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做心理咨询的朋友,之前在网络上发表过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也在部分平台开过心理学课程。
于是,不少读者顺着他的文章找到了他的微信号。
朋友说,加完一读者,然后那人聊天第一句话就是:
朋友呢,也很实诚,发了个友善的表情。
然后,第二天, 那读者发我朋友消息:
“你好在吗?你有没有什么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呀?”
朋友转给他自己的书单列表。
第三天,那读者又发我朋友消息:
“你好,我写了篇文章,也不知道写得好不好,你能不能帮我看看?”
朋友心想读者嘛,向自己请教写文章,也是一种信任的体现,于是就帮他看了,还提了一些实用建议。
第四天,那读者没有发任何消息。
第五天,那读者的消息来了:
“我最近总是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又说不出来,你能不能开导开导我?”
朋友当时因为在外面处理事情,没有及时回那读者。
然后那读者发了一个:
潜台词大家都懂,就是你死哪儿去了,怎么还不回。
当时朋友就炸了,心里想我自己做线下咨询还三百块钱一小时呢,凭什么给你免费咨询,还开导开导你?!
朋友说到一半,我用一根食指堵住了他的嘴,说:“求求你别说了,听不下去了。”
反正朋友的这位读者,基本是试图用一句“我很喜欢你的文章,我们交个朋友吧”来换朋友对他的服务性功能。
短短五天时间,那位读者可以说是赚到了。
他试图用一句话换取朋友的三项免费线上服务:开书单+作文一对一免费线上辅导+免费线上心理咨询。(当然第三项服务没有实现)
所以各位可能看出来了,他所谓的交朋友,等同于换取免费服务。
我想这个情况适用于各行各业。
你可以发现很多人在以“朋友的名义”做着占便宜的事。
说得好听点是消费友情。
说得难听点就是买东西不给钱呗。
做设计的可能碰到过以下这种情况:
“给做个LOGO呗?”
“蛤?”
“哎呀,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快的啦,随便弄弄就行。”
等你真的随便弄弄了,他们会说:
“这能不能再改改,太丑了。”
“想要美的有啊,你给钱啊。”
“我们之间还谈钱啊,都是朋友啊。”
我以前还碰到过更夸张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妈朋友的儿子,让他妈跟我妈说,求我帮忙代写论文。
原话是这样的:“论文嘛,随便搞搞就行。哎呀,你孩子不是学中文的么,这个东西小意思呀。”
我真是无话可说,简直就是贬低我作为中文人的基本尊严。
于是我当场就给那人回了电话:
“阿姨您好,本人长期接代写论文的活儿,明码标价,本科论文一篇收费十万,订金预付30%。”
阿姨当时就把电话挂了。
我妈因为面子薄,怕跟人不好交待。
我说:“这种只知道占便宜的朋友要他干嘛?我给你介绍新的阿姨妈妈,保证有趣又好玩,关键是不占人便宜!”
我必须坦白一件事,在新添加一个陌生人为好友之后,我尤其害怕他跟我说:
“我们交个朋友吧?”
遇到这种情况,我的脸会尴尬到变形。
你不可能说:“好!交!”
你也不可能说:“对不起,不交不交。”
这种没有情感基础作铺垫的社交套路用语,简直就是社交敌敌畏。
你
想啊,是不是一般只有路边发传单的销售会跟你说:“哈喽,健身看一下。”
或者“哈喽,先森,英语了解一下。”
等你进入他们的套路了,他们再说:“这本学习资料就送给你了,就当我们交个朋友吧。”
好嘞,等你拿了学习资料,他们就不让走了哦。
人家会让你进去填资料,然后忽悠你买他们家课程哦。
所以你看,他说“我们交个朋友吧”的最终目的,是让你买课程。
真正的朋友,不会是因为一句“我们交个朋友吧”而开始的。
友情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自然形成的。
它的形成,往往自然得不像话,像无声的细雨,在你发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无需多说。
功利交友者、刻意交友者,都在画蛇添足,粉饰情感。
当他们召唤友谊之时,早已身在友谊的对立面。
真实而自然,这是我所认为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我前几天看了陈凯歌的口述资料,整理人是王玉年。
里面陈凯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
“我第一次见国荣是在香港,之前我也特意看了国荣演的一些电影,并不是所有的都喜欢。
但当我跟他坐在一块的时候,就觉得他有一种标高出世的感觉,这人一点都不谄媚,他很自然,很真实,这是能从眼睛中看出来的。
当时的香港那是花花世界,锦绣乾坤,一个人能在那个地方那么干净,那你还要他什么呢。
标高出世,自然真实,是陈凯歌给张国荣的评价。
世界上只有一个张国荣,我们无法成为他,也无需成为他。
可现代人的诸多交往方式时常让我感到惊恐和讶异。
有的人大老远向你走来,还没接近,你就能从他身上闻到一股功利主义者的独有气味。
有的人说要跟你做朋友,还没等他开口,你就可以探视到他那套友好说辞底下,跃动着的是一颗自私自利的企图心。
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有用到对方的时候。
但在那之前,麻烦少一点功利。
真正的帮忙,只存在两种前提,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