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2025最燃一幕刷屏 ·  7 小时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假期结束好几天了,我还没回过神来…… ·  2 天前  
龙岩图书馆  ·  活动回顾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关于“江歌案”多余又多余的话:在法律与道德之外,还有一片灰色的旷野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豆瓣  · 读书  · 2017-11-17 05:36

正文

关于“江歌案”,我们还有些多余又多余的话想说。大致案情,或许大多数读者已经知晓。

2016年11月3日凌晨,来自山东青岛的赴日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自己租住的公寓门外,脖子、前胸等部位被刺十刀,因失血过多身亡。11月24日,日本警方逮捕了一名叫陈世峰的凶嫌。而他是江歌生前闺蜜、借住室友刘鑫的前男友,事发当时她就在江歌家里,因恐惧、慌乱始终待在公寓门背后,整个过程中未出门查看及救助。

事发后,江歌母亲江秋莲试图与刘鑫见面,了解江歌遇害时的情况。开始刘鑫答应配合,但事件逐步演变,两人之间微妙的张力最终倒向了无法和解的愤怒与怨恨。新京报视频节目《局面》11月9日开始,陆续发布了多段采访视频,其中包含江秋莲与刘鑫在悲剧发生294天后的第一场面谈,以及江秋莲、刘鑫各自的单人采访。

节目播出后,“江歌”案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撰文 | 张婷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是冷漠自私的加害者

透过《局面》的采访,我们能感受到节目组尽力保持中正、客观的立场,留给冲突双方均等的话语权。或许是预见到刘鑫将面临的“网络暴力”,节目组给予了她足够的解释权,也抽丝剥茧地打探江歌母亲“原谅”刘鑫的可能性。但网友们看完节目之后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出离的愤怒。

在遭遇危险的紧急关头,由于恐惧与慌乱,刘鑫躲在室内未出门营救或查看,对于这一点,我们并未看到太多指责。“这是人之常情”,对案发当时刘鑫的反应,这个判断几乎是公共舆论的共识。扪心自问,谁也不能保证那个时刻能处理得比刘鑫更勇敢、更仗义。但愤怒的触发点在于事发之后,刘鑫处理与江歌母亲的关系及冲突时,流露出的极度自私。适度的自保与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必须。但刘鑫所体现出来的自保本能,强烈到让人心寒。

刘鑫的痛苦应当被承认。她遭受网络暴力了吗?是的,毫无疑问。而且是一场从弱到强不断加码的网络暴力。面对指责与谩骂,她有权表达不同的声音,反抗粗暴的人身攻击。但她反抗网络暴力时的“真情流露”与理直气壮,与她在回应江歌受害疑点时的含糊其辞与恐惧躲避,形成了让人无法忽视的对比。

《局面》采访视频截图。采访中,谈及江歌遇害前后的经过,刘鑫语气平静、娓娓道来,碰到无法回答或不甚认同的问题,也只是支吾着说“我真的不知道”。但在提及她及家人被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时,她再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被痛苦、愤怒、委屈占据。这前后的对比,成为许多人对刘鑫感到愤怒的来源之一。

刘鑫对江歌的怀念可能是真诚的,但从她的言辞之中,我们看不到她对江秋莲所承受痛苦的共情,甚至可以说,她的共情能力几乎为零。她谈论着江歌“死了”、江歌“被刺了十刀”、江歌的死“跟我有关系”这些字眼,但这些被吐出来的话仅仅是一些汉字的排列组合,她并不真的知道这些抽象组合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如果她知道,她不会对自己受到的伤害秉持着如此“坚贞不屈”的愤懑。或者她至少会在守着自己所受伤害的同时,想到江秋莲的痛苦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局面》采访视频截图。

很多评论把刘鑫称作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更恰当的叫法或许是,这是一个典型的“朴素利己主义者”、“本能利己主义者”。刘鑫的利己主义以一种钢铁般不可动摇的理直气壮存在着,她的自保和利己,并非像我们通常所指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那样是出自复杂经历与思考之后的犬儒选择,而是出自生而为人的强大本能,毋需思考的自然法则。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人性里最灰暗的部分。我们的愤怒或许不只指向刘鑫本身,而是人类整体,甚至我们自身。因而这愤怒里也夹杂着失望与恐惧:人竟是这样一种从根本上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对同类之苦感同身受的物种吗?

事件当中,那些难以还原的灰色地带

与刘鑫触发的复杂情绪相比,嫌犯陈世峰引起的讨论,更加趋向一致,也因此更加趋向被淹没。另一方面,我们所知关于陈世峰的事实少得可怜。我们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跟刘鑫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他对事发过程的讲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版本?

