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在毕马威 Fintech 50 强的研讨会上,高瓴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洪婧女士提到:“Fintech 领域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触达的游戏已经结束,下半场价值链的重构游戏才刚刚开始。” 通过对毕马威 Fintech 50 强回顾概览,作者表示,消费金融方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态势下,场景入口和数据风控成为了消费金融领域的关键,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具备结合场景、将数据变现的能力。
此外支付领域,“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支付领域目前已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巨头统治力明显。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支付是他们的 “成本池”,是为一些更大的战略目标而服务的。而对于一些外部支付的创业企业来说,支付是他们的 “利润池”。巨头会有意无意地把支付领域从 “利润池” 打成 “成本池”,从而陷入恶性竞争。此外,相对于美国市场化的银行格局,第三方支付企业平均可以获得 2% 以上的利润。而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利润水平非常低,所以必须要靠规模效应来赚取利润。”
而大数据征信领域来说,作者表示,大部分数据企业都在关注银行的借贷业务,做的都是质量分析,而却忽视了很多其他金融机构的成长分析需求。而就银行本身来说,在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中也提出:“投行化” 是成为非信贷资产产业发展大趋势,“大资管” 是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大方向。所以在企业征信里,对企业的成长分析是一块巨大的潜在市场。“虽然大家都会说,金融的核心就是 “风控”,但那是建立在判断价值之后的,所以说大数据(智能)金融——不只是风控,价值也是一块洼地。”
技术在财富领域的应用,从信息化到大数据化,到自动化,到现在的智能化。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让人力不断在减少,而机器智能则逐渐提高。刚才也提到,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成本是竞争的核心要素。我们就可以看到机器和算法能够越来越快复制人的能力,而且比人做得更高效更便宜。而且金融投资领域的理论进步非常慢,70 多年过去了,就是马考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和席勒的行为金融理论,巴菲特那套价值投资就不是理论,而是艺术了。但技术的发展却在日新月异,我们期待 AI 技术带来的金融变革。
据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报道,近期随着比特币行情高涨,业内许多声音指出,比特币已经成为可以媲美黄金的数字货币。高盛集团分析师、CFA Stefan Wieler 近期发表报告文章指出,比特币的价格似乎第一次超过了黄金的价格; 然而,这种比较未免太过于武断了。因为黄金是以重量进行计算的,而比特币就像货币一样,它只是一种抽象的货币形式,并且只能以自己的单位来衡量。一个比特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 1 克黄金的价值,但也无法同 1 吨黄金相较。
“尽管比特币在 2016 年表现出色,但是加密货币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与 7 万亿美元的黄金市场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黄金仍然是唯一真正的全球货币,其规模和波动性可堪比法定货币。比特币(或加密货币本身)是现代社会中最令人兴奋的货币实验。”
雷锋网 2 月 10 日消息,今日京东集团 2017 开年大会在京落下帷幕,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京东金融作为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将持续向所有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输出风控和互联网产品能力,并有望在 2020 年之前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 TOP3。
踌躇满志的京东金融,现在处于什么位置?
据刘强东称,京东白条、京保贝、京东众筹等产品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比如众筹,已经占据行业超过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截至目前,京东金融已经为超过 1 亿用户提供服务。
用户
1 亿用户是什么水平?据《证券时报》2 月 10 日报道资料显示:蚂蚁金服个人客户总数超过 5 亿,仅去年就新增约 1 亿;腾讯并未用下设独立子公司的方式将金融业务整体打包注入,其微信支付实名用户在 2016 年上半年末就突破了 4 亿;百度也是以事业群形式运作金融板块,百度金融的个人客户总数在去年三季度末达到 9000 万。
也就是说,国内巨头 BATJ 中,京东金融在用户基础上仅略微领先于百度金融,远落后于排名第一的蚂蚁金服。
估值
估值方面,同样以截至最新一轮的股权融资后的时间统计,蚂蚁金服的最新估值约为 750 亿美元,京东金融估值 466.5 亿元人民币。
腾讯金融方面,据《证券时报》估计,如果参照蚂蚁金服的逻辑将支付公司注入,那么财付通早在 3 年前估值就已达 257 亿美元。也就是说,腾讯金融至少可以贡献近 300 亿美元的估值。
所以折合计算后,结论是,国内 BATJ 的金融事业中,京东金融 466.5 亿元人民币(是人民币)的估值与竞争对手差距较大。
国际地位
据 2016 年 10 月毕马威与投资公司 H2 Ventures 联合发布了《2016 全球金融科技 100》榜单显示,京东金融在全球金融科技公司中排名第十,国内面临着蚂蚁金服、众安保险等强手竞争。
而至于业务布局与技术进度,京东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详细分析可戳 “京东金融要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 TOP3,有哪些优势与阻碍?”。
