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致力于促进和服务于中国地理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国企官网被挂上“码农的钱你也敢吞,还钱” ·  11 小时前  
Python中文社区  ·  揭秘 DeepSeek ... ·  23 小时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python接私活,yyds ·  昨天  
Python爱好者社区  ·  DeepSeek 最新中国大学排名 ·  昨天  
Python开发者  ·  “李飞飞团队50 美元炼出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年第2期佳文推介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 公众号  ·  · 2024-04-16 11:20

正文

编 者 按

今天为大家呈上2024年第26卷第2期刊文摘要。 本期为“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旅游休闲领域的应用”专刊,包含4个栏目“研究笔谈与综述”“空间格局测度与可利用性评价”“行为时空规律揭示与方法探索””用户情绪感知研究”,总计20篇文章。 敬请阅读!全文可在中国知网或学报官网下载。

学报主要刊登以地理系统信息流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认知理论、地理时空大数据挖掘、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地球信息图谱、遥感信息提取、虚拟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综合分析等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重点关注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创新成果的报道。欢迎各位研究者关注和赐稿!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以进入学报官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客座编辑简介




蒋依依  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旅游流、体育旅游、奥运遗产等。在Tourism Management、地理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旅游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担任《中国生态旅游》编委。社会学术任职有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兼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牟乃夏  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科研方向为时空轨迹大数据挖掘。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改重点项目等项目40余项,发表文章70余篇,出版(译)教材5部,被全国近百所高校使用。 担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空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地理、测绘、资源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杰出教育奖、高校GIS创新人物等社会荣誉。

李 渊   教授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空间信息技术与行为研究。曾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中国旅游年会优秀论文奖、数字化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行为地理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被评为高校GIS创新人物。

张宏磊   副教授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区域旅游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在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多项,入选2015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曾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3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优秀奖等奖项。担任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杂志(SSCI)编委。




研究笔谈与综述






01



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研究的辩证审视

蒋依依,邓 宁,高秉博,李 渊,李云鹏,刘 逸,刘珍环,牟乃夏,彭 澎,唐承财,张宏磊,张 翔,徐海滨*

引用格式:

蒋依依,邓宁,高秉博,等.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研究的辩证审视[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227-241. [ Jiang Y Y, Deng N, Gao B B, et al. A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227-241. ] DOI: 10.12082/dqxxkx.2024.240023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休闲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式,也是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换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然而,旅游休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亟待解决。地球信息科学为旅游休闲领域提供了一套基于空间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二者的结合研究并不是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方法之间的简单交叉,且大数据在旅游休闲研究中存在数据有偏性、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技术迭代等问题。为此,围绕着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的研究现状、学科贡献、研究局限性及未来方向,以“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研究的辩证审视”为主题,荣幸地邀请了旅游管理、地球信息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12位代表学者展开专家笔谈。基于专家们的观点,总结发现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具体体现在:①为研究者深入理解旅游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特征等多维度旅游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数据和分析方法;② 为旅游休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时空认知逻辑和人地思维;③ 突破了传统旅游休闲领域研究的精细度不够、尺度单一的不足,提高了对旅游休闲复杂场景和多维尺度过程机制的解读能力。地球信息科学在旅游休闲领域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大数据的有偏性、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学科之间深度交互等研究挑战,仍需要学者进一步回答和探索。本文通过对专家的笔谈,抛砖引玉,希望对地球信息科学与旅游休闲的融合研究及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旅游休闲;地球信息科学;大数据;研究现状;学科贡献;研究局限性;未来方向;辩证审视

扫码阅读全文





02



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学科影响和研究展望

蒋依依,高 洁*,郭佳明,徐海滨

引用格式:

蒋依依,高洁,郭佳明,徐海滨.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学科影响和研究展望,2024,26(2):242-258. [ Jiang Y Y, Gao J, Guo J M, Xu H B. Big geodata in tourism research: innovative application, disciplinary influence and research prospect[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242-258.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017