我们无法对未知进行评论,于是,被分析最多的变成材料相对充足的另外两方。我们期待陈世峰的声音,这期待或许不会被满足。但至少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陈世峰这个关键角色、杀人凶嫌在目前的公共讨论中是缺失的,我们现在所掌握的“事实”,很可能并非全貌,甚至某些部分会面目全非。

仅仅是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在肆无忌惮的指责和不加掩饰的情绪里,预留一块空白的灰色地带。哪怕这块灰色地带只是一条缝隙,也足够我们在黑白之中辗转腾挪,最终更接近真相。

日本媒体中流传的陈世峰照片

除了陈世峰的凶狠残暴与缺席失声、刘鑫的冷漠自保与备受攻击,江歌母亲本身也是这个灰色地带的一部分。刘鑫愤愤不平的是,“你明明都把海报贴在了我家附近的大街小巷上,还问我家在哪儿?”的确,很明显,这举动“醉翁之意不在酒”。江秋莲自己也承认,“就是要把她逼出来”。用什么把刘鑫逼出来?就是用海报、用微博、用媒体、用网络暴力。

江秋莲在处理女儿遇害的整个事件中,在极度悲痛的同时保持着极度的克制、理性与策略。这种策略被某些评论称之为“用道德绑架舆论和司法”,且不说舆论和司法是不是能被江秋莲绑架,退一步讲,她使用这些方式去引起舆论关注,逼迫刘鑫出来,是否的确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她默不作声地在青岛家里抹眼泪,最可能的情况是:热点不断更新迭代,江歌迅速被遗忘,除了江秋莲,不会再有任何人关注案件的进程,审判的轻重、案发的真相。它将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海般浩渺的刑事案件中。

江歌案相关人物关系。图片|《局面》

事件的不断发酵,让刘鑫经历了属于她的痛苦。我们作为旁观者,无权要求甚至无权期待刘鑫的反思与共情,但如果说刘鑫经历这痛苦有什么意义的话,最大的意义在她自己身上。至于刘鑫认为,造成她所经受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江秋莲,违法公布私人信息,她当然可以去主张自己的权利,起诉江秋莲。如果被起诉定罪,在江秋莲所有的撕心裂肺里,这可能是她最不会惧怕与逃避的一个。

絮叨这些舆论中的不同声音,是想说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我们需要更加充分地意识到:透过目前被讲述的“事实”,远远没有触及真相的全貌。

除事实本身的混沌之外,也有法律界人士指出,通过中国国内的舆论导向、江歌母亲募集死刑申请签名等方式,影响、促成陈世峰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极小。日本警方不希望刘鑫与江歌母亲见面的原因,除了出于对刘鑫的保护之外,还有可能是在调查质证中要严格防止证人与受害者家属见面“串供”的可能性。更有评论担心,如今国内的舆论以及刘鑫与江歌母亲的会面,会被陈世峰的辩护律师揪住不放,用来作为“串供”的证据,抑或江歌母亲的言行被认为是对证人的施压行为,而影响法庭对证词的采信程度……

如果真的演变成如此,是不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怀疑之后,言说仍是有意义的

种种复杂牵扯的线索,令事件原貌及走向都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加之无数公号与自媒体连篇累牍地解读与分析,裹挟着大家被不断调动的情绪,我们无数次怀疑过:在这样的时候,对“江歌案”的任何只言片语,是否仍然是有必要的,是否仍然是有意义的?

自《局面》采访引起的新一轮事件讨论中,咪蒙发布的《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是舆论发酵的一个高潮。操控公众情绪、利用舆论热点、贩卖有毒鸡汤,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手段去蹭流量、扩大影响力,对咪蒙的分析和痛斥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共识。我们不想再次引发有关于此的骂战,一方面,显然咪蒙已对此完全免疫;另一方面,这个扩大影响力的套路里,有多少是真诚理性的思考、有多少是偏激但至少是真实情绪的流露、有多少是完全表演出来的鸡贼的“带节奏”,有多少是三者兼而有之,只有咪蒙自己知道。

江歌赴日留学前和母亲、姥姥的合影。图片|《局面》。对于江歌的离开,江歌母亲这样写道:“我不要你活在我心中,我要你活在这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污浊,但是这不是你愿意离开的。”

这几天的评论中,每个人都以义正严辞自居,或指责刘鑫、或痛斥“咪蒙”、或反思“网络暴力”,而最讽刺也最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指责与痛斥本身,也正在被收编为“咪蒙模式”的一部分。立场与咪蒙类似的公号,用词之暴烈与偏激,与咪蒙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他们并非自媒体界的天字号流量,才没有成为众矢之的——换句话说,这些人只是想用“咪蒙模式”而不得;立场截然相反的评论,则占据精英立场,指责网络的民粹化,而这反思本身却如同他们指责的对象一样简单粗暴,然后同样将这些“清流之声”变现为自身流量影响力的砝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