区块链
当前,已经有很多机构开始在现有体系中融入区块链技术,在货币汇款、学术资格认证系统、土地所有权系统、以及追踪产品的来源和去向等项目中进行试验性质的尝试。然而,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Gartner 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于 2015 年启动的企业级区块链项目,90% 以上将会在 18 到 24 个月内失败。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企业级区块链项目实际上根本上用不到区块链技术,甚至不依赖于区块链技术反而可能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根据 Gartner 的技术发展规律曲线(Hype Cycle)上,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处于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这就意味着正朝着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前进。各家公司的 CIO 应该对导致企业级区块链项目失败的常见错误有深刻的了解。
Gartner 副总裁兼股东 Ray Valdes 说道:「当前一代的技术平台在多个领域存在明显的局限,因而导致无法满足这些项目长期愿景的要求。很多企业因从众效应而上车,但是大多数都会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说,知道和了解企业级区块链项目中常见的失败点,能够帮助项目和企业避免陷入相同的陷阱。关于 Gartner 指出的十大企业级区块链常见错误,雷锋网编译如下:《Gartner:2015 年启动的企业级区块链项目 90% 会失败,它们犯了这十大常见错误》。
利用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汇款交易的平台 Bitspark,其创始人兼 CEO George Harrap 表示,到目前为止,比特币和 “区块链” 为大家所知大概有 7 年的时间了。就汇款方面而言,是时候该总结、评估一下现状,包括哪些方面可行,或是哪些方面不可行。
汇款业务的形成一般是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流动的结果,通常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人在其他地方工作,之后将新获得的现金收入寄送回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里,数十亿人没有银行账户,薪水用现金支付,智能手机也只是刚刚可用,这还得益于低成本的中国制造 Android 手机的出现。目前绝大多数的转账服务是通过汇款运营商(MTO)提供的,例如街角上的现金货币兑换商店,这是一个由 Western Union、Moneygram、Ria 和少数其他供应商为主建立起来的市场。
那么,比特币能否作为一种中间货币存在,进而对这类不是用来经常交易的外币产生影响呢?它能帮助提供更快、更便宜的现金汇款服务吗?有很多方法来处理这类汇款,从私有区块链、联盟、应用程序、外汇经销商到各类分散数字加密货币,通过文章《深度详解:比特币是否可以为汇款行业带来价值?》让我们研究其中的一些例子,从而寻找答案吧。
作为比特币的底层基础技术——区块链,最初是为了解决点对点数字货币系统中的 “双重花费” 问题。而很快地,区块链技术就被证明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允许个人之间在无需信任任何诸如银行、清算机构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情况下进行 “数字现金” 的交换。
2013 年,年仅 19 岁的数字货币研究者 Vitalik Buterin 对比特币去中心化交易模式进行了拓展,使其可以执行更加复杂的、基于二进制条件的交易。例如,当且仅当条件(如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交付时)满足,则会自动触发付款,且不可逆。这意味着,在区块链上自主执行的智能合约的构想被重新提出——允许匿名的参与者在没有律师、警察或法庭指令作为背书的前期下直接进行交易,将无中介的 P2P 商务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后来,Vitalik 和他的团队更进一步,将智能合约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拓展。考虑到智能合约是基于二进制操作的,Vitalik 建议使用分散编程语言实现应用程序的编写,而无需部署集中式服务器。因此,以太坊应运而生。
然而,这些令人兴奋的功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为了保持智能合约平台的复杂性,需要将比特币实用性和完善的交易模型做一定程度上的修改,从而满足以太坊区块链的需求,而这正是以太坊复杂点和难点所在。作为一个稳定运行了将近 8 年的系统,比特币逐步完善了源代码,并推出了轻量级的、移动端的应用和网关服务;反观以太坊,尽管有极大的潜能,由于仍在持续的完善开发中,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部署应用。
因此,探索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商业应用路径,连接区块链与商业的鸿沟,成了区块链技术研发的首要目标和障碍。据外媒《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报道,区块链架构师团队量子链 Qtum 即将发布一套基于比特币 UTXO 模型与以太坊虚拟机技术的权益证明智能合约平台,作为国内首个基于 UTXO 模型的 POS 智能合约平台,Qtum 也对智能合约的商业化应用做了相关尝试。
据了解,该平台近日成功获得超 100 万美金的投资,投资支持者包括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以太坊早期参与者和 Jaxx wallet CEO Anthony Di Iorio,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 David Lee,区块链技术投资人沈波,中国天使投资人李笑来等。那么,除了业内常见的转用 PoS 共识证明等,Qtum 团队还有哪些探索呢?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面对智能合约商业应用的局限,量子链平台做了哪些实践?》。