摘要: 大数据正在改变捕捉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行为的方式。多种新兴数据渠道不断涌现,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数据,克服了传统旅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数据不足问题。本文以地理大数据的研究前沿为基础,明晰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人类旅游活动、旅游地理环境、旅游人地关系3个方面的理论支撑重点,梳理人类旅游活动/行为数据(UGC、设备数据、交易数据)和旅游地理环境数据(POI、客观环境数据)等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地理大数据在理论研究更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方法突破3个方面的挑战和展望,为旅游领域时空认知、理论支撑、建模方法、分析框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参考。研究建议在理论上需要将科学研究范式标准化系统化,结合不同的事件和场景创造基于“过程-结构-机制”的中国旅游地理解释体系;数据上需要向大数据与其他数据的互补结合转变;分析技术需要向提高分析方法自适应性、涉入旅游现象特殊性变量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 地理大数据;旅游地理;用户生成数据;旅游行为;理论应用;地理信息科学;数据融合


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进展

扫码阅读全文







03



网络科学理论与方法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郑允豪,张 毅*,牟乃夏,蒋 琪,刘 瑜

引用格式:

郑允豪,张毅,牟乃夏,等.网络科学理论与方法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259-273. [ Zheng Y H, Zhang Y, Mou N X,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n the applications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network science to tourism domain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259-273.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354

摘要: 网络科学为全面探索旅游领域中各研究对象间的动态关系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打破了传统研究缺乏系统性思维的局限,对于进一步理解旅游业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数字化变革,旅游信息变得更具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大幅提高了网络科学理论与方法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可行性。本文对与网络科学理论与方法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通过多尺度的视角归纳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概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和应用现状,之后根据不同观测尺度下的旅游领域网络现象进行研究进展总结,具体为:微观尺度关注于目标旅游行动者的交互属性,介观尺度关注于旅游行动者的聚集现象,宏观尺度关注于旅游行动者网络的全局拓扑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可靠性、成果可解释性等),并对相关研究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与复杂性科学新纪元背景下的未来发展方向(如多尺度研究框架、多层网络等)进行了梳理,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旅游研究;网络科学;系统论;信息化;旅游管理;社会网络;复杂性


网络在旅游研究场景中的微观、介观与宏观

扫码阅读全文





04



遗产价值视角下旅游者空间感知与计算研究综述

李 渊*,梁嘉祺,赵 龙,杜亚男,杨盟盛,张 娜

引用格式:

李渊,梁嘉祺,赵龙,等.遗产价值视角下旅游者空间感知与计算研究综述[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274-302. [ Li Y, Liang J Q, Zhao L, et 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ts' spatial perception and compu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value[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274-302.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723

摘要: 在文旅融合、数字中国、遗产活化利用的综合背景下,遗产旅游成为学界与业界讨论的热点。承载遗产价值的空间表征与旅游者空间感知的不匹配问题是当前遗产旅游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本文从遗产价值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计量与系统性述评相结合的方法,围绕遗产价值的阐释与量化、遗产价值的空间计算与表征、旅游者遗产价值与空间感知、遗产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反馈主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发现:① 遗产价值阐释成果丰富,主要围绕遗产价值的内涵与阐释技术而缺少量化方法探索;② 遗产价值的空间计算与表征具有对象针对性和应用导向性,技术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③ 旅游者遗产价值与空间感知多从遗产地的旅游目的地视角出发,忽视遗产价值和空间属性,缺乏遗产价值、遗产空间、旅游者的关系探索,感官知觉测量维度以视觉为主;④ 遗产旅游者空间行为反馈关注行为特征、模式、成因和影响因素,重视实践应用并且体现出遗产责任导向;⑤ 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语境下的遗产价值空间计算与表征、旅游者遗产价值与空间感知缺乏关注;⑥ 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对象关注、技术方法和内容聚焦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⑦ 未来遗产价值阐释与表征将从传统叙事走向空间量化,遗产空间感知与计算将从空间足迹走向感知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遗产价值视角下旅游者空间感知与计算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路径,体现多学科的理论交叉和技术融合,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促进遗产地保护、管理、旅游发展、价值传承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遗产价值;价值阐释;空间表征;感知计算;遗产旅游;旅游者感知;旅游者行为;文献计量分析


