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华大学工作时,认识了贾坤。
那几年,他在给清华的学生带正念团体。每一次招募信息放出来,报名人数都会超出招生上限若干倍。他做宣讲的时候,教室挤到要让人社恐发作。我咨询的一个学生问我,能不能帮她加个塞。我说你你都在咨询了,把机会留给别人吧。她说不行,有人说,
贾老师的颜具有无可替代的治愈性。
贾坤有那么帅吗?其实也还好吧……
不过,他身上有一层淡淡的,「佛系」的光辉。让他显得很特别。
特别到什么程度?跟他待上几分钟就会感觉到。佛系这个词,今天已经用滥了。但贾坤会让你想起这个词的原始意象。很松弛,很和善,不疾不徐,对人亲切。面对面交谈的时候,他的目光很柔和,说话声音不大,但是稳定。在他面前有一种放心的感觉,怎么做都可以,不小心说错什么他也完全能包容。可能是我自己的敏感,我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常常是有压力的,总觉得自己也必须跟着优秀才行。但是跟贾坤一起就不会,尽管他也很优秀。
我曾经跟一个练正念的朋友感叹,有些正念老师,他只有告诉你他教正念,你才知道他教正念。这种人就不用跟着学了,他们还没把东西学到身上呢。好的正念老师就像芭蕾舞老师一样,你一眼就能从举手投足上看出痕迹来,那是藏不住的。
对方说:你说藏不住的,是贾坤这样的吧?
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一种以静坐为主的冥想方式。但这么说,显得不太高级。
正念是一套在硅谷风行的减压方法。
正念是每天几分钟的自我训练。
正念是一种被科学验证过的,有实证数据支持的心理健康促进方式。可以降低压力,改善睡眠,缓解慢性疼痛,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心理健康。
正念是一种来自东方的古老智慧。
正念是对当下状态的如实觉察,是一刻接一刻的,不停歇的觉察。
正念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接纳和慈悲。
我见过很多正念的推广者、练习者、研究者。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你描述正念是什么。科学的,传奇的,高深的,实用的……每一种描述都很好,从各种角度增进了我们对正念的理解。但只有贾坤,有一天在朋友圈里说:
正念是个屁。
我一惊。这是禅宗祖风啊。
贾坤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总在描述正念是什么,那我们就太执着于「正念」这个名字了,这可能反倒让人远离了正念的本质。佛曰正念,即非正念,是名正念。如果正念的时候非要冠以一个「正念」之名,那不就离开当下了吗?
对啊,有道理。一定要正襟危坐才能正念吗?洗碗的时候能不能正念?在地铁里挤着的时候能不能正念?哄孩子睡觉能不能正念?正念是修炼,也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换一个人讲这句话,我还会担心,这是不是一种愤世嫉俗的表达。但这是贾坤。他很平和。以一颗平等心尊重已有的范式,也尊重自己的反思。
我说,你一定要在
Momself
跟我们合作,我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你。
贾坤跟我在人生实验室的合作,已经走过了六期。我跟贾坤「同居」过好几次。我们是同龄人,有很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相互的共鸣也逐渐加深。我非常确定,他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正念老师。我经常开玩笑,在人生实验室里,学员骂得最多的是我,爱得最多的是贾坤。
每一期,他的正念体验团体都是爆满,参加过的学员对他好评不断。他带正念的方式很灵活,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甚至还跟学员打机锋。
有一天早上学员在签到。他问:「大家都签到了吗?」
学员说:「签到了。」
贾坤说:「哦。」
又问:「那你们人都到了吗?」
大家先是愣了一下,回过神之后都惊呆了。突然被当头敲一棒的感觉。这段也让我很佩服。这就是贾坤随口说的一句话,刻意去说反倒没有了效果。我也参加过卡巴金老师的正念训练,即使是卡巴金也不常有这种随意为之的妙手。
但我并不想把贾坤捧得有多高。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三十来岁,干净,简练,身上还留有一点青涩。你夸他,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就像从前你邻居家的某个大哥一样。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普普通通,这种普通自有他的说服力。他的正念不是来自天上的,是来自身边的,是从柴米油盐,吃穿用度,点滴生活当中沉淀出来的。
我真心希望这样的正念可以触达更多人。
为此,我一直建议他在网络平台开课,但贾坤有自己的节奏。做了半年准备,他终于在
Momself
平台推出了21天的正念训练营:《
告别焦躁、失眠、压力的自我训练法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
如果你正处在焦躁和迷茫中,我相信它会有帮助。
(课程简介,请在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你可能还想知道正念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好处?毕竟我还没有解释清楚。
但是这么说吧,不管如何解释,如何向你保证这个练习能够改善你的心情,你的睡眠,你的工作状态。你都只能想象,它跟你真实体验到的很可能还是不一样。倒不如你直接去感受。
你只要知道正念的第一步,是停下来。
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学习正念,就在这里。
不停下来,后面的一切都不会有。不是让你把事业停下来,甚至不是让你降速,只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哪怕每天只有
10
分钟,甚至
5
分钟,
3
分钟。
但你也许连
3
分钟都没有。你很忙,忙到上气不接下气。可能工作列表上有好多任务没有做,可能还有好多客户要去拜访,可能孩子又在磨磨蹭蹭写作业,等着你去督促,可能老师又给你打电话了,可能你还在跟家人怄气……
但假设就在此刻,当下,你的生命暂停了
3
分钟。
或者说,你死了
3
分钟,会怎样?
我知道你正在看这篇文章。你皱着眉头,试图弄明白「死」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一段有点绕口,你急着拖到文章底部去买课,买完再把它放起来。
但是,时间暂停,整整
3
分钟:你不必再考虑这篇文章,和这门课了。也不必再考虑你的工作、你的事业、你的家庭、你的孩子、你的钱,你的未来。
假设你已经死掉了,现在。
你会发现,这
3
分钟陡然生动了起来。可以做一切事,可以坐下,也可以站起来走走。可以工作,也可以发呆。想怎么安排都好。可以看看窗外,惊讶于在刚刚这段时间,你竟然没注意这些风景,当然也可以继续看这篇文章,但是你的心思更明澈了,你无须为任何事烦心——这是多出来的
3
分钟!
卡巴金老师在《正念》一书中介绍过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