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百车全说
一个会说故事的汽车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百车全说

群魔乱舞的一口价

百车全说  · 公众号  · 汽车  · 2025-04-11 17: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百车全说

别人研究车,而我研究你!

图片

为什么今年遍地都是 " 一口价 " ,这些一口价真的靠谱吗?今天带大家盘点一下市面上已发布的 " 一口价 " 车型,到底是真心划算,还是套路不断。后半部分我们再分析一下 " 一口价 " 的大背景,以及 " 一口价 " 的底层逻辑。

今年的新车上市发布会,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 一口价 " 。有些车虽然没开发布会,也用海报的方式宣布采用一口价来销售。豪华品牌像是凯迪拉克几乎全系都采用一口价销售模式, CT5 一口价 21.59 万起, XT5 一口价 26.59 万起。合资品牌像是别克君威,一口价 10.69 万起。上汽大众最近上市的途昂 PRO ,一口价 26.99-31.99 万。东风日产轩逸经典一口价 6.98 万起、逍客荣誉一口价 9.98 万起。一直很傲娇的丰田也加入一口价模式,锋兰达 8.98 万起,威兰达 12.98 万起。还有东风本田 CR-V ,前段时间也宣布一口价 11.99 万。国产品牌像是奇瑞,前两天刚开发布会,旗下四大品牌:奇瑞、 iCAR 、星途、捷途几乎全系都调整为一口价模式。

但不同厂家宣布的一口价,套路还是蛮多的。就比如说本田 CR-V 的一口价 11.99 万,要拿到这个价格,你必须要满足很多条件。首先这是最低配 18.59 万的活力版,现金优惠 4.6 万,然后必须要求全额贷款, 5 年分期,再返你 2 年利息大概 1.6 万,然后二手车置换,非本品牌厂家补贴 4000 元。 4.6+1.6+0.4=6.6 万, 18.59 -6.6 =11.99 万。听起来很划算,但仔细一想,不对啊。其他品牌贷款也有 2 年返息,而且这返息怎么能算优惠呢?我实际贷款 2 年利息还是要给银行的啊,你只是提前返给我而已。还有这置换补贴,去哪家店都有,怎么也算进去了呢?那要把报废补贴算进去,岂不是更低?所以大家都在骂 CR-V 这个一口价不实在,套路太多,条件太多。要满额贷款,要有置换。

还有些一口价更有意思了,不仅把贷款返息、各种补贴全算上,还会在海报下方注明一行小字:车辆最终成交价格与 xx 城市授权经销商商定为准。就比如奥迪 Q5 ,你在网上能搜出很多个版本不同的一口价,有的 23.88 万起,有的 24.79 万起,有的 24.99 万起,你再仔细看下面的小字,有的要与上海经销商商定,有的要与浙江经销商商定,有的要与北京经销商商定。这怎么看都像是个笑话。

再比如像日产的一口价,还找了贾冰做了广告。轩逸经典虽然是个老掉牙的车,但一口价 6.98 万,比比亚迪秦 PLUS 还便宜,对有些人还是有吸引力的。可是不同城市的销售给到这价格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要贷款,有的可以全款。而关注过轩逸经典行情的人会摇摇头苦笑,因为这车去年最多的时候,愿意贷款可以给到 4 万多的优惠。现在一口价只相当于优惠 3.88 万。如果不能谈价,那就等于涨价。还有轩逸真心版也是一个道理,现在 8.98 万的一口价,其实跟指导价贵 6000 元的悦享版,去年优惠后的价格一个样。那你说,这是涨价还是降价?