遗产价值视角下旅游者的空间感知与交互

扫码阅读全文



空间格局测度与可利用性评价




05



基于XGBoost算法的亚热带地区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黄 钦,谭 翠,杨 波*

引用格式:

黄钦,谭翠,杨波.基于 XGBoost 算法的亚热带地区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03-317. [ Huang Q, Tan C, Zhang X B.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tourism suitability in subtropical regions based on XGBoost algorithm[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303-317.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245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面对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国内生态旅游的供需矛盾,如何在大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将“绿水青山”科学、合理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是现阶段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神农架林区为例,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运用XGBoost算法对其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评估,得出如下结论:① 基于XGBoost算法的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融合了机器学习技术与数据挖掘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模型在 10 折交叉验证下的整体分类精度为 89.44%,同时兼有良好的召回率(89.68%),F1分数为0.874 5,兼顾了精确度和召回率,模型AUC值为0.959 3,模型整体分类性能表现优秀;② 根据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生态环境要素NDVI (26.86%)、年平均气温(11.61%)和社会经济因素距道路距离(8.90%)对模型贡献度最高,位列所有特征前3位;③ 生态旅游适宜性分类结果表明,神农架林区整体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边际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覆盖面积分别占林区总面积的44.13%、15.93%、11.89%和28.05%。本文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估方法主观性较强的局限,立足于数据挖掘思想和机器学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XGBoost算法;机器学习;亚热带地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神农架林区;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术路线

扫码阅读全文






06



随机森林算法在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谭 翠,黄 钦,杨 波*,李 涛,雷济华

引用格式:

谭翠,黄钦,杨波,等.随机森林算法在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18-331. [ Tan C, Huang Q, Yang B, et al. Application of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in regional ecotourism suitability assessment[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318-331.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198

摘要: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是评估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和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和重要参照。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从方法可行性、数据映射和预测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湖南武陵山片区生态旅游适宜性展开实证研究。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脱贫后亟需开展生态旅游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① 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到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领域作为一种新方法,可为之后改进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方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② 随机森林算法可以有效应用在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方面,可作为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模型优化后的平均测试精度达86.4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坐标围成的面积(AUC)达 0.95,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湖南武陵山片区生态旅游适宜性程度;③ 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大,占比达到 28.98%,人口密度、距景点距离和生物丰富度等因子的影响也较大,分别为 16.34%、12.2%和10.65%,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应重点考虑这些因素;④ 生态旅游适宜性结果表明,高度适宜与适度适宜区占比高,研究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大。根据不同适宜性结果提出不同的开发方向:高度适宜区走保护性开发模式,打造体验-教育型生态旅游;适度适宜区走联合性开发模式,打造支撑型生态旅游;边际适宜区走限制性开发模式;不适宜区应当禁止开发。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两中心一带一板块”开发策略,可为武陵山片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及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生态旅游;随机森林;适宜性评价;武陵山片区;机器学习;多源空间数据;潜力评估;可持续发展


各特征重要性度量

扫码阅读全文





07



社交媒体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分布新特征:基于小红书打卡地与POI的对比分析

顾晋源,杨东峰*

引用格式:

顾晋源,杨东峰.社交媒体影响下城市休闲空间分布新特征:基于小红书打卡地与POI的对比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32-351. [ Gu J Y, Yang D F. New features of urban leisure spac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A comparison between Xiaohongshu check- ins and POI[J]. Journal of Geo- 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332- 351.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136

