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拥有国内唯一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核心人力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iTalen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台今日关注  ·  警惕!得流感出现这些症状,要抓紧去医院 ·  昨天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一家6口, 5人中招,近期高发! ·  昨天  
广东公共DV现场  ·  知名演员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为何流感会致命?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中方:将反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努力和才华,为什么不一定能换来赏识?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0-10-14 12:00

正文

莉萨·伯勒尔|文

莉萨·伯勒尔是《哈佛商业评论》的高级编辑。

牛文静 | 译 蒋荟蓉 | 校 钮键军 | 编辑

本文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关键词:人才管理


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员工在多样性的工作环境中,有更高的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


在如此丰富的证据面前,我们恐怕难以忽视多样性的益处。还有很多人认为,在企业做招聘、员工发展和薪资的相关决定时,应该按才能分配。尽管这两种看法并不矛盾,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调和。


因为认知问题常常会造成阻碍。


01

实力问题


在选才过程中,实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筛选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自认为能慧眼识才,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我们非常不擅长客观评价他人 。正因为如此,管弦乐队几十年前就采用了盲选的方式;而今,程序和算法在选才方面也比人类更加智慧。


许多公司仍在不断寻找能够取代传统绩效评估的新方法。


即使(特别是)领导者宣称自己会一碗水端平,却仍然会因为刻板印象,对表现相同的人予以差别对待。


麻省理工学院的埃米利奥·卡斯蒂拉(Emilio Castilla)和印第安纳大学的斯蒂芬·贝纳德(Stephen Benard)在其著名的研究“精英制度的悖论”(paradox ofmeritocracy)中对此有过论证。

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我们?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成功和幸运》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H. Frank)提供了一种解释:


我们未能看清偶发事件在生命轨迹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假如某人获得一份高薪且令人艳羡的工作,我们会将其视作个人努力和才华的结果(我们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而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呢?我们会告诉自己也许是他们不走运,但如果当初他们能再努力一点,还是有机会反败为胜的。

如果当权者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正义的,他们就会对体制的不公视而不见,更不会为此担忧。


弗兰克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讨论不公的,但其意义对被忽视的群体来说不言自明。 他深入钻研了大量社会学研究,发现运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功,而我们极不情愿承认这点。


框架效应(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译者注)或者直观的参考项(比如住在郊区或者在私立学校就读等)会影响我们对大千世界中贫富的观感。


“后见之明”则影响我们的判断,让我们相信随机事件可以预测,并为自己成就的必然性作出一系列解释。而在胜者为王的世界中,“金字塔顶层的少数人手中掌握有多数财富”,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认知偏差,使我们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我们当然更容易接受能力最终会受到赏识这种观点。


正如弗兰克所说,如果我们认为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有付出就有回报,不是碰运气,再对自己的能力略微高估,那么我们会更容易打起精神战胜困难。


但是他也提出,这样的思维模式容易妨碍我们对整体经济增量有利的公众解决方案进行投资。 也许我们执着于此的最大原因是,每当这一观点被质疑时,我们都感同身受,仿佛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付诸东流。


弗兰克表示,才华和努力的确非常重要,但它们往往无法确保成功。 虽然改善公共政策和怀有感激之情有利于改善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我们离精英制度下的生活还很远,因为首先我们对于精英的看法就漏洞百出。



02

多样性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至少较为客观地)弄清在特定情境下才能的定义。假如才能真的可以定义,我们也能够抛弃偏见(这并不容易,因为偏见非常顽固),是不是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多样性?

很难说。因为定义本身就有争议

根据德勤的研究,千禧一代认为多样性和包容性是为不同观点和性格的雇员开放参与机会。年长雇员则相反,认为它意味着公平代表权和不同群体的同化。


即使选择第二种传统定义,我们又该如何制定目标并追踪进展呢?


杜克大学的阿什雷·谢尔比·罗塞特(Ashleigh Shelby Rosette)在2016年沃顿人力分析大会上指出,人们喜欢用二分法分析事情——男性/女性,白人/黑人,多数/少数等。但是现实比这复杂得多。


女性、黑人、穆斯林这些标签不能概括一个人。 每个人都是“内在相关联的不同属性的集合”,而在组织内部,很难准确分析和平衡这些属性。

还有一点也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修辞会影响我们理解权力的方式。罗塞塔和密歇根大学的同事莉·托斯特(Leigh Plunkett Tost)在心理学文章《理解社会不平等》中讨论了这一现象。


总体来说,将不公平描述为某些群体的特权(而非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会让人们产生防备心理。 这点和弗兰克所说的“天上掉馅饼”的好运类似,都损害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我拥有的难道不是自己努力才得到的吗?


这样的认知会让我们刻意回避问题,而不想修正问题。


此外,身在不同群体的成员权力状态不同。


一些人可能在某些社会群体中地位很高,而在其他群体中很低。罗塞特和托斯特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群体里身为主导的人,如果在其他群体中体会过受别人支配的不公,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享受的特权(也能理解与自己相比没有优势的人)。


例如,白人女性总体来说比男性更了解种族带给自己的优势,因为她们面临着性别歧视问题。

高层领导者须辨别出组织中的不公平,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这种能力,因为他们有能力带来改变。但是一旦得到高层职位,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曾经遇到的障碍。


罗塞特和托斯特发现,最终“他们缺乏动力和远见,不会去认真考虑主导群体享受的优势”。对于成功的白人空姐女性来说尤其如此。“比起白人男性来,她们更少提及白人享有的特权”。


有趣的是,白人女性遭受的性别歧视并没有让她们在获得成功后理解自己享受的种族优势。也许是因为地位来之不易,她们下意识地谨慎行事,不想节外生枝。


除了定义不明确和具有防御性动机外,我们还要跨越更高级别的概念障碍:人类对多样性本身存在偏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