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中医  ·  《中医药-桂枝》ISO国际标准发布 ·  昨天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4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心理学究竟能做什么?算命?解梦?读心?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5-09 22:05

正文

盼望着,盼望着,五月来了

心理文化节的脚步近了!


在先前学术心潮征集问题答疑的活动 学术心潮 | 你不用点进来,我就知道你在想什么 中,我们收集到了数十份有关“心理学在做什么”的提问。经过筛选与讨论后,学术心潮科普小组的同学们为其中的部分问题撰写了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理学。

以下是本期推送中将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先来一睹为快吧!

学心理的可以避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吗?

要怎么和朋友说其实我抑郁也没有很大的事?

为什么有节奏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

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抽奖一直抽不中会对人有什么影响?


当然,如果你的问题尚未在本期推送中得到解答,也不必着急——本系列的后续推送中,将会对更多问题作出详细回复。当然,也欢迎大家关注心理文化节的其他活动,与我们一同探索心理学的奥秘!




1.学心理的可以避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吗?



如果作一个简单的类比,这个问题其实有些类似于:


“学医学的可以避免感冒等生理疾病吗?”


事实上, 很多心理疾病的成因都较为复杂,而且并不能完全由主观控制 。当前研究认为, 心理疾病往往源于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某些导致心理疾病易感的基因使人暴露于患病风险之中,而消极的环境事件(如失业、受挫等)则起到诱发抑郁症等疾病的直接作用(Caspi et al., 2003)。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是具备一定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的,故即便学习了心理学、拥有一些有关心理调适的基本知识,也难以彻底避免罹患心理疾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知识就没有作用——如果学心理的人不幸患病, 心理学知识一方面能够使得人们对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具备更积极的态度,进而降低求助污名与对抑郁症的个人污名 (王佳萌, 2019);另一方面, 它也能够帮助患者寻找到合适的救助 ,例如联系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以及获取充分的社会支持,从而及早治疗、减轻病症的严重程度、也更早地获得康复。



2.要怎么和朋友说其实我抑郁也没有很大的事?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建议你可以告诉朋友以下两条有关抑郁的小知识:


首先, 普通的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从正常到异常的变化也是一个连续的体系。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消极生活事件等因素,人们产生短暂的抑郁情绪或抑郁心境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抑郁体验持续时间过长、情况过于严重,以至于过分偏离正常,才会被精神科医师根据一定的标准诊断为抑郁症(Gerrig & Zimbardo, 2010)。因此,给他人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并区别对待,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合理。


正常与异常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其区分标准往往是人为划定的


图片来源:壹心理(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015208)



其次,如同流感、炎症等生理疾病一样, 抑郁症也可以通过服用药物、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来得到有效治疗 。对于抑郁症,及早干预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抑郁症状可以部分甚至完全消失。轻度抑郁症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疗法治疗,而抗抑郁药物对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比较有效(钱铭怡, 2006)。因此,只要及时寻求并坚持治疗,抑郁症或许也不是“很大”的事。



3. 为什么有节奏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



从记忆研究的角度看,这里的“被记住”,指的应该是 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可以看到,短时记忆中的内容只有经过重复,才有可能在长时记忆中获得储存。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艾宾浩斯在利用无意义音节(如ZOK、DAX等)描绘记忆曲线时发现,哪怕是毫无意义的音节,也能通过 重复而有规律的学习增强记忆效果 (Gerrig & Zimbardo, 2010)  。不难发现,这种机械复习就和感性认识的节奏概念一样,“不断重复”且“具有规律”。百度百科定义的“节奏”,则正是一种与韵律结伴的具有规律的变化,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


换言之,节奏所能做到的,首先是 材料之中局部片段的重复 。规律性的反复使得我们对其的印象不断加深,以最终实现从短时到长时记忆的转化,并且往往,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音乐旋律,当我们记住这些代表性片段的时候,距离记住全部,也已经不再遥远。


与此同时,节奏具有的 重复性和规律性甚至能够造成材料整体更多的反复 ,从而为短时记忆提供更多得到精细复述的机会。音乐领域中 “耳虫现象” 的概念便是典型的例子,即“音乐旋律在脑海中一直萦绕,不断重复循环”(Beaman & Williams, 2011)。研究者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发现朗朗上口的特质或为可能的解释之一(Beaman & Williams, 2011),也就是说,这些旋律往往具有“简短并且区分程度高的,音乐片段的重复”(Orchard, 2012)。


这正是节奏所能实现的: 足以被察觉的规律,以及重复 。最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即便你并不希望,具有节奏感的旋律也能在脑海中自动回放。从这个角度看,节奏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或许它无法帮助精细复述本身,但它通过不断的重复,仍然为信息得到精细复述并最终进入长时记忆而被“记住”,提供了更多潜在的可能。



4. 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这是个好问题,同时也比较复杂。


首先我们要回答的是: 什么是意识? 当你能看到未名湖边牵手的情侣的时候,你是有意识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如果你是个植物人并且看到未名湖边牵手的情侣的时候,你也是有意识的吗?这个问题在于,“看见”这种视觉体验是否决定了你是“有意识的”。


那我们换一个情景:你下课了,并且路过了燕南食堂,燕南里飘出饭菜的香味,你瞬间好饿,于是想“我想吃午饭了”。这个时候你是有意识的吗?如果是的话,现在一只喵也想着“好饿”,你会觉得这只喵也是有意识的吗?现在这个问题是,外界刺激带来的情绪、思维、动机这些非感觉体验是不是构成了“意识”。


那么,现在我把感觉(看见、听见、闻见等等)以及非感觉(思维、记忆)体验都写成代码,变成机器人,你觉得这个机器人是“有意识的”吗?


目前这个问题是哲学界的热点之一:心灵哲学, 大家在讨论怎么给“意识”下个定义


现在,心理学家、生物学家、计算神经学家等正热衷于研究我们人类大脑是如何运作,并且产生我们的“意识”的。而“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Science在2018年发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的第二个,可见其重要性以及困难性。


所以呢……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我并没有一个好的答案,而现在科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刚刚好有几个理论在争论,感兴趣的宝宝,可以去看一下“神经现实”这个公众号,里面有一系列的意识方面的神经科学研究者访谈文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不是广告,而是真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