摘要: 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嵌入日益加深,影响了居民休闲活动区位选择,但就其影响的空间规律性特征认识相对欠缺。研究基于对比的视角,选取大连市小红书休闲打卡点位数据与同类别休闲POI数据,从集中度与集群度2个维度、在主城区与行政街道两个尺度上,采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DBSCAN等空间分析方法测度对比两类休闲空间的分布特征,并据此提出初步的机制解析。研究发现:① 休闲打卡地大多分布于城市核心区内,但分布范围更小、核心数量更少;② 在宏观尺度上,休闲打卡地呈现出更低的集中度(差值约3%)与集群度(平均差值约18%),分布具有明显的“均质化散布”特征,在街道尺度上分布趋势相同,但在不同街道2类指标的差值大小存在显著不同;③ 休闲打卡地的热点集聚区范围更小,就其分布位置而言,在宏观与街道尺度上分别有85%与77%的休闲打卡地热点集聚区位于全量休闲空间热点集聚区内,少量休闲打卡地特有的热点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历史街区以及滨海岸线等城市特色风貌区;④ 根据街道内指标高低,休闲打卡地的分布模式可以总结为“原中心集群型”、“原中心散布型”、“新中心散布型”以及“无中心散布型”4类,不同分布模式所在街道的功能、区位等特征存在差异。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了社交媒体影响下休闲打卡行为的行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场所空间与流空间的差异出发,结合时间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社交媒体在原有时空制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强目的性空间探索为特征的休闲活动新“地方秩序”,它体现了基于虚拟联系的流空间对基于实体在场的场所空间的影响:强化节点吸引力的作用,降低中微观尺度上的可达性约束,增加区位灵活性。

关键词: 休闲空间;休闲打卡地;社交媒体;分布特征;集中度;集群度;小红书;POI


2022年大连市休闲打卡地分街道相对集中度

扫码阅读全文






08



基于街景图像的旅游地街道空间视觉品质评价方法

黄竞雄,梁嘉祺,杨盟盛,李 渊*

引用格式:

黄竞雄,梁嘉祺,杨盟盛,等.基于街景图像的旅游地街道空间视觉品质评价方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52-366. [ Huang J X, Liang J Q, Yang M S, et al. Street space visual quality evaluating method of tourism sites based on street view image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352-366.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404

摘要: 街道空间是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主要接触空间,良好的街道视觉品质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建构视觉品质评价方法则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以厦门市鼓浪屿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建立街道空间视觉品质量化模型,采用人工模拟旅游者行进的方式采集街景数据,进行成像参数校正和图像编码;其次,采用全卷积网络进行图像语义分割和视觉要素提取,获得街道环境视觉参数;最后,根据量化模型将视觉参数聚合到地理要素中,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街道空间视觉品质评价。结果表明:① 鼓浪屿街道空间视觉品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② 建筑密度、街道宽度与植被小品是塑造街道空间视觉品质的基础视觉要素;③ 植物类公园、主要交通枢纽、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对街道空间视觉品质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为街道视觉品质评价工作提供了可供迁移应用的数据采集方式和研究方法,基于全卷积网络的街景图像语义分割精度较高,能够为街景图像以及其他类型的图像数据分析提供参考。在管理实践上,本文可以为旅游地街道空间的管理与规划、资源整合与配置、人流引导与调控等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 街景图像;全卷积网络;街道空间;视觉要素;视觉品质;评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鼓浪屿


街道空间视觉品质评价研究框架

扫码阅读全文





09



香港共享住宿分布与城市功能空间及路网形态的关联研究

蒋一菲,张宏磊*,李咪咪,沈彩云,翟诗雨

引用格式:

蒋一菲,张宏磊,李咪咪,等.香港共享住宿分布与城市功能空间及路网形态的关联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67-380. [ Jiang Y F, Zhang H L, Li M M, et al.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shared accommodation and the urban road network and functional space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Geo- information Science, 2026,26(2):367- 380.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318

