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可收听今日推荐歌曲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屈原·楚辞·九章《思美人》
最近被《思美人》的吐槽声刷屏,这部剧定位是“历史人物传记”,以屈原为主线,讲述了其传奇跌宕的人生以及瑰丽唯美的爱情故事。
可一经播出,大家才发现原来是一部玛丽苏、杰克苏合体的“尴尬剧”↓↓↓
史上造型最浮夸、性格最傲娇、言行很轻佻的屈原↓↓↓
出身卑贱,误会多多,相爱不能的女主 ↓↓↓
等等…吹箫好像是用的是...下巴↓↓↓
违背地心引力的古偶烂俗套路↓↓↓
毫无逻辑无处不在的鼓风机↓↓↓
明明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祭祀大典,硬是用电脑特效做成了玛雅金字塔同款↓↓↓
完璧归赵?在我地盘就得“完璧归楚”↓↓↓
再加上自动磨皮一百遍加阿宝色滤镜下的画面↓↓↓
阿宝色滤镜下屈原和楚怀王嘴唇都发紫
传说中的“邪术”——韩式半永久与欧式大双眼皮↓↓↓
▼
讲真,看到把战国时代的故事拍成玄幻剧,把屈原如此伟大而有情怀大义的历史人物演成忙着恋爱兼具傻白甜与杰克苏气息的男主,古典君是拒绝的!
再说像屈原这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就算谈起恋爱,追求方法断不会如剧中这般俗气到毫无浪漫可言!
但是,本着为粉丝服务的精神,加上大家后台留言对剧中一些先秦文化的质疑,古典君还是忍着看了几眼……
扒了下网上的吐槽帖,除了槽点多到无力吐槽的剧情外,大都集中在“服饰过于艳丽、撞色又拼接”、“楚王为啥自称不谷”、“屈原还活着竟然就过端午节”之类。
古典君认为,这大概是源于大多数人对先秦文化的误解。
所以今天,咱们就理一理《思美人》中,还有没有一些看着是槽点,实则还有据可寻的文化知识点,也算对得起被辣过的眼了。(PS:由于此剧槽点实在太多,而篇幅又有限,所以古典君只挑几个大家争议比较大的点来说)
丨“红采兮骍衣,翠缥兮为裳”丨
《思美人》的服饰最大的槽点莫过于色彩太艳丽,亮度高到不自然。
而我们印象中的古代服饰,大都是色彩灰暗,色调单一,就像博物馆墙上挂着的那些文物那样,可那都是上千年的老物件儿,谁家的衣服放上一千年能不掉色儿呢?
虽然高亮的配色确实是设计师的锅,但事实上,先秦时期色彩一点也不单调,鲜艳程度或许不如今日,但丰富程度差别绝没有想象中的大,比如前段登上热搜的刚出土的兵马俑,配色就很是大胆↓↓↓
只不过那时的染料多是植物性染料或矿石颜料,没有剧中化学染料的廉价感。
如果想对传统工艺的色彩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那么唐卡是一个比较方便的例子,因为它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矿石颜料加工技术。
先秦时的礼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应对节气、国礼、战争、朝堂的祭祀体系。其中,在不同的时节,天子与诸侯都要穿着相应颜色的礼服举行祭祀活动。
《礼记.月令》篇与《吕氏春秋》都记载——
“仲春之月……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青玉',。
“季春之月……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青玉”。
“孟夏之月……乘朱骆,驾赤辂,载赤旂,衣赤衣,服赤玉”。
“仲夏之月……乘朱辂,驾赤辂,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
“季夏之月……乘朱格,驾赤辂,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
“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驾黄驷,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
“孟秋之月……驾白辂,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仲秋之月……驾白辂,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季秋之月……驾白辂,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孟冬之月……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
“仲冬之月……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
设计师对于五色中青色肯定有误解
从地域上来区分,战国七雄对于颜色的偏好上也各有不同。以秦楚为例——
秦国尚黑。《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因此秦人就将黑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
楚俗尚赤,据《墨子•公孟篇》所载: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
“绛衣博袍”就是深红色的宽袖大袍。
连楚怀王这样的一国之君,其朝服也不因循守旧,而是标新立异。
这种喜好不光是反映在着装上,也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剧中的秦皇宫,就是以黑白配为主色调,而楚皇宫,则出现了大量红色调,这些也都没毛病。
但是!!剧中秦王竟然直接把大红外袍穿来上朝…
还有楚王宫这个绿色的地板又是什么鬼?剧中的楚国画面实在鲜艳亮丽的过头了,虽说楚人是喜欢艳丽的色彩,可是这样荧光爆发般的强还原,也真是过分!
