而英国悄悄走开,美国人在一边和俄国人自说自话,中国人根本不会出现, 这既不是1919年的再现,也不是1945年的重整,甚至不是2019年的现实,更像是一百年后衰老欧洲的自说自话。



虽然老欧洲已经是昨日黄花,但这并不是说一战就失去了纪念价值,某种程度上说,一战在今天的人看来确实有超越的二战的价值。当1914年一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史上任职最久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子爵感叹道,欧洲的灯熄灭了。然而英国恰恰是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之一,也是日后二战的推手之一,这却是几乎没人提起的。本应该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最后只带来终结一切和平的和平,一千万人的牺牲只换来二十年后的另一场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和一百年后依旧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值得反思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恐怕就是对战争不切实际的妄想。 战争是最后的手段,最后的暴力,而绝不是一剂万灵药。即使有多少的上层人士对一战的爆发展现出自己的担忧,但不能不承认,在1914年的八月,这场战争开始的时候,整个欧洲是充满了期待,渴望和欢乐的气氛的。一战和二战最大的不同在于,虽然它同样是长期矛盾的总爆发,却是在一切尚有转圜的情况下,各方迫不及待的共同推动下爆发起来的。


自拿破仑战争开始,欧洲本土就没有全面战争的经验了,而普法战争却开了一个坏头。猛烈,快速,一击定乾坤是普法战争给欧洲的错觉。这种带有决定性和戏剧色彩的战争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就像日本人一直走不出甲午战争的影子一样。更糟糕的是,没有人从美国爆发的南北战争和日俄战争,甚至是布尔战争里得到必要的教训。


有趣的或者说不有趣的是,这种情形其实和今天是很像的。带来普法战争快速胜利的是欧洲发达的交通网络,近代化日趋完善的动员体系,这些在第一次大战又成了堑壕战的诅咒之源。普法战争可以说在卑斯麦和毛奇的天才运作下带来了一个对欧洲来说最糟糕的结局,法国人小败也好,小胜也罢,都不会带来欧洲地缘格局如此巨大的改变。奥地利慑于普法战争的惊人成功,直接退出了德国统一的竞争,法国战败,但实力在迅速恢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深。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中欧强权本来就是不自然的存在,从地理位置来说,中欧完全处于列强的夹击之下,几乎无险可守,即使在奥匈衰退之后,法俄两个传统欧洲强权都难以接受这样一个第三者。更早的三十年战争就是法国主导下对此的回应,这样一个强权要不然成为欧洲的领袖,要不然成为欧洲动乱的根源。


当然,我们总不能说德国就不该存在,只不过某种程度上德国能存在并发展下去恰恰是因为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仅仅是德国存在的问题,普法战争胜利的太轻松,太漂亮,给了所有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德国有高度的不安全感,法国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俄国则被英法联手捆绑在战车上,奥匈对巴尔干有不切实际的担忧和野心,英国表面上最清醒,但布局最深的也是它。


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都面临严重的内部问题,德国打算重新复制普法战争的胜利,再从法国大抢一次再赢得一个战略发展期,并一劳永逸的解决战略安全,法国如果没有复仇情绪的支撑第三共和国恐怕就要亡于内乱了,俄国如果没有法国资金的支持根本不能完成工业化,更何况英国人已经承诺为保卫波斯印度,放弃土耳其和君士坦丁堡,奥匈的二元政治在内部几乎已经崩裂了,连续动员已经让整个国家疲惫不堪,迫切需要一些安抚国民的成果,总参谋长康拉德痛苦的发现能维持发挥其大国权威的唯一方向只剩下巴尔干了。


这些问题千头万绪,马克龙刚刚在批评一战最大的问题是把国家主义看的太重,凌驾于一切之上,固然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至少在当时这是有些道理的。一战爆发时,欧洲已经遭遇严重的发展瓶颈,内部问题外部解决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但最终战争的强度烈度长度都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惨烈著称,甚至很多人认为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要惨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实际上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来的惨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酷烈的在于漫长而豪无希望的堑壕战,其导致的结果是对人精神的毁灭。这种毁灭不仅是肉体的也是精神上的幻灭,比如我们常说漫长的堑壕战导致整整一代人精神上的毁灭,法国直接从好战变成了畏战。