摘要: 在供需信息化对接、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城市多中心开发的背景下,城市住宿业选址决策对交通路网便捷程度和服务设施临近程度等空间因素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本文运用空间句法和协同区位商理论,选取2021年香港Airbnb活跃房源、星级酒店、城市路网和POI数据,构建“住宿单元-交通轴线-功能空间”的“点-线-面”研究框架,分析共享住宿和传统酒店的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路网形态和功能空间的结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共享住宿在市中心呈现“带状+团块状”分布,在新市镇、交通枢纽和旅游名胜岛屿形成分布次核心。相较于传统酒店,共享住宿受路网形态影响更大,对交通穿行能力和到访社区的邻里交互空间要求较高。在全局尺度上,共享住宿在选址时更倾向于考虑集聚效应和积极的溢出效应。在局域尺度上,共享住宿和城市功能空间主要形成了3种关联模式:簇状关联、组团状关联和散点状关联模式。本文对精准理解现代城市多元消费需求下共享住宿的多尺度空间分布模式,推动城市住宿业多元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城市形态;共享住宿;Airbnb;空间关联;空间句法;协同区位商;香港


技术路线

扫码阅读全文





10



街道尺度下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研究

张 磊,窦旺胜*,秦 波

引用格式:

张磊,窦旺胜,秦波. 街道尺度下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81-392. [ Zhang L, Dou W S, Qin B. Study on spatial alloca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at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scale[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381-392.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473

摘要: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特征与可达性、公平性等空间配置直接关系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以POI数据表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以及覆盖度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北京街道尺度上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及供需视角下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结果表明:① 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考虑了不同等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规模与“15 min生活圈”理念下的居民出行距离,适合街区级与社区级体育设施可达性分析,中心城区街区级与社区级设施空间可达性较高;② 北京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地区级设施表现为“点状集聚、面状分散”趋势,街区级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式特征,中心城区供给数量多,周边地区配置少;社区级设施为“小集聚、大分散”模式,空间分布均匀;③ 北京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高的街道最多,空间配置最为均衡,街区级设施覆盖度指数高的街道较少,覆盖范围相对有限。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体育设施;街道尺度;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空间集聚;供需视角;可达性;公平性;北京市


技术路线

扫码阅读全文






11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胶东经济圈旅游资源供需匹配时空特征

刘 佳*,纪晓萌,陆嘉欣,张桐艳

引用格式:

刘佳,纪晓萌,陆嘉欣,等.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胶东经济圈旅游资源供需匹配时空特征[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393-407. [ Liu J, Ji X M, Lu J X, et al. Research on match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Jiaodong Economic Circle based on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393-407.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477

摘要: 有效识别旅游资源供需空间匹配特征是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多源数据为旅游资源供需空间匹配及其交互关系拓展了新的研究视角,其中POI和数字足迹的挖掘为旅游资源供需匹配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胶东经济圈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德地图、同程网和马蜂窝网络游记平台等多源数据渠道,获取2016—2021年胶东经济圈旅游资源的POI数据和旅游流的“O-D”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和复杂网络分析分别识别二者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结合空间匹配测算模型探索胶东经济圈旅游资源供需匹配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① 胶东经济圈旅游资源供给呈“康乐游憩类、公共休闲类、观赏科普类、宗教祭祀类”梯度递减的数量结构特征,以及“整体聚集、局部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② 旅游流在时间上节假日效应和季相性特征明显,在空间上“陆海”差异显著,其中疫情发生前表现出由海岸向陆域扩散的态势,后疫情常态化下旅游流渐有复苏迹象;在类型结构上,康乐游憩类和公共休闲类成为旅游需求的主导类型;③ 旅游资源供需匹配关系的空间结构可划分为供需平衡、供给主导和需求主导3大类型,其中供需平衡类以“低-低”匹配为主导,供给主导类主要分布于陆域,空间分布形态较为零散,需求主导类主要沿海岸线呈环状分布,分布范围由海岸逐渐向陆域扩散。本研究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拓展了旅游资源供需匹配的应用边界,为促进胶东经济圈及其他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供需匹配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关键词: 多源异构数据;旅游资源;旅游流;复杂网络;供需匹配;沿海城市;胶东经济圈


研究技术路线

扫码阅读全文



行为时空规律揭示与方法探索




12



基于旅伴效应的游客就餐行为分析

牟乃夏,卞书娣,王艳慈,张灵先*,郑允豪,Teemu Makkonen,杨腾飞

引用格式:

牟乃夏,卞书娣,王艳慈,等.基于旅伴效应的游客就餐行为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26(2):408-423. [ Mou N X, Bian S D, Wang Y C,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dining behavior of foodie touris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vel partner effect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408-423.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042

摘要: 美食已成为游客旅途中乐意分享的热点话题,进一步揭示了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不同旅伴角色下游客就餐行为的差异能更好地理解旅游中的旅伴效应。本文以2012—2020年重庆市美食游记为研究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旅伴游客的就餐行为差异,研究表明:① 游客就餐网络(食物网络和餐厅网络)结构受旅伴影响显著。旅伴的加入有效提升了食物网络节点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扩展了餐厅网络节点关联的空间范围;② 旅伴角色影响游客在旅程中对特色食物类型的选择。其中,无旅伴的游客(独自一人)在体验特色食物类型时呈现“被动保守型”、旅伴角色为三五好友的游客呈现“遍历型”,而其他旅伴角色的游客呈现“随意/兴趣型”;③ 独自旅行游客和旅伴角色为闺蜜、家庭、情侣以及三五好友游客的就餐行为差异反映了旅伴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影响,是美食旅游动机下个体和群体面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就餐决策结果。本文从食物类型和餐厅2个视角揭示了不同旅伴角色下的游客就餐行为特征,为深度刻画人群移动行为机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的人群活动时空动态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 美食旅游;游记数据;旅伴角色;社会网络;就餐行为;食物类型;餐厅;重庆


游客食物类型流动变化

扫码阅读全文





13



基于轨迹数据的遵义市红色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

刘 俊*,陈佳淇,冯 冰,王胜宏

引用格式:

刘俊,陈佳淇,冯冰,等.基于轨迹数据的遵义市红色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424-439. [ Liu J, Chen J Q, Feng B, et al.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 pattern of red tourists in Zunyi City based on trajectory data[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424-439.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699

摘要: 通过轨迹大数据的挖掘,揭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引入时间、空间和方向相似度对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进行了改进,选择典型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遵义市为案例,对2010—2019年的红色旅游者轨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所构建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能够有效提取轨迹大数据中隐含的旅游者的时空行为模式;② 遵义市红色旅游以半日游为主,夏季是红色旅游旺季;③ 红色旅游有6类模式,分别为“红色+购物娱乐”、“红色+历史文化”、“红色+登山旅游”、“红色+生态休闲”、“红色+古镇旅游”、“红色+乡村旅游”,主要分布于遵义市的西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模式长度12.03~18.42 km,模式持续时长0.65~13.60 h;④ 所有模式中共提取出24条旅游线路,包括全红色旅游线路(58.33%)和混合线路(41.67%),平均长度为17.69 km,平均时长2.36 h;⑤ 遵义会议旧址作为核心吸引物,支撑了38.46%的线路的形成;⑥ 蓉遵高速、兰海高速、杭瑞高速和遵义绕城高速是红色旅游模式形成中最重要的交通依托。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其他区域旅游行为模式和线路挖掘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遵义市红色旅游空间格局优化和线路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红色旅游;行为模式;DBSCAN模型;轨迹数据挖掘;旅游线路;机器学习;时空行为;遵义


时空行为模式挖掘的流程

扫码阅读全文





14



基于复杂网络的鼓浪屿旅游街区关联规则识别与特征分析

吴莞姝,薛 影,赵 凯,钮心毅*,党煜婷

引用格式:

吴莞姝,薛影,赵凯,等.基于复杂网络的鼓浪屿旅游街区关联规则识别与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440-459. [ Wu W S, Xue Y, Zhao K,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Feature of Association Rules of Tourist Blocks in Gulangyu Islet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440-459.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791