目前官宣一口价没有翻车的,应该算是别克和凯迪拉克。 10.69 万的别克君威, 21.59 万的凯迪拉克 CT5 ,你真的要全款买,直接去店里刷卡,然后买个保险,交个税,上个牌就能开走。也不强制你贷款,也不强制你必须有置换。如果你符合补贴标准,优惠就继续往上叠加。而且你仔细看今年的别克和凯迪拉克,明显在精简产品配置,以前还要分什么领先、精英、豪华,然后再分不同排量,甚至还分两驱四驱。现在不存在了,基本就 2 个配置,最多 3 个配置。要么低功率、高功率,要么两驱、四驱,基本入门就高配。这说明什么?别克想明白了,消费者不会在这个品牌上浪费太多时间,你什么价格,直接说,价格满意我再看看你的产品力。以前藏着掖着,放个高高在上的指导价,人家问都不来问。

其实,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出现了很多一口价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合资品牌的价格,这几年被国产新能源打下来了。早年像大众、丰田好卖的车都没什么优惠,像汉兰达还要加价,凯美瑞那时候也就优惠个 1 万出头。现如今,甭管你什么合资车,没个 3-4 万的优惠,你都不好意思跟客户开口。现在合资普遍都大幅优惠,那么只要有一家宣布我们采取 " 一口价 " 模式,其他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啥一口价啊,不就是把经销商的优惠价,以官方的形式宣传出去了吗?但这样有效果啊,短时间内,可以大幅增加销售线索量。你不跟进 " 一口价 " 你就没有曝光的优势,大家就以为你卖的贵。其实说白了,价格战打到今天这个时间点,客户已经没有耐心再一家一家店去砍价了,又不是非买你家的车不行?

但我觉得,经销商代理模式下做 " 一口价 " 非常难。而且一口价模式一旦开启,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很多不可控因素马上接踵而来。比如,原先一台车指导价卖 15 万,经销商优惠 5 万,客户按 10 万成交。而这台车经销商是按 11 万从厂家进货的,实际是亏 1 万在卖,当然,他可以从装潢、保险、贷款其他方面再赚回来。但是现在官方说,我们一口价 10 万。那么请问,你给经销商的进货价多少钱?你还按 11 万的进货价吗?不可能。你要想让经销商听话,跟着你的一口价模式来玩,除了要让销量起飞,还得让他能赚钱。所以,厂家得在 11 万进货价基础上做补贴。比如一台车补贴 1.5 万,这样进货价就成了 9.5 万,按 10 万一口价卖,经销商就赚钱了。可是反过来看,厂家就赚的少了。要知道,装潢、贷款、保险这些利润,进的是经销商口袋,不是厂家口袋。所以,现在的一口价模式,非常考验厂家的成本控制,也考验厂家的决心。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鸿蒙智行,虽然不全是直营店,但据我所知,几乎指导价就是成交价。我帮很多人找关系问过价格,除了刷我脸送点小礼品外,车价一分不能少,即使买的是 40-50 万的 M9 ,也不行。为什么能把经销商的价格控的这么好?说白了,就是品牌强势,消费者认这个牌子,店里不缺流量,真的能让经销商赚到钱。他能赚钱,就会听你厂家的话,即使原价销售也能卖出去,谁还愿意降价。另外就是库存问题,只要厂家不大批量的压库存给经销商,经销商也可以不优惠,或者少优惠来卖车。

再举个例子,吉利星愿,这么一款 7-8 万块钱的小电车,大家猜猜 4S 店进货价比指导价低多少钱? 2700 块。说出来你敢信吗?这 2700 还揣不进兜里,目前讲讲价,还得让出去个 500-1000 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前几天知识星球的球球,刚找我问过价。你说这车一口价不一口价,有啥区别?

有网友说,咱们中国人爱还价,买车不还价,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这话我是认可的。一口价除非你常年坚持,否则短期内做一口价,我是不认的。何况现在一口价套路那么多,有些还写着 " 限时 " ,这个限时的意思可以正过来理解,也可以反过来。比如,我可以理解为过了这段时间,价格回复成原来的指导价 + 砍价模式。我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一口价只是限定这段时间,下段时间我可以再公布一个更低的一口价,反正都是限时。所以,怎么让我完全信任你的一口价体系不会崩塌,能一直维持下去?哪怕你过段时间下调价割我韭菜,你只要能做到,不让加就全国都不让,调整价格就全国调整,也不是不能接受。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买新车都是按照官方指导价,再结合终端优惠来算出成交价,这都是国人默认的买车方式。但自从新能源车开始普及,很多新品牌开始用一口价的形式来销售。最广为人知的一口价模式,其实就是特斯拉,从 2013 年在北京芳草地开第一家直营店,一直到今天为止,特斯拉一直没有给过一分钱优惠,都是官方指导价就是成交价,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口价模式。而国内的新势力品牌,刚开始大家都想模仿特斯拉,用直营的模式,但真能坚持到今天的,其实没几家了。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想维护一口价模式,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直营模式,只有直营才能由厂家来控制定价体系。但是直营,就意味着需要厂家投资开店,厂家负责管理全国所有的店,不仅投入成本大,管理难度也大。不过直营的话,厂家可以控制全流程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定价环节。这样的好处就是,厂家指导价定多少钱,全国所有直营店就卖多少钱,分毫不差。所有的销售政策也完全一样,五年免息,限时赠送的权益,每个销售的口径都完全一致。所以,消费者只要考虑这车喜不喜欢,不用考虑价格还能再砍多少?销售在店里只负责带客户体验新车,没有讨价还价的过程。下单之后,客户也能在 APP 里看到车辆的生产进度、物流进度,以及安排交付的地点。如果维护得好,整个体验其实非常丝滑,客户还是很认可的。

