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雅理读书
读史阅世论雅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对自己最大的恶意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跟不上科学步伐的哲学,还能回答人类的终极之问吗? ·  4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搞抽象”,为何成为了一场狂欢?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雅理读书

波斯纳成功的秘密……以及每晚几点睡觉?

雅理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9-04 08:16

正文



波斯纳的秘密


《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的巅峰时代》
 [美] 詹姆斯·哈克 编、榆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1日

编者按:
《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的巅峰时代》出版了,芝加哥大学法学院JSD候选人、中国海洋大学戴昕副教授负责了其中理查德·波斯纳篇的翻译,在新书出版之时,我们特别邀请戴昕为这篇访谈写作了一篇“导读”,《波斯纳的秘密》。







戴昕,北京人,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杜克大学法律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岗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


《非凡的时光》中收录的波斯纳访谈,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应在2006年(波斯纳任职联邦法官二十五周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间。访谈中,采访者哈克尼显然希望波斯纳能按他的剧本,扮演“正统”法律经济学的“老前辈+代言人”角色,做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规定动作。然而言谈之间,可以看出彼时的波斯纳尽管勉力配合,但对这类话题已颇有些意兴阑珊。他不但坦率承认已很少参与法律经济学领域的专业学术讨论(或许唯一例外是关于司法行为的经验研究),而且好像都已经忘了自己在《法律理论的前沿》(2001年出版)一书中,曾对后来他其实颇为认可的行为经济学非常不以为然。(比他年轻不少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要更“记仇”,在去年出版的学术自传《乱来》(Misbehaving)中,塞勒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波斯纳最初遭遇行为法律经济学时,是怎样一副声色俱厉的面孔。)


Guido Calabresi, The Future of Law Econom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老卡拉布雷西,也在2016年初出版了反思法经济学未来的新作)


借助这篇访谈,我们可以确知,尽管波斯纳近年来常说其学术思想的转变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契机,但实际上在危机之前,他基本上已经摆脱了纯粹的理性选择范式的束缚,而彻底转向了更为灵活、甚至随心所欲的实用主义思路。不过,按照现下流行的说法,自己开宗立派的学说,含着泪也得念叨完。最近几年,许多中国学者前往芝大做法律经济学短期进修,主办方了解客人的口味,每次都十分周到地请出波斯纳,作为法律经济学的吉祥物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瞻仰,而波斯纳也非常礼貌地选择“法律经济学的发展”之类作为演讲题目。但仅就我本人听过的一次而言,内容实在有点儿糊弄。想来,波斯纳做这类演讲时的心情,与对谈哈克尼时应是非常相近的。


但这不是说波斯纳习惯“摆谱”、“端着”。如果看他最近几年接受的许多采访,只要话题是关于新书、关于司法改革(他认为美国也很需要!)、或者关于自己与刚过世的斯卡利亚之间的论战,年近八十的老波谈起来仍然劲头十足。显然,持续发现、思考、争论他当下认为有意思的问题,才能让他兴奋。并不是所有人上了年纪后,都热衷于扮演老前辈,在享受怀旧中消磨时光——至少波斯纳看来不是。在哈克尼的访谈中,直到末尾,波斯纳才“暴露年龄”,“有点犹豫”地说,如今的学术已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令人兴奋了;而这句“老人言”其实还是由当代美国法学日益“小圈子化”这个他近年来正感兴趣的话题引出的(这也是波斯纳今年初出版的新作《分岔路》(Divergent Paths)的主题之一)。



Richard Posner, Divergent Paths: The Academy and the Judici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相比《非凡的时光》中收录的其他几篇访谈,波斯纳的这篇还有个人色彩较轻的特点,二人就波斯纳的个人经历和其他生活信息谈得非常有限。而在2014年末、2015年初的一个大型网络访谈(“Posner on Posner”,由Concurring Opinion站点组织)中,波斯纳甚至回避谈论司法和学术之外的其他问题。印象较深的是,一个提问者希望波斯纳介绍他的家庭成员——意思显然是要他评价两个儿子中身为大牌教授的那位——而波斯纳根本不上套,答曰,自己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的家庭成员只有家里养的猫。当时读到此处,实在忍不住想笑:这真的已经不是七十年代末那个写论文说“隐私等于社交欺诈”的波斯纳了(当然,波斯纳作为法官也曾做出过保护隐私的判决)!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波斯纳要为当时即将出版(后推迟到2016年9月)的个人传记(William Domnarski执笔)留一手。毕竟,按他近年来的说法,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应该以了解法官——而且是作为活生生个体的法官——为重点。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期待他自己的传记在公开程度上做出表率。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则是,波斯纳早已把值得公开的都公开过了。早在2001年,《纽约客》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波斯纳的长篇人物报道,其中对波斯纳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脾气秉性都有极其生动、全面而又富含细节的描写。但在此没必要复述报道内容,因为将那篇报道中的所有细节咀嚼之后,读者留下的印象恐怕是非常清淡的:主人公过着典型的老派犹太知识精英的生活,极其简单,极其规律,足够舒适,力求安稳不出岔子,最大的“花边新闻”也无非是些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换句话说,真是没料,不光自己没得晒,别人也没得挖。这种人确实是不担心隐私的。


《法官如何思考》

 [美] 理查德·波斯纳 著 苏力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1日


记得有人曾问波斯纳有什么后悔的事;他想了想回答说,大学时花在看电影上的时间有些多了,人生苦短,脑力精力有限,还是尽可能多学习工作。按照郭德纲的说法,真是不给(前辈、平辈及后辈)同行留活路。但不入流的学者也不能没追求——见贤思齐,我试图至少在生活自律方面向波斯纳学习。因为无法放弃看电影,只好从其他方面入手。上大学时,曾无意中看到过波斯纳2002年发表在博客上的一组日记,呈现了他一周的工作生活日常。当时,“波斯纳每天晚上都睡觉”的“谣言”早已在中国读者中广为流传。看了这几篇日记,确认那不是谣言——波斯纳不但每天睡觉,而且是定时睡觉,而且是定时在夜里11点30分结束工作后,在跑步机上(有时也用力量器械)锻炼45分钟,“冲澡,看两眼电视,然后,体内满载着锻炼产生的内啡肽,去睡觉。”


看了之后很受启发,一个人取得成就,果然要靠按时睡觉的良好生活习惯!于是,在过去十几年里,我都努力保持着还算不错的睡眠,并且由此也终于发现了波斯纳成功的秘密:原来都TM是靠天才啊!


2016年3月中

于青岛李沧



想知道《非凡的时光》都访谈了哪十位顶尖法学家吗?且看本书目录:

导言
批判法学 / 邓肯·肯尼迪
法律经济学 / 理查德·波斯纳
法律史 / 莫顿·霍维茨
法律与社会 / 奥斯汀·萨拉特
批判种族理论、法律与文学 / 帕特里夏·威廉斯
女性主义法律理论 / 凯瑟琳·麦金农
后现代法律理论 / 杜希拉·康奈尔
当代自由主义宪法理论 / 布鲁斯·阿克曼
古典自由主义宪法理论 / 查尔斯·弗里德
法律与哲学 / 朱尔斯·科尔曼
索引
译后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书页面




《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院的巅峰时代》

 [美] 詹姆斯·哈克 编、榆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1日




雅理编辑:心梦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