摘要: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游客空间行为并挖掘旅游街区之间的关联特征,可以发现用地与功能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关联规则,精准识别旅游区用地空间结构,深入掌握旅游区发展现状,为智慧旅游与土地精细化转型提供支撑。本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为例,基于LBS大数据,使用复杂网络构建游客空间行为网络,利用关联规则分析重要节点的关联特征,进而使用用户画像数据,分析基于不同性别、年龄和客源地游客空间行为的街区关联规则。研究发现,“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算法可以挖掘游客随机行为中的隐藏规律,有效剖析旅游街区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关联规则。在游客空间行为轨迹网络中,各街区兼具“中心”与“枢纽”作用。既服务于本地游客又服务于外地游客的热门旅游街区表现出强关联规则。对外地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热门景点表现出较高的支持度,具有特色的旅游设施用地表现出较高的提升度。具有同质性的旅游街区之间关联性较强,人口特征差异对旅游街区关联规则影响显著。本研究可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旅游区用地整合、结构优化和游览线路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对于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智慧旅游;游客空间行为;关联规则;复杂网络;LBS大数据;用户画像;鼓浪屿


鼓浪屿旅游街区关联规则识别与特征分析技术路线

扫码阅读全文





15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游客步行行为特征及与旅游区功能布局关系研究

吴莞姝,党煜婷,钮心毅*

引用格式:

吴莞姝,党煜婷,钮心毅.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游客步行行为特征及与旅游区功能布局关系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460-476. [ Wu W S, Dang Y T, Niu X Y.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walk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tourist areas based on mobile phone positioning data[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460-476.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546

摘要: 对步行旅游区游客步行轨迹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步行行为特征与旅游区功能布局的关系,有助于步行旅游区功能布局和空间格局的优化。本研究基于记录海量个体时空轨迹的手机定位数据,以十一黄金周期间鼓浪屿为例,使用数据挖掘与空间分析方法从步行游客空间分布、步行轨迹网络结构、街区间步行路径与速度、街区内步行速度等方面分析游客步行行为特征及其与功能布局的关系,并与规划文件比较,提出旅游区发展建议。研究发现,旅游区空间布局对游客步行行为特征存在直接影响。功能布局导致各街区游客到访率以及步行轨迹网络中心度的差异。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人流量大的街道作为步行游览路线。商业街区虽然游客密集,但是街道上的游客流量并不大。在热门景点区域,游览路线单一造成的拥挤,导致游客停留意愿较低。大尺度开发与互动体验欠缺使得自然景观区和某些热门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对比游客步行时空特征与旅游区功能布局,提出了旅游区功能布局优化策略。本研究为旅游区用地和旅游线路的优化提供量化支持,对智慧旅游和城市高质量建设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步行旅游;步行轨迹;行为特征;功能布局;数据挖掘;手机定位数据;智慧旅游;鼓浪屿


技术路线

扫码阅读全文





16



网络游记文本中旅游行程链提取方法

阮 陵*,葛军莲,张 翎,王黎淑,王晓宣

引用格式:

阮陵,葛军莲,张翎,等.网络游记文本中旅游行程链提取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4,26(2):477-487. [ Ruan L, Ge J L, Zhang L, et al. A method of itinerary chain extraction from online travel note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26(2):477-487. ]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570

摘要: 网络游记是旅游者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自述性旅游过程记录,描述了旅游的前后过程和感受体验。从网络游记文本中提取旅游行程链,分析行程结构,能给游客的行程制定、线路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传统的游记文本行程提取大多依赖于人工识别文本中的行程节点,再进行串联、合并处理,工作量较大。自动提取游记文本中的旅游行程链,能够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深入分析游记网络文本的段落结构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归纳了行程节点和节点次序关系的句法表达规则,构建了行程节点触发词表,进而提出了基于句法规则的旅游行程链提取方法,主要包含行程节点的识别、节点次序关系的识别和旅游行程链的生成,能实现网络游记文本的旅游行程重构。本文采集了蚂蜂窝平台17 226篇南京市网络游记文本数据,采用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开展了本文方法的试验验证。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方法提取的旅游行程链和人工识别的真实行程链相似度达到86.14%,高于实体关系抽取领域的BERT-BiLSTM-CasRel深度学习模型的83.1%。相比现有关系提取类深度学习方法需要开展大量的数据标注,本文方法计算更加便捷,准确率相对较高,仅需构建区域旅游点名录,即可实现网络游记文本中行程信息的自动提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