但直营的难点也有很多。比如非常考验车企的资金实力,因为建店和运营的成本非常重。要知道开店的数量与实际的销量成正比,直营的开店速度肯定没有加盟经销商来得快。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资金在全国开直营店,那么就无法支撑工厂的产能,工厂建好了又不能天天闲置不开工,但加足马力生产,你店面又不够多,卖的不够多,那就会形成库存积压。以前有经销商代理的话,库存可以压给经销商,这就是大家看到的 4S 店库存堆成山,然后 4S 店要回笼资金,只能被迫降价。加盟的好处就是,厂家不管你库存压力大不大,因为 4S 店从厂家提货的时候,钱已经打给厂家了。对厂家来说,这车就算是卖出去了。现在直营,压力给到了自己。

另外,直营模式也非常考验营销和定价能力,因为以前经销商代理的时候,你价格定的不好,经销商还可以通过优惠来调节成交价,现在全直营都是一口价,定错价格那绝对是致命打击。其次,经销商代理都是地方势力,能力千差万别。也许一个品牌北方经销商卖不好,南方卖的风生水起,西部经销商垂死挣扎,东部经销商生龙活虎。有的经销商,就是当地地头蛇,确实有本事,无论对私业务、对公业务,他都能搞得定,能赚到钱他也愿意在本地砸广告做宣传,一环扣一环,搞的有声有色。你如果直营,所有宣传统一听总部指挥,能把全国这盘棋下好的,目前来看,除了像小米、特斯拉这么强势的品牌,剩下的没几个。

说到底,直营店的玩法,是从底层架构上就与传统经销商代理的方式不同,传统经销商是根本改造不了的。所以在国内,一开始很多新势力品牌都想学特斯拉做直营,从底层架构上改造。比如蔚来、理想、小鹏,包括我开的阿维塔。但运营几年之后,发现直营难度实在太大。一是非常考验品牌力和产品力,一旦这个品牌不被大家认可,或者产品力出现问题,全国的直营店都卖不出去车,那每天就是干耗,成本压力巨大。所以这两年蔚来已经放弃了全国直营,开始引入经销商模式。但蔚来并不是完全放开经销商加盟,而是采取一种叫 " 售后换售前 " 的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授权一家经销商负责蔚来的售后维修服务,但你要把前面的展厅低价租给蔚来做销售展厅。这样一来,经销商可以收获资金和售后维修的利润。蔚来可以减少大规模建店成本,同时稳住了直营模式,可以还是按以前的方式管理线下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

小鹏成立之初也是采取直营,但很快发现不行,早在 2019 年就开放了加盟,但一开始对加盟经销商要求还挺高,必须先运营商超店,达到目标才能申请开带售后的店。后来王凤英去了小鹏,在 2023 年启动 " 木星计划 " ,就是用经销商模式逐步替换过往的直营模式,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覆盖率。经销商规模起来之后,紧跟着小鹏就开始大幅降低车型售价,从 MONA M03 ,到小鹏 P7+ ,再到最近刚上市的新款 G6 G9 ,每款车一上市,网上就一片惊呼:掀桌子了,掀桌子了。我现在看到掀桌子三个字就想笑,哪儿来那么多桌子?

