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学音乐与朗诵
凝聚文学之精萃,汇集微文化之精编,系在分享经典文学,美学,国学,影视,音乐,气质修养,爱情事业,健康人生,处世艺术,职场正能量等综合文化平台(另自带MP3朗诵和原创散文优先发布)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此心光明: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破解人生难题 ·  9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10分钟正念减压,减轻假期综合症 ·  9 小时前  
做書  ·  为什么我们不建议大家在初五迎财神 ·  4 天前  
为你读诗  ·  四大名著特装版,绝美收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学音乐与朗诵

曾是赤脚医生的她,凭什么建议武汉封城、和钟南山齐名?

文学音乐与朗诵  · 公众号  · 文学  · 2020-02-10 09:48

正文


作者:木棉姐姐
来源:木棉说(ID:mumianshuo)



从当赤脚医生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医生。”

—— 李兰娟
-这是 木棉人物微刊 的第 51 期人物-


在这场疫情之前,相比于钟南山,我们对李兰娟是陌生的。
甚至在1月23日,政府欣然采纳她的建议封城时,还在纳闷,这老太太到底是什么来头。
从建议封城,到分离病毒毒株,从亲赴武汉,到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
不过短短半个月,群众的风向就变了,特别是双黄连事件后。
甚至有人直言,我以后只信钟南山和李兰娟了。
这位73岁老太太, 战功赫赫,却深藏功与名;和蔼可亲,却堪称 巾帼不让须眉的国之脊梁;做过高官,却始终心系苍生。

这样的传奇女性,早该被我们认识了。




1947年,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贫寒人家。
那年,正值战火连天之际,百姓苦不堪言。
父亲患有眼疾,养家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从小成绩优异的李兰娟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可刚读到初二,母亲就让她辍学了。
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已无力供她上学。

看着母亲每天挑着山货走30公里的艰辛,李兰娟抱憾选择了放弃。
准备离开学校那天,她收拾完行李含泪和班主任告别,班主任看着这般场景,便问她:“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读书?”
她赶紧答道:“是的!”
班主任建议她请假在家自学一个月,到时候回来参加期末考试。
果然,这个的办法奏效了。
李兰娟这次期末考优异的成绩,为自己争取到了继续念书的机会。
最终,在多位老师的帮助下,她靠着奖学金坚持念完了初中和高中。

那时,李兰娟本以为熬过最困难的这几年,就能顺理成章上大学,然后看到前途的光。
可没等她参加高考,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别无选择,她只能回老家做代课老师。
从小见惯了乡亲们因常年劳作饱受腰背疼痛困扰的李兰娟,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念头:
我想为他们做点事。
在回乡前,她联系上了浙江中医院学习针灸。
聪慧如她,无论是教书还是治病,她都干得相当出色,却也再次因为贫寒的家境面临两难的选择。
代课老师,月工资24块,赤脚医生,月工资只有3块。
理想和现实,到底选哪个?
要立志成为医生的她,后来想明白了:
“只要脑袋里有知识,老师什么时候都能做;可做赤脚医生,就有机会进一步参加培训学习医学。”
从此,她风雨无阻,披星 戴月,辗转于全村400多户人家之间,当起了赤 脚医生。

李兰娟求学一路坎坷,却也是幸运的。
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从学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了浙江医科大一附院担任主治医生。
在那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年代,李兰娟一边在临床救人,一边日以继夜地投身到肝炎的课题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她的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统,让重型肝炎治愈率从11.9%上升到78.9%。
各项奖项接踵而至,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了人工肝技术的开创者。

但她却还是老样子,一朴实的医生,始终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
即便自己早已身居高位。
从赤脚医生到著名院士,她每一步都走得无愧于患者。




2003年,非典肆虐,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一边是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另一边却迟迟找不到病因。
当时身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在得知浙江出现3位非典患者后,当机立断,下达了三道指令:
一,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二,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
三,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
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这是小题大做,特别是第二条,显然不合官场生存法则。
但李兰娟却力排众议。

她顶着巨大的争议和压力,连夜给卫生部长、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
获得领导支持后,在她的指导下,所有接触过3位非典患者的1000多人,短短一夜被就全部找到并隔离。
最终,全省隔离观察的人数达到11万人以上。
李兰娟的杀伐果断,为非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隔绝了传染源却远远不够,李兰娟又开始率团队日以继夜地攻克SARS病毒。
只用了短短48小时,就成功分离到SARS病毒,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

面对病人,这位厅长级别的教授又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也正是这些举措,浙江省创造了治愈患者无一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的后遗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和二代病人的奇迹。
类似的事件在2013年再次上演,H7N9禽流感来袭。
这次,又是李兰娟站了出来。
她用5天锁定病毒来源,继而关闭活禽市场有效切断传播源,控制了一场可能在全球爆发的禽流感;
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为传染病诊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成功自主研发H7N9的流感疫苗种子株,打破了流感疫苗种子株靠进口的局面......
这一次,主动权终于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了!

记得李兰娟去年上《开讲啦》,撒贝宁提到她录制节目是当天去当天回的。
她立即补充道:“我上午还在看门诊。”
在她眼里,时间就是生命。
她是一位负责任的厅长,更是一个有着仁心仁术的好医生。
就像她写给年轻人的寄语:
医学是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


2月2日,李兰娟带领专家组成员抵达武汉。
央视记者去采访她时,有一个细节让人泪目。
记者听到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特别担心地叮嘱她要多睡一点。
可没等记者说完,她就转向了另一边,表情凝重地跟旁边的医生强调有关检测试剂的问题。

在疫情面前,和病毒赛跑就是拯救苍生,她根本无暇关心其他。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说:
七十几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多下了火车,吃过早餐就赶紧去开会......

可她这些年,差不多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一心扑在工作上。
和同样是院士的郑树森结婚后,两人工作都忙。
虽在同一家医院上班,但两人每天的交流时间只有起床到8点去医院。
郑树森甚至打趣李兰娟说:
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什么家务也不做,算不上贤妻良母。

而今年,她这一年一次做饭的机会都错过了。
除夕之夜,参加完疫情会议的她从北京回杭州时,已九点多了。
在北京机场随便吃的一份饺子,便是她的晚饭。


在这张刷屏朋友圈的照片里,她却笑得很满足,还特意发了条朋友圈“炫耀”:

刚从北京回到杭州,她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