代表性事件 就是 1 917 大兵变, 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 大变 ,法俄两个参战国超过 百万 的士兵参与了兵变 是人类历史上 规模最 大的兵变 在俄国这导致了沙俄政权的垮台和二月革命的 成功并 最后影响十月革命,而法国 的军队哗变, 超过 六十个师的法国士兵拒绝 再次 投入无望的进攻, 试图建立 士兵自治,但仍然在爱国主义的支撑下同意继续防御并保证不把消息泄露给德国人,而且他们居然做到了,没有被 德国人有察觉,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有意思 的是 当时 流行的士兵组织形式是苏维埃 这导致了法国人的加倍恐慌,俄国人虽然由于革命保留了士兵自治的不少成果,但 大清洗 时期 前夕 终于撤销了, 这种 自治在军事上被发现是很不合理的,妨碍 正常的 军官 指挥权


如果考虑到苏联的建立,在漫长的一战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并没有真的消失, 真正消失的是对原有统治阶级的起码信任,以及由此导致的胜利者不再是胜利者。 这一点恐怕比士兵的消亡更让统治者坐立不安。


无论如何一战仍然有力的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会超越所有人的想象,但这种残酷并非一无是处,它带来了不少遗产。就像一开始说的,对于一战的大多数参战国来说,战争是在远没有到是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发动的。由于一战发动的戏剧性,在长期高强度军备和战争渴望与被突袭的恐惧的共同支配下,所谓无法停止的全国动员和导致的连锁宣战,这直接导致了日后的大国透明协商机制,实际上这种红色热线确实在冷战中挽救了世界好几次。



然而一战更多的依然是教训,比起它悲喜交加的开局和残酷的进程,一战更深刻的教训在于结束。古人说善始者未必善终,而一战几乎从头差到尾,尤其是结尾几乎毁掉了一切,原本应该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只带来终结一切的和平的和平。


一战另一个格外深刻的教训就在于在筋疲力尽之后,在彼此牵制中得到了一个让任何一方都不能满意的结局,而且这种结局是遗患至今的。当1918年将要结束的时候,协约国有没有能力彻底结束战争,事实上是有的,但英法开始顾忌更多的事情,比如美国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比如德国消失后英法的战略分歧。最不可思议的是这种顾忌和判断并不是在计划之内的,政治家们开始谋划这一切的时候,将军们几乎一无所知,政治直接和军事脱节了。二战的几个重要宣言和特别强调不单独议和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一战在这个方面的反省。一战胜利的不彻底性直接到了失败者拒绝承认失败,胜利者得到的仅仅是停战而已。


一战带来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变,奥匈的解体使奥地利彻底从强国的位置上消失,原本第二帝国内相对独立的各邦国由于战争清算反而走向融合,实现了德意志诸国从来没有过的真正统一,这带来了二战更加炽热的战火(比如巴伐利亚军队在第二帝国时期还是半独立的,需要德国总参要求巴伐利亚协同其军队行动)。巴尔干火药桶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被合并在一个脆弱的南斯拉夫里,带来日后无尽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解体,也许这会在日后被认为是欧洲毁灭的开始。原本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秩序几乎被彻底打乱,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各种力量在这块大地上纷纷崛起,而欧洲却对此漠不关心。阿拉伯大起义被背叛了,英国人拿走了巴勒斯坦,开始让犹太人迁入,把一群逊尼派,什叶派,库尔德人丢在一起建立了伊拉克,而法国人直接控制了黎巴嫩和叙利亚。英法在地图上划分出新的国家,除了笔直的边境线再无其他。这种大乱的直接后果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伊拉克的教派矛盾,库尔德人独立运动,瓦哈比和沙特的崛起(原本统治汉志等地的哈希姆家族,由于领导的阿拉伯大起义被背叛而严重削弱最后败于信仰瓦哈比教派的沙特,只能从英国人手上拿走了原本作为巴勒斯坦一部分的约旦作为补偿)。



精疲力尽与饥不择食,疲倦的妥协和疯狂的自我补偿同时体现在一战的终结里。这其中不仅仅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更有当权者的短视,甚至是清醒的意识到这一切的当权者也无法阻挡这种短视。


这是在长期战争的重压下,在战争终于结束后,积累的内部矛盾短时间释放导致了这种妥协和疯狂。就像一个人筋疲力尽,饥渴交迫,终于面对食物和床榻,绝不会顾忌肠胃能不能承受,睡眠会不会受凉,理智被长期压抑的欲望所压倒了。


实际上一战还有一个长期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英国的作用,这其实对于大部分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教训。战前的英国其实面对的是一个无解的残局,英国的实力已经被美国超越,实际上即使英德不发生矛盾,也无法解决一旦发生外部冲突时能源,粮食两个大问题(当时美国才是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波斯湾原油还没有发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