蔚小理当中唯一还在坚持直营的,是理想品牌,理想只是把一部分钣喷业务授权给了第三方。销售和交付还是以直营的方式,所以理想的价格和服务一直控制的比较好。但前期理想一直卖的是增程式,成本比纯电要低,价格也不算便宜,所以是为数不多这几年赚到钱的新势力品牌。有钱就有底气继续开直营店,有钱就能维持还不错的服务。但从今年开始,理想的压力也会非常大,因为马上纯电 i 系列车型要上了。怎么定价?怎么权衡纯电与增程的关系?毕竟蔚来和小鹏店里没有增程啊,特斯拉店里也没有。学习鸿蒙智行的方式吗?肯定不行。所以在直营模式下,有纯电和增程同时销售的,目前来看就理想一家,所以是个挑战啊。

最后聊个小故事,结束我们今天的节目。前不久 3.15 晚会上曝光了蜜雪冰城宜昌某店使用隔夜水果切片。本以为这是蜜雪冰城的负面,结果网友一边倒的力挺蜜雪冰城,有的说 " 你暗访一个多月,就查出个过期柠檬片? " 还有的说 " 你干脆把我妈妈抓了吧,我家冰箱里还有去年她买的粽子呢 " ,甚至有网友说 " 什么, 4 块钱的柠檬水不是科技与狠活,用的居然是真柠檬? "3.15 虽然曝光了蜜雪冰城,蜜雪冰城甚至都不用公关,都能收获好评,你说神奇不神奇。

而在 3.14 号,湖北经视 3.15 特别报道,曝光了沪上阿姨使用过期食材制作奶茶。好家伙,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自己利益,全网发起 " 拒喝沪上阿姨 " 行动,甚至有网友翻出了沪上阿姨 " 白水收费 10 "" 拖欠员工工资 " 的报道,品牌形象可以说是跌至冰点。这两个品牌同时被曝光,问题其实也都差不多,为什么网友反应截然不同?说白了,品牌要在平时给自己积攒信誉积分,积攒好感度。蜜雪冰城给人的感觉是 " 它都不嫌我穷,我咋还能嫌他隔夜呢 " ,而沪上阿姨宣传的是 " 新鲜、健康、手作 " ,消费者对它的奶茶品质、食品安全都有更高的预期。

管理客户预期是个技术活,大家都知道宜家购物,出门的时候有个 1 元冰淇淋,这是为了提升你的愉悦感,让你出门的时候有个宜家性价比高的印象。但各位知不知道,宜家还搞过雨伞在雨天打折的活动,原价 29.9 元的雨伞,下雨天的会员价 9.9 元。这是不是反常识?因为我们印象中,雨天买伞即使不加价,至少也不会便宜吧。没错,超出你的预期,就会让你愉悦,可以积攒信誉分、好感度。

咱们国内哪个品牌做的最好呢?我觉得是小米的雷军。要知道创始人形象,也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你是不是在央视看雷军在北京开会,感觉像是自己哥们上了电视一样?这就是信誉分、好感度拉满的表现。再反观这次蜜雪冰城被网友力挺,也说明了媒体公信力与品牌公信力,现在开始出现了反转。以前是媒体公信力强,给谁报道一个负面,很可能这个企业一口气喘不过来就挂了。现在呢,自媒体时代,企业自己就能掌握发声的渠道,平时就在运营自己的账号。跟群众打成一片,你官媒每年走个形式报道一次所谓的黑幕,你觉得大家会怎么想?你用一家店的违规操作,想锤一个全国性的品牌?

其实我最后聊这些,就是因为看到了现在一口价群魔乱舞的现状,谁在攒好感度,谁在败品牌口碑,也许客户知道,销售知道,但是坐在工厂会议室里吹空调的领导,他们也许并不知道。

图片

图片
想和三刀做朋友?想和三刀的读者做朋友? 想海内外找到更多知己好友?
欢迎来三刀的朋友圈。

图片

往期回顾

图片

小米SU7 Ultra,真正卖爆的原因


图片

沃尔沃S90,买现款还是等新款?


图片

凯迪拉克CT5,开它下赛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