丨“衣作绣,锦为沿”丨
虽然楚服的基本形制与华夏服制同出一源,但以追求和穿着“奇装异服”名闻于春秋战国的楚国,“高冠”、“丽饰”就是它的特色。
比如令各路网友大呼难以接受,黄白蓝黑各色系混搭在一起的这件奇葩服饰↓↓↓
事实上,屈原所穿的这件“百家衣”还是有些来源的,这种衣服学名统称为“偏衣”,指的是两种以上颜色合成的衣服。
《史记·晋世家》记载:“太子帅师,公衣偏衣。”刘宋裴駰集解:“偏裻之衣。偏,异色,驳不纯,裻在中,左右异,故曰偏衣。”
《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 裳间色, 偏衣, 谓间色不正之衣。”
这种衣服在中原地区曾被视为不合法度的奇装异服,可在南方楚地,礼制方面禁忌较少,这种多彩的偏衣在楚国时曾一度流行↓↓↓
《楚辞·九章·涉江》记载:“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里的奇服即是指偏衣。
屈原自己的表述,再结合出土文物我们可以看出,偏衣不仅仅是屈原一个人的专利,简直可以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潮牌了。
由此也可见古代的服装设计师在“拼接”和“撞色”的设计理念上,丝毫不输于今天的高定大牌啊!
至于那个条纹的领口,还有出土的实物为证↓↓↓
再来看看这件让人想起马赛克的衣服↓↓↓
其实楚国早早就有了几何纹样的服饰图案
大菱形
小菱形
十字菱形
塔形纹
马王堆出土的方棋纹绣
只不过这些几何图案多用在衣服的边缘。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晋国随武子称楚国“君子小人有服章”。“服章”指的是衣服的纹饰。楚国朝野上下,无论贵贱,皆有在服装上多饰花纹的风俗。
还是之前那张楚怀王的图↓↓↓
衣服上使用的龙纹,线条修长流畅,很得战国时期楚国龙纹的精髓。不过龙首龙爪部分还是借用了明清龙纹的特征。
总之呢,剧中图样风格上参考了历史,设计风格却加入了设计师太多的理所当然,所以才会变得不伦不类!
丨那时端午节,和屈原真没关系丨
剧中屈原准备去参加楚国的端午祭祀
屈原途中观看端午节百戏
一般来说,我们感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思美人》则在第一集就出现了端午节,所以也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吐槽。
其实,这点剧方一点毛病没有。据考证,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了。端午节的来源甚至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只不过在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以种种方式表达哀思,端午节才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丨“不谷”与“姓屈”丨
先来解释一下这个“不谷”:
不谷,又作“不榖”,“不榖”的本意是不结果实。水稻不灌浆就不会有稻米产生,这个叫“不榖”、“不谷”。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叫“不榖”、“不谷”。
《老子》记载:“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不谷”这个词是古代王侯用来自警、自谦的自称,所以楚王称自己为“不谷”是没有毛病的,具体历史上楚王是不是称自己为“不谷”,并没有相关史料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不谷”只能用于王侯自谦,别人可是不能乱叫的哦。
再来看屈原的姓氏问题——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那么,屈原当时能否叫“屈原”呢?
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字灵均,楚之同姓者也。”
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
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
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但是,屈原真的不信屈啊!
丨屈原还当过县官?丨
楚人尚武,骨子里有种不肯输的性格,即使在强大的周王朝面前,楚国就是不服周。
后来这一风气遗留了下来,形成湖北武汉人的口头禅,在遇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习惯会说一句:”老子就是不服周!“
所以,这也养成了屈原不畏强权,不妥协不退让的勇士之心。
可《思美人》中,屈原去当县尹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楚国不服周,所以官制方面也自己搞了一套,比周国还复杂。
楚国的官职大致可分为令尹、司马、莫敖、太傅、国老、延理、左徒、三闾大夫、司徒、郎中、县尹、宫厩尹、工尹、郎尹。
所以,县尹只是一个低级的小官。
历史上的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可代表楚王处理内外事务。
后来,屈原因劝谏楚怀王而被贬为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子弟教育。
至始至终,史料中都未有屈原曾做县尹的记载,所以,屈原应该是没有做过县尹的。
剧中可能只是因剧情需要,编剧便强制的让屈原过了一把“县长瘾”…
丨《山鬼》与莫愁女丨
《思美人》中的莫愁女和《山鬼》的传说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论。
首先“莫愁女”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
莫愁女,姓卢,名莫愁,善歌谣,先歌舞于民间,后如楚王宫中,历尽磨难,最后又回到了民间。
剧中莫愁女造型
传说莫愁女曾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
《阳春白雪》正是楚国最流行的歌曲。
剧中山鬼造型
而《山鬼》是《楚辞·九歌》篇名。
关于山鬼的身份,汉族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
而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山鬼就是巫山神女。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采三秀兮於山间”一句为“巫山采灵芝”,并注云:“於山即巫山,诗中写其外貌“既含睇兮又宜笑”与巫山神女同是女性,山鬼与巫山神女形象都是十分动人而多情的。
在剧中,导演将虚构与历史结合,山鬼便成为了莫愁女的另一重身份。
丨历史上的楚王是昏君吗?丨
在不少人的理解中,楚怀王是个昏君,但是《思美人》的呈现却并非如此。
其实,对楚怀王持有昏庸的看法,大多数人都是偏颇的,因为历史中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昏君。
楚怀王执政期间,曾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调整楚国矛盾重重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抑制楚国的贵族集团的利益。
他还曾北伐魏国,攻城夺地;东灭越国,拓境江东;合纵攻秦之时,他更被推为合纵长。
另外,从屈原的角度来看,屈原内心对美君美政的追求是极致的。这样一位千古诗人,如此拥戴楚怀王,肯定也是因为楚怀王有过人之处。
但是,楚怀王虽“不庸”,却时常“昏”。
屈原的“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说的就是这一点。
历史上的楚怀王,在中后期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对内误用佞臣,致使国事日非。
后入秦被扣,拒绝割地,大义殉国,保住了晚节。
一个保住了晚节大义的君王,后世的评价应该更加公允,只是为了衬托屈原伟大的形象,所以后世将楚怀王定义成为了一名昏君。
谭嗣同先生曾写诗“武关七绝”——
横空绝磴晓青苍,楚水秦山古战场。
我亦湘中旧词客,忍听父老说怀王。
谭嗣同触景生情,抚今追昔,通过诗句表现了对楚怀王的真挚惋惜之情。
所以,看完以上这些是不是发现
原来剧有些片段还是尊重历史的
只是对于一部历史剧而言
尊重历史并不只是从几个片段做起
而应从剧情细节与历史人物塑造着手
总言之,《思美人》是部雷剧
实在无聊可以姑且看看
只要注意着别被它带跑偏
如果能够从中领略到点先秦尤其是楚文化的灿烂
激发起对古代文化的探索之心
那也算是它最大的存在意义了
— THE END —
不能忍!现在的100万
10年后只值13万,20年后值2万……
“万元户”这在70年代末,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那时候的1万元就像天文数字,好像怎么用都用不完。而现在的14400元工资只能抵60年代末的工资36元,是不是瞬间感觉现在的钱不值钱了!
没错,一切都在涨,然而你存银行的钱一年就会贬值570元!不能忍!那么我们该如何守卫自己的钱包,不让它缩水呢?关注“多多说钱”,有关各种切身财富的技巧都在这儿,不仅助你第一时间知晓,而且还能帮助你的财富升值,金字塔上层的人都在这儿!
多多说